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魅力、实力、和谐”的中国银都

——郴州撤地建市十五周年永兴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 时间: 2010-10-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郴州撤地建市的十五年来,是永兴充满活力、魅力、实力、和谐的十五年。十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兴人民解放思想、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拼搏争先,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改革探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三湘名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一、十五年发展,永兴经济取得辉煌成就

  永兴县位于郴州市北部,辖8镇17乡1个开发区,总面积1979平方公里,是个有6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郴州市撤地建市15年来,永兴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金银冶炼、煤炭、永兴冰糖橙、烤烟、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齐驱并进,中国银都、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国十大名橙——永兴冰糖橙等诸多名号让永兴蜚声中外。十五年来,我县经济总量大幅攀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4-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8.7亿元增加109.6亿元,年均增长13.1%(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突破百亿大关。其中,第一产业由3.8亿元增加14.7亿元,第二产业由1.9亿元增加59.3亿元,第三产业由3.0亿元增加35.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7%、20.0 %和1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474元增加19164元。财政总收入由0.54亿元增加7.66亿元,增长13.3倍,年均增长1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0.94亿元增加60.42亿元,增长63.5倍,年均增长3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98亿元增加32.07亿元,增长7.1倍,年均增长14.9%。

  二、循环经济独树一帜

  围绕“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目标,积极推进“中国银都”首选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了以金银冶炼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格局。1994-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4.95亿元增加到175.9亿元,增长了34.5倍,年均增长26.9%;工业增加值由1.71亿元增加到56.41亿元,年均增长20.50%(按可比价计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提高到51.5%。规模工业企业已达10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6家、过10亿元的2家。雄风贵金属、鑫达银业两家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独特的发展模式让我县成为没有银矿的“中国银都”。我县金银冶炼原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废”(废渣、废料、废液),从中能提炼金银和铂、钯、铑、铱、钌等铂族金属和铟、硒、碲、锗等稀散金属以及铅、铋、铜、锌、锡、镍、锑等其它有色金属。2009年,全县共生产白银1910吨、黄金6.1吨、其它有色金属15.8万吨,其中白银、铋、碲产量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主要的铟、硒和铂族金属生产供应基地。2004年10月,我县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从2002年到2009年,我县已连续8年成为全国第一产银大县。2007年我县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9年又争取成为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一园十区”平台让我县工业产业基础更为夯实。规划打造了永兴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示范园由精深加工区、沿海产业转移承载区、服务平台区、综合回收利用区四大功能区构成,引进金邦投资公司对其进行整体开发,并与中南大学冶金学院实现战略合作,在综合回收利用区建设了中兴产业基地。目前,我县已形成以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为龙头,柏林、塘门口、黄泥、湘阴渡、油市、高亭、太和、洞口、金龟、樟树等乡镇项目区为支撑的“一园十区”发展平台。目前,全县所有工业园区集聚企业106家。低炭发展让我县迈上了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我县积极走安全、绿色、清洁、环保的低炭发展道路。通过严厉打击取缔,全县“五小”企业全部关停。煤矿单矿产能不断提高,年产原煤保持在200万吨,跻身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行列。水电、煤电一体化全面推进,电网规模居全市前列,综合利用电厂首台机组于2008年7月并网发电,全县拥有大小电站55处。2009年全县完成发电量4亿KWh,实现产值1.42亿元,是全国重点电气化建设县。烟花爆竹产业建设了油市再生纸工业园,现已集聚烟花爆竹企业4家。金银冶炼产业113家企业通过了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次的环评,125家已履行环评手续,12家被列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对象,成为目前全省拥有该证最多的县。每个工业园区都已建或正在建设废水处理站,对园区内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真正做到“吃干榨尽”,避免二次污染。

  三、现代农业走出特色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壮大、集约管理、科技进步、品牌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全国“健康养殖县”、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冰糖橙)基地县、全国柑橘产业优势区域重点县,被纳入全省“一县一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县。1994-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3.79亿元增加到 23.17亿元,增长了5.1倍,年均增长12.8%;2009年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业园区实现突破。建设了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的永兴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了广州先步、湖南金浩、郴州乐活、旺盛种养、中南三泰、香港坤湘、中港捷兴等一大批农业企业落户我县。目前区内集聚农业企业15家。同时,另一农业园区——永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可研。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永兴冰糖橙开发面积逾10万亩,拥有种植户3万户,年产量7.8万吨,总产值3.1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32亿元。鲟鱼工厂化养殖与鱼籽酱加工基地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在我县便江建设了1600口网箱,在湘阴渡镇建立了鳄龟养殖基地,调入种龟5000对,在柏林镇建设了200亩池塘养殖基地,被列为农业部第三批健康养殖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到近50万亩,先后引进了泰宇油茶、郴州湘兴、金浩油茶、隆和美、广东联众等一大批油茶开发公司落户我县。湘阴渡无公害蔬菜基地获得自营出口权,2008年建成以来累计出口蔬菜512万公斤。农业品牌日益提升。永兴冰糖橙先后被评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湖南省农博会金奖和最畅销产品奖、湖南五大柑桔名牌产品、中国十大名橙。2007年成功注册了“永兴冰糖橙”原产地证明商标。龙华春毫茶荣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

  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经济日益活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4年的2697元、1055元提高到2009年的13737元、6035元。县城扩容提质。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建设作为推进“三化”进程的关键突破口来抓,永兴县城先后荣获了“第三次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湖南省卫生县城”、“湖南省文明县城”等荣誉称号。1998年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再造一座永兴新县城”的宏伟目标,先后完成了永兴北大桥、人民大道、永兴大道、沿江大道、大桥北路、龙山路、永湘路、环城西路和永兴人民会堂、永兴广场、人民公园的建设和老城区改造。2007年我县提出了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和“力争在五年内再造一座永兴新县城”的目标,全面实施“南延西扩,开发新区”战略。2008年,我县启动了30大城镇扩容提质项目,荣裕国际新城、安陵书院等一批标志性的新型城镇化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009年以来,我县围绕县城“山水旅游城市”的定位,扎实推进县城区“三纵三横三小区”9大项目建设,城市骨架不断廓开。全力推进了汽车南站、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引水工程、人民公园改扩建、体育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师安居工程等宜居型住宅小区建设,积极打造便江风光带,强化城市生态建设,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县城。1994年至2009年,全县城市化率由13.45%增至36.75%;县城面积增至14平方公里,人口增至7.9万人。乡村面貌巨变。1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80余亿元,打造了以县城为中心,107国道、S212线为发展轴,以马田、湘阴渡、塘门口、柏林、鲤鱼塘等区域性中心集镇为支撑的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发展协调的小城镇网络。2006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投入资金1.2亿元,启动了62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龙山湖生态休闲农庄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庄园”。

  五、外贸旅游飞速发展

  1996年11月,县外贸总公司获得自营出口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契机。十五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开放带动”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水平逐年提高,对外经济实现了新跨越。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 25 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 4家。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206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396万美元,增长了64.0倍,年均增长32.1%,成为全省和全市出口大县。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实际利用外资由1996年的451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909万美元,增长了9.9倍,年均增长20.2%。实际到位内资(省外境内)由2003年的3.8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82亿元,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23.6%。旅游业迅猛发展。我县着力打造“丹霞佛韵、银都之旅”的品牌,不断完善以“中国银都工业游、便江丹霞游、板梁古村民俗游、悦来温泉休闲游、黄克诚故居红色游、农家乐乡村游”为主体的旅游体系,2007年以承办中国郴州(山水银都)生态旅游节为契机,新建“中国白银第一坊”、永桥、龙山湖农家乐等项目,塑造了现代山水旅游城市形象。目前全县共有等级旅游区(点)5 家,其中,3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1家。2009年,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6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加160.2万人次和12.94亿元,分别增长了10.6倍和525.8倍,年均增长24.9%和76.8%。

  六、民生和谐日益彰显

  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乡安全饮水工程、国有煤矿沉陷区安置工程、廉租房、教师安居工程、县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继建成。目前全县农网完善改造惠及25乡319村85370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8%,水泥公路通村率达95%,宽带通村率达80%以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97年我县教育工作实现了国家级“两基”验收合格的目标。2001年开始调整学校布局,在全县形成了每个乡镇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多村联办完小的格局。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于2005年消除了学校危房。全县计算机教室装配率达100%。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009年全县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科技工作卓有成效。15年来共申请专利398项,争取县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86个,2009年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0%。顺利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省专利试点先进县。鑫泰银业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公司的研发中心已被评定为市级研发中心,正在申报省级中心。油茶良种“中苞红球”被引种到23个省区和4个国家。1999年,永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7年被列为全省白银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塘门口镇文化站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永兴县被列为全省农村电影发展示范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2005年,现代花鼓戏《乡里大亨》荣获第八届全国映山红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优秀演出奖。安陵书院成为目前我国南方最大的民营高端学术场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健全了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城镇低保制度、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特困救助等系列制度框架。2009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1307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28704 人,失业保险参保21260人,城镇新增就业6769人,享受城镇低保1.5万人、农村低保2.1万人。2006年、2009年先后荣获全省创建和谐社区先进县、全省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截止2010年2月28日,全县新农合参合人数近5万人,参合率达97.3%,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供稿:永兴县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