对郴州市优化产业投资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0-09-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保持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当前的投资结构就是未来的经济结构。近年来,郴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已成为拉动郴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总量快速扩张,速度高位运行的发展态势中,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是当前和下一步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2005-2009年以来全市各产业投资变化情况及全省和毗邻地市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以供参考。

  一、郴州市优化产业投资结构的态势向好

  近几年,全市贯彻落实“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和“两城”建设发展目标,抢抓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契机,提出两年实施“千亿投资计划”和“百亿城建计划”。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狠抓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投资接近600亿元(含省分配项目),总量达到597亿元,比上年增长90.8%,施工项目个数3105个,增长15.5%,亿元项目个数达到126个,完成投资113.8亿元,占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的24.4%,重点和大项目之多创历史之最。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立足于本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优化资金投向,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呈现出积极的变化,总体上朝着“调实农业、调强工业、调快服务业”的思路发展。

  (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一改多年以来低迷状态,出现高速增长态势,2009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亿元(以下所采用投资总量均为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不含省分配项目和农村农户投资),比2005年增加31.1亿元,增长6倍,年均增长64.6%,为提升新农村建设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产业重点围绕工业立市的振兴战略,加大了工业项目的建设力度,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09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亿元,比2005年增加136.5亿元,增长1.28倍,年均增长22.9%。2009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177亿元,增长3倍,年均增长41.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2.9%上升到2009年的7%,比重大幅提高;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62.5%回落到47.2%,仍居主导到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由2006年的34.6%上升到45.8 %,总量占比大幅提高。这一变化体现了郴州市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二)工业投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全市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有色、建材、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提质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市加大了工业项目建设力度。2009年工业施工项目个数达1227个,亿元项目55个。全市工业大项目大幅增加,推动全市工业投资在规模、结构上迈上新台阶。 

  1、工业投资占比接近五成。近几年来,全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方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投资速度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城镇工业投资238.7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4%,接近一半。

  2、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郴州市工业发展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重视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工业投资明显加强。2005-2009年累计完成城镇制造业投资337.2亿元,年度投资由2005年的41.1亿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130.1亿元,年平均增长33.4%,比项目投资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占项目投资比重由2006年的24.1%提升到2009年的25.3 %,提高1.2个百分点。

  3.采矿业投资增速放缓、占比下降。2005-2009年累计完成采矿业投资259.7亿元,年均增长23.9%,比项目投资平均增速慢7.9个百分点,占项目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15.6%。

  (三)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投资重点不断向支柱和优势产业倾斜,加大了有色、能源、建材、食品医药、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建设,传统优势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市六大传统优势产业2005-2009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7.2亿元,年平均增长32.99%,比项目投资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完成食品医药产业投资27.48亿元,年平均增长 61.8 %,比项目投资平均增速快3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投资 16.2亿元,年平均增长60.8 %,比城镇投资平均增速快29 个百分点;完成化工机械产业投资 92.7亿元,年平均增长 48 %,比城镇投资平均增速快16.2 个百分点;完成建材产业投资69.1 亿元,年平均增长40%。建材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化工机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占项目投资比重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1.2、0.6、2.8,1.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产业、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则比2005年分别降低4.2、13.6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近几年来,全市通过重点加快建设融入长株潭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圈的交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突出“两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加大城市道桥、给排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2005-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行业,共完成投资364.0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1.2 %。其中,增长最快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5-2009年共完成投资102.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9.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5-2009年完成投资89.5亿元,年平均增长58.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投资11亿元,年平均增长22.6%;其中2009年完成省跨区基础实施投资59.8亿元,占当年全社会投资的10.2%。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使郴州市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五)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05-2009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资327.52亿元,年平均增长52.1 %,比项目投资快20.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8.4%上升到2009年的31.6%,增加13.2个百分点。2005-2009年,在服务业投资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累计完成89.5亿元,年平均增长58.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02.4亿元,年平均增长79.9%;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0.3亿元,年平均增长1.15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20.4亿元,年平均增长86.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53亿元,年平均增长20.8%。

  (六)高耗能行业投资比重下降。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的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的压延加工、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高耗能行业投入逐年得到控制。上述行业2005-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378.44亿元,增速比项目投资总量慢19.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从2005年的30.2%下降到2009年的20.4%,降低了9.8个百分点。

  二、郴州市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郴州市产业投资结构的不断调整,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偏低。2005-2009年,郴州市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41.5%,虽然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9.7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18.6个百分点。但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比韶关的63.35%、赣州的53.52%分别低17.55、7.22个百分点。比全省三产业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55.3低9.54个百分点。

  (二)采矿业投资比重偏大。2009年,郴州市工业投资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为46.4%,比2005年降低15.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2个百分点。2009年制造业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为25.30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低5.86个百分点,比赣州低8.58个百分点。2009年采矿业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量比重为15.6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4.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1.84个百分点,比韶关、赣州分别高14.55、12.99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比重过高,对全市资源过度开采、节能降耗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少。高新技术产业是指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四年,通过加大科技扶持资金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再创新的能力。郴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较大进步,但从增速和占项目投资比重比较,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还存在一定差距,2005-2009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1.3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由2005年的4.8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9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2.9%。比项目投资总量增速慢9个百分点,2009年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比2005年低0.7个百分点,比赣州低4.7个百分点,其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工业低3.3个百分点。

  (四)现代服务业投资需加快步伐。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51.8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分别比韶关低11.4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3.45个百分点。2009年房地产业(含房地产投资)完成投资56.8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分别比韶关、赣州低8.95、9.1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6.6个百分点。2009年我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48.33亿元,占项目投资总量比重9.39个百分点,比韶关、赣州分别低4.15、2.9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31个百分点。

  三、进一步优化郴州市产业投资结构的思考

  投资结构决定产业结构。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从项目源头上把好投资方向关,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向进行科学引导。

  (一)建立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投资规划引导机制。要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对我市如何优化产业投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提出思路和对策,切实发挥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从源头上严格管控项目、引导投资结构。二是建立对落后行业的倒逼机制。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行业,对市场需求严重饱和的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建立淘汰机制,从税收政策、环境补偿、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制定政策,逼着这些行业、企业或退出市场,或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或引导市场化补偿的利益平衡机制,对不在优先发展地区的地方进行补偿,以更好地保护全市的青山绿水和稀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开展科研项目和民生环保项目投资进行补偿,以更好地促进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和惠民项目投资。

  (二)突出优化产业投资结构重点。结合郴州市产业实际,优化产业投资结构要突出四大工作重点:一是突出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类别已明确,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优化集中项目资金。目前,郴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已有起步,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有了很好的基础,要围绕台达电子、高斯贝尔、华磊光电LED、骏峰LCD、杉杉新材料等高新科技项目做好上下游产业链扩大投资建设的文章,并重点储备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二是突出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投资力度。全市目前还是处在一种资源型、矿产型、高耗能型、高排放型投资占比重较大的结构状态。矿山、煤炭企业基本还没有摆脱销售原矿、原煤,烟花鞭炮企业目前基本还没有摆脱以销售初级品,食品行业基本还没有摆脱以销售米、油等传统产品为主的初、中级状态。要围绕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全市的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产业),切实把握科技进步的趋势,提高开发层次,提升加工水平,加大延长产业链项目投资,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发展。三是突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要围绕把郴州建设成省际交通枢纽城市,统筹规划好公路、水运、铁路、乃至航空运输网络,抢抓武广高铁开通把郴州与长株潭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进一步融合的契机,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立体交通体系,为郴州加速融入‘高铁城市圈’、“高铁新干线”和“高铁经济带”建设快捷安全的现代交通、现代物流体系。四是突出加大推动民生改善投资力度。重点是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重点项目建设,要抓住郴州争“三创”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民生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三)营造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工作环境。一是要优化产业投资立项环境。金融危机爆发后,招商引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要招到质量好的产业项目竞争更为激烈。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立项环境,把争取中、省项目投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项目储备库,储备包装一批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储备工作的持续滚动良性发展。二是优化产业投资土地供给环境。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规范和紧缩,产业投资的土地供给要素也将变得紧缺和紧俏。要制定优先保证优质产业项目投资的土地供给政策,控制土地流向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确保优质产业项目不受土地供给影响。三是要优化产业投资融资环境。建设资金来源顺畅与否,直接影响投资进度。要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要积极争取国债、预算内专项资金和其它各类专项资金,并加快中、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配套资金拨付到位进度。要优化民间资金、自筹资金融资环境,促进产业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四是要优化产业项目投资施工环境。一方面要优化产业投资项目施工的政务环境,建设服务型、高效率政府;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投资项目的周边环境,确保正常施工秩序。对扰乱项目施工秩序、破坏项目投资施工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徐建萍]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