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农民消费情况调查

来源: 时间: 2010-12-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是我国当前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结合实际情况,“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最终消费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城市市场,郴州市的农村消费市场还具有充分的潜能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解我市农民消费水平和意愿,按照抽样调查的要求,我们对郴州市的农民消费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98份,回收496份,其中高、中、低收入户分别占全部调查户的24.5%、43.2%和32.3%。结合郴州市农村住户抽样历年年报数据和部分县独立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如下:

  一、郴州市农民消费情况现状

  (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迅速

  2007年—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地区划分的县以下市场分别为66.07亿元、76.96亿元和98.86亿元,增幅分别为15.3%、18.2%和23.7%,增速加快。其中2009年县级以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首次超过市区增速8个百分点,表明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开始发力,改变了落后于城市消费市场的局面。

  (二)生产性支出仍占六成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问及“今年收入主要用于哪个方面”时,选择购买农机具、购买交通运输工具和购买猪牛羊等生产资料的农民分别为19.9%、19.1%、24.1%和3.6%,合计66.7%。生产性支出仍然是农民考虑的重中之重,属于刚性支出。从统计资料也可以看出,2009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支出占农民人均全部家庭经营费用支出59.3%。

  (三)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从表1可以看出,郴州市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2760.7元上升到2009年的3323.2元,年平均增长4.8%。在生活支出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民仍然处于生存型消费模式。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由2005年人均消费1269.4元提高到2009年人均消费1611.0元,所占比重由46.0%提升至48.5%,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居住消费比重逐年提高,由2005年人均消费308.8元提高到2009年498.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11.2%提高到15%。

  

  (四)改善型消费意愿较强

  在问及“如果收入增加,将加大哪方面的支出”时,35.2%的农民选择新建住房,改善居住条件;19.3%的农民选择购买各种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15.9%的农民选择购买新的家电产品改善生活品质;8.6%的农民选择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外出旅游等,提高生活质量;7.8%的农民选择购买保险,改善医疗养老:6.4%的农民选择购买大型农机具改善劳动条件;仅有3.2%的农民选择存款。

  由此可见,郴州市农民长期消费意愿较强。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从选择存款的农民所占比例来看,基本上都愿意增加更多的消费;从消费事物的类型来看,居住质量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改善是农民预期消费的主要动力。改善型消费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郴州市农民消费的主要方向。

  二、影响农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一)恩格尔系数偏高,影响需求释放

  2009年,郴州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23.17元,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610.97元,恩格尔系数为48.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7.5个百分点,明显偏高。食品消费仍然是我市农民生活消费的重要支出,影响其它生活消费增加的作用十分明显,对释放消费需求很不利。

  (二)消费能力不强

  以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占最终居民消费比例逐年下降(具体情况见表2),2009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仅占全市居民最终消费的31.8%,对经济的贡献远远小于城镇居民;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例中,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直在27%左右徘徊(见表2),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有待提升。

  

  (三)消费倾向偏低

  消费倾向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值越大,消费意愿越强烈。从郴州市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收入弹性表(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郴州市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0.81下降到2009年的0.74,说明近五年来农民收入虽然提高,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没有随之提高。以2008年湖南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0.83来看,郴州市农民平均消费倾向明显偏低。

  

  按照经济学的弹性理论,计算郴州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得到结果为0.64。按照弹性理论,当弹性系数小于1时,认为消费缺乏弹性,弹性系数大于1时认为消费富有弹性。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9年,郴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生活消费支出增长0.64个百分点,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远小于收入增长速度,农民消费支出对收入增长反应有滞后效应。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郴州农村居民的消费期望与自身收入之间的差距造成的。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郴州市农村居民对于建房、大家电、和交通工具消费预期很大。在回答“如果收入增加,将加大那方面消费”时,回答购买大家电、新建住房、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村居民占全部访问户的57.4%,超过一半;回答“国家有优惠政策时,最希望购买”的问题时,回答大彩电、电脑、冰箱、摩托车和小汽车的农村居民合计80.7%,其中回答希望购买小汽车的农村居民高达22.3%。过高的消费预期和不匹配的收入使得农村居民只能靠压缩其它消费需求,通过积累储蓄的方式来购买,实现消费预期,造成目前平均消费倾向偏低和缺乏弹性。

  三、郴州市农村消费市场大有潜力可挖

  2009年末,郴州市共有农业人口359.54万人。以2009年郴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727元,农村居民纯收入4519元计算,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2.9%,而按销售地域划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县以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3%,说明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需求远远未释放出来。

  若以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不变,郴州市恩格尔系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则平均每人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可增加249.2元,全市农民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可增加8.96亿元。

  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08元的生产性支出和消费需求,如果郴州市农村居民每人多消费30元钱,就会带动全市消费需求1个亿。目前郴州市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偏低,消费收入弹性缺乏,从反面说明我市农村还蕴藏的丰富的消费潜力。如果提高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扭转消费的收入弹性缺乏的局面,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将消费意愿转化为购买力,将会给郴州消费市场带来生机活力。

  四、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做文章,提振农村消费市场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农民消费与农民收入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趋势可以从表3中看出,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随之增长。因此,围绕如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做文章,才是提高目前郴州农村消费市场对郴州经济贡献的有效途径。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回答“政府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应该采取的方法”时,56.0%的农村居民选择了“大力提高农民收入”,23.9%的农村居民选择了“加大农村投入,使城乡一体化”,10.3%的农村居民选择了“加大财政补贴”,8.6%的农村居民选择了“大力建设销售网点”。由此我们提出建议如下:

  (一)固本强基,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增收。打铁还需自身硬,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政策和各种补助,必须创造新思路:

  1、大力创造城市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以2009年郴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计算,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市场规模计算,农村零售市场所占份额还不足30%,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比率超过农村居民,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快速提高收入自然刺激消费大幅提升。

  2、要调整农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中收入农村居民消费能力。2009年郴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9,按照经济理论,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欲望并不强烈,消费刺激政策对其消费影响不大。因此需要着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加强劳动监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由基础投资拉动型向出口、投资、消费协调拉动型转变。

  (二)加大农村投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具体落实到我市,就是要:

  1、着力统筹规划发展城乡一体的交通物流体系,扩大商业网点的辐射范围。目前我市大中型商场、超市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城区、县域中心城镇,过度集中,物流配送体系功能不完善,辐射周边能力不强。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建立在商业网点向周边扩散、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和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上,鼓励知名连锁零售企业向农村延伸,灵活运用代理配送、直供等方式提供较好的消费场所给农民进行消费。

  2、发展一批功能完善的中心集镇。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求城乡一致化,郴州市地形不利于中心城区的扩大,可以适当在周边发展一批功能完善的中心集镇(完备的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大量工作岗位),分散集中的城市人口,吸引转移的农村人口,加强城市消费市场的辐射能力,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嘉禾县完成的农民消费心理行为调查中,问及“购买商品时愿意去的地方时”, 61.8%的农村居民选择愿意到“集镇”;37.3%的农民选择到“县城”,说明农民还是希望消费的地方越近越好。

  (三)升级基础设施、加强消费监督。按照经济学的需求原理,需求是愿意并且能够购买商品的能力,不配套的基础设施会大大抑制农民的消费需求,过高的价格和低劣的质量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购买欲望。

  1、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地区村级道路硬化、机耕道建设、电网升级、自来水到户、通信设施覆盖和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等基础工程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硬件设施。为农民家电、汽车下乡消费创造良好条件,降低消费成本。

  2、加强消费监督,监控售后服务。坚决及时打击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的行为,维持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及时保护消费者合法正当权益,保证商家切实履行国家三包政策,确保售后服务质量;及时监控市场,对发现的冒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商家给予严肃处理。为农民营造一个有序、低价、高质、满意的市场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成晶晶]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