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培育经济新的增长极

来源: 时间: 2010-11-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面向未来,能够成为新增长点的七大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新兴战略性产业座谈会上指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若干关系长远发展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因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郴州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一粗浅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按照高新技术领域大类分组来看,电子信息技术9家,生物与新医药技术20家,新材料技术60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家,资源与环保技术2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4家,其他领域1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197.15亿元,增加值68.3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1%;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29亿元,利税20.78亿元,出口3.28亿美元,产品品种623件。

  (一)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高新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94家,比2008年增加8家,总产值196.55亿元,比2008年增加45.85亿元;过亿元的企业46家,比2008年增加7家,总产值174.33亿元,比2008年增加31.16亿元。二是新材料企业占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新材料技术企业60家,总产值145.15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73.6%,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行业。三是传统企业技改力度加大。郴州市有色金属资源丰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直为传统主要产业。近些年来,随着企业技改力度的不断加大,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2009年全市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经费)支出44148.0万元,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经费)支出20834.7万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46.6%。企业技改力度的加大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全市30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108.11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54.8%,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四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随着郴州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力度的不断加大,省级工业园区等筑巢引凤作用明显凸现,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成为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2009年底,全市省级工业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6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的43.9%;总产值72.3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40.2%。

  (二)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小。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1%,明显低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0%);且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增加值还是总产值在全省各市州排位都比较靠后,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的4.8%。与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相比,分别低27.0、9.5、6.1、4.1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缺乏。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郴州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明显偏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不多。三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经费)4.5亿元,占高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5%。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至2亿元企业的R&D经费为1.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8%;2亿元以上企业的R&D经费为2.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1%。与国家评估的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至2亿元企业的R&D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4%、2亿元以上企业的投入比例不低于3%的要求相比分别低1.2、0.9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受历史沿革、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园区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县域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状况。全市11个县市区中,只有北湖、苏仙、宜章、资兴、永兴等5个县市区拥有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明显高于其他县。另一方面受传统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矿产采集和加工这类行业。从高新技术各领域大类总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2009年,全市以矿产采集和加工为主的新材料技术企业占73.6%,而包含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仅占18.1%。

  二、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

  郴州位于湖南南端,是全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和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奋斗,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飞速进步。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独具的资源优势,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势的经济增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059元,比上年增长16.0%,增加2476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2.90:49.79:37.31,其中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47个和1.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主的新兴行业增长15.4%,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1.4个百分点。经济的腾飞和产业的优化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两大催生剂,刺激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独特的区位条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郴州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接之处,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素有湖南的“南大门”之称,是“泛珠三角”的门户,位于“珠三角”向“泛珠三角”扩散的过渡区域,并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点。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京珠高速公路的贯通,更使郴州便捷的交通如虎添翼,武广高铁的开通,使郴州成为连接广州、长沙生活圈的中心点,正在建设的厦蓉高速为郴州的便利交通锦上添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既是郴州经济腾飞的良好平台,更是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便捷之路。

  (三)丰厚的资源禀赋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郴州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南方重点林区”、“湖南能源基地”之称,系联合国农工发“小水电”基地。全市已探明各种金属矿物7类70多种,有色金属储量占湖南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区内石墨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煤炭储量占全省储量的四分之一。郴州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51万千瓦,可开发138.5万千瓦,已开发105万千瓦。郴州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9.1%,是华南地区天然的绿色宝库。宜章县莽山10万亩原始次森林是中国南北动植物的汇集地,被誉为“第二西双版纳”。郴州旅游资源丰富,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汇山、水、洞、穴、热于一市,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蓄水82亿立方米的“南国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东江漂流等。丰富资源的优势成为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温床。

  三、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

  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坚持立足优势、着眼长远、整体布局,重点定位于做实现代农业、做强高新技术工业、做活现代服务业和做大循环经济,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立足根本,做实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目前,全市农业仍处于规模小、层次低、效益差、技术少的传统模式状态,这不仅严重束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对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已刻不容缓。一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基地+公司+市场”的农工商一体化集约模式。大胆探索农业联产承包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业进行集约经营,放手先行先试,从而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二要努力提升农产品安全系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引进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优、特、新、绿、高”的现代农业,为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三要加快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竹木、茶叶、蔬果、花卉、畜牧等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公司化运作、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领军企业,从而有效引导农业产业升级,促进新兴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四要强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一方面要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强现有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使他们走出市域、省域甚至国门,成为驰名品牌;另一方面要结合传统农业产业布局、自然资源优势等情况,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更多的地方农业精品,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代言品。

  (二)提质增效,做强高新技术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化,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近几年来,郴州市推进高新技术工业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郴州市工业仍属资源型发展模式,高新科技尚待提高,高新技术工业化发展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工业产业。一是抓管理。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型,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优化管理节约企业成本,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抓引进。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企业发展要求,引进或培养一大批管理精英、科研人才、高级技工,使他们成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再培训,依靠教育培育人才,筑牢高新技术工业化发展根基。三是抓技改。按照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做好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技改项目,将传统产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四是抓承接。充分发挥与毗邻沿海地区的区域对接优势,从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政务服务、净化创业环境等方面着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强市、商业富市的发展战略。

  (三)发挥优势,做活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是本世纪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朝阳产业。郴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一是要立足优势,准确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为切入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为抓手,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二是要立足民生,把握重点。以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民生改善为目标,着力抓好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社会效益实的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新科技、信息服务、产品外包、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重点产业,努力打造服务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三是要立足创新,转换方式。引导商贸企业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带动各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积极引导广大商贸服务企业树立现代服务理念,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商贸服务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

  (四)依托资源,做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生化、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一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二是要提高资源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在企业之间循环、在产业之间循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之间循环。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引进关键联接技术,开展能源、水和其他资源的梯级利用,创建循环型企业。明确企业废旧产品的回收责任,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四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环保问责制度、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产品回收利用制度、中介组织服务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等,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运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税收等政策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引导公众提高循环经济意识,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完善,使得创业环境继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迎来了最佳的时期。目前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空间大,后劲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努力实现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强化认识,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经济要发展,思想先解放。郴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首要问题是观念的更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郴州精神大讨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拉动作用的认识。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从加大财政投入、简化办事程序、提供金融支持、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服务职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转型,着力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通过采取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协调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要减耗增效,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通过强化行业管理、搞好合理规划、加大科技投入等途径来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的中间消耗,提高增加值率。要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产业发展链条。通过合理布局,设施配套,把交通运输、房地产、商业、餐饮、社区服务、旅游、文化娱乐等设施有机组合,实现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行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循环产业链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升级。

  (三)强化激励,着力引进尖端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推动科技发展的主动力仍然在于人才。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积极的因素,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要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集聚平台等手段不断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科技尖端人才,使他们成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要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突出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加速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人才链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依据新兴产业的特点,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互动,实现引资与引智并进。要建立人才发展长效激励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投入,培养、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催人奋进”的良好人才发展格局。

  (四)强化创新,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发展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捷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郴州市的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积极培育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要通过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形成关联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要依托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谷坊生]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