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以其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等优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郴州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紧紧围绕“两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深化产学研结合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呈现平稳增长。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郴州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26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9%(现价,下同);创造增加值78.4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销售收入260.2亿元,同比增长41.3%;完成利税额28.7亿元,同比增长37.21%;实现利润额19.7亿元,同比增长40.2%;R&D经费支出7.3亿元,同比增长63.2%。
1、优势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郴州目前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已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三大高新产业。这三大产业2010年共实现总产值251.4亿元、增加值72.3亿元、销售收入244.4亿元、利润总额18.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7.8%、15.1%、45.1%、45.7%,占全部高新企业的93.6%、92.2%、93.9%、95.4%。金贵银业、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宇腾化工、高斯贝尔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成为拉动高新技术产业乃至全市工业增长的龙头企业。
2、规模工业企业领跑高新产业发展。郴州有规模工业高新企业104家,占全部高新企业90.4%;总产值和增加值为 263.7亿元和76.9亿元,增长 35.9%和14.3 %,占全部高新企业的98.2%和98.1 %;利税和利润为28.2亿元和19.4亿元,增长37.6 %和 46.4%,占全部高新企业的98.3%和 98.5%,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科技项目建设形势喜人。2010年,郴州1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1020万元支持,为历年获得此项资金总数的2倍。舜华鸭业、强旺公司、高斯贝尔等一批企业依托科技创新获国家和省科技资金重点支持。资兴、永兴、嘉禾等地推荐的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金贵银业承担的“多金属复杂高砷物料脱砷解毒及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进入国家863计划,该企业与中南大学签订了“复杂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合作项目,项目投资达1.6亿元,合作双方希望通过实施该项目提升多金属矿的提炼率,有望在3年内实现开发及产业化,预计产值达100亿元,利税10亿元。强旺与东莞怡景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变形铝镁锌合金连续挤压技术产业化”合作项目,项目依托强旺公司的专利技术成功引进资金3亿。宇腾化工依托8万吨/年电铅熔池熔炼工程项目,成功引进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资金4872万元。公司牵头承担的“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省科技重大专项,申请专利5项,有望形成年产值超80亿元产业集群。高斯贝尔承担的“高性能移动通讯手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实施后,开发出全省第一款GPS手机和全球第一款骨神经传导手机,获专利10项,项目总投入达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5亿元。
4、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临武鸭、苏仙油茶等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高新技术特色产业。临武鸭养殖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继续获得省科技厅滚动支持。项目实施后,通过对临武鸭品种的提纯复壮,临武鸭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临武鸭养殖和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临武鸭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研发。开发出“舜华”牌临武鸭系列产品共12大类160个单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规模养殖农场169个,全县养殖加工临武鸭920万羽,年产业化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 1066万元。苏仙区的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圆满完成油茶品种更新和油茶低改任务,已完成品种更新1.5万亩,低产林改造2.5万亩;完成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繁育任务,嫁接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400万株;完成深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工作。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对其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公司拥有了7大系列32个品种,成为国家茶油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单位。2010年,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实现产值16.1亿元,增加值 4.7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5.4 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33%、29%、38%。
5、企业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郴州高新企业共投入科技活动经费8.1 亿元,其中R&D经费7.3 亿元,同比增长63.2%。由郴州高斯贝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承担,国防科大、湖南大学协作承担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高性能移动通讯手机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专有技术20多项。桂阳“济草堂”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济草堂自落户桂阳以来,坚持“发展即生命,创造即辉煌”的企业理念,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研究所的支持下,自主研发生产了“济草堂”系列产品“金银花贡茶”、“金银花饮”等,产品年产值4000多万元,创利税近1000万元,是我省唯一一家从事金银花饮料生产的省级农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拥有专利近20项。
6、产学研结合取得新进展。一是市校合作进一步拓展。今年市政府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机制。市校市厅合作引领和带动全市多家企业与国内外7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金贵、强旺等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组建了稀贵金属综合再生与精深加工、铅冶炼及铅伴生物高效提取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华磊光电与中科院建立了战略性技术合作关系,中科院在华磊公司设立LED研发事业部;建立了郴州市有色金属服务平台。三是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有力推进。资兴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永兴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力推进,宇腾有色与中南大学成功共建毕业生实习基地;临武鸭养殖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苏仙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数达到273件,其中,发明专利118件,有效发明专利109件,比2009年增长28%、30%。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郴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位居各行业之首,2010年完成高新总产值134.8亿元,比2009年增长25.1%,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电气设备制造业规模次之,完成高新总产值28.5亿元,增长100.7%。上述两大行业共计完成高新总产值163.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高达60.8%,其余各行业高新总产值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17.4亿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3.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6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9亿元)。航空航天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三大新兴产业领域还处于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2、大型企业支撑作用不强。郴州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仅2家。2010年高新总产值过30亿的企业处于空白,总产值过20亿的企业仅有金贵有限责任公司 1家,总产值10-20亿元的企业有宇腾化工有限公司 1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9 家,亿元以下企业 56家。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地州市相比,整个产业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弱小,产业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单体规模依然偏小。
3、外资利用程度低。2010年,郴州外商投资与港澳台商投资的高技术产业仅14家,占全部企业的12.2%。完成总产值17.7亿元、增加值4.8 亿元,销售收入 16.7亿元,投入研发经费 0.3亿元,占全部高技术产业比重分别为6.6%、6.2%、6.4%、4.1%,外资利用比例偏低。
4、科技人才队伍薄弱。在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为225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508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22.5%。有科技活动人员的企业只有59家,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企业只有54家。目前,高新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匮乏,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构筑优势产业体系,实施重点带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台达电子产业园、高斯贝尔数码产业园、华磊光电LED、杉杉新材料等电子信息项目建设。应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增值、低消耗、高辐射、集聚性强等特点,并且具有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乘数效应,是高新技术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郴州应积极培育、重点抓好以共性技术、现代物流、集成电路、技术咨询、工业设计、生物医药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服务外包和软件基地建设,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品牌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2、进一步加速高新企业规模扩张。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和依托规模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群的带动和支撑。就目前而言,郴州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为此,加快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实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进一步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通过技术联合、产业联动、资源整合,尽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3、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投资环境。应该不断优化郴州的投资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外商与港澳台商的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倾斜,提高郴州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程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构建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4、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强人才培养,营造适宜创业的良好环境,要从人才战略上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配置和使用、管理和激励。进一步引进和吸收一批学术技术的带头人,不断优化企业的技术结构,带动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提升,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稳步扩大人才队伍数量的同时,把提高人才素质放到优先地位,实现以人为本与人尽其才的有机结合,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欧阳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