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机遇和对策

来源: 时间: 2011-03-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临近粤港澳等沿海发达地区,处于内陆和沿海地区结合部的最前沿,在经济地理上属于边缘区,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扩张的梯度转移上有突出优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在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创机制、惠民生上,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发展契机,用活用足各种政策,结合汝城实际,科学谋划未来,提升发展水平,培育发展后劲,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办实事,确保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汝城已经进入了以大投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进入以资源型工业扩张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进入了政策带动、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时期;进入了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一)经济增长加快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2807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249万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268万元,同比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99290万元,同比增长15.8%。

  1、工业主导地位突出。汝城县自然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19.8万千瓦;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43种,有资源储量的矿种有17种,占郴州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矿种的36.95%,主要包括煤、铁、钨、锡、钼、铋、铅、锌、铜、银、稀土金属、铀、萤石、钾长石、石灰岩、地热和矿泉水。其中,铁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一位,钨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四位,热水镇的温泉是我国水温最高、流量最大的天然热泉。长期以来,汝城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水电、矿产两大支柱产业。2010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0412万元,同比增长32.2%。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642万元,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57580万元,产销率达99.98%,同比提升6.8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钨精矿9459吨,同比增长118.7%;发电量51987万千瓦小时,增长15.08%。

  2、农业特色日益凸显。始终突出“绿色山水、绿色品牌”概念,抓住高山小气候、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点,走“精品农业”的发展思路,致力打造“粤港澳”农产品生产供应地。(1)特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在重点扶持锥栗、油茶、金银花、硒山茶、商品蔬菜、楠竹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今年又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建立加工、营销企业。目前,汝城县龙源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汝城县利源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汝城县汇亮锥栗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注册成立,锥栗、金银花、硒山茶等产品已改进包装进入市场。(2)产业化水平提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扶持了龙丰生态、繁华食品、绿叶木业、湘苏木业、纯正木业、荣盛木业、种子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提质扩容,新引进了兴汝食品公司、金丰禽业有限公司、汇亮锥栗有限公司、良益锥栗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4家。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或享受市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7家。(3)强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重点扶持了 “湘汝”小米辣、“龙峰”米粉、“硒山茶”等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开发了“东岗岭”锥栗、“乌春山”金银花、“果之润”系列果脯等特色农业品牌。

  3、第三产业兴旺繁荣。(1)旅游发展活力显现。致力于把旅游资源大县建设成旅游产业大县,大力推介汝城古老悠远的理学文化和原始古朴的秀美山川。旅游品牌初步叫响。通过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包装,已开发了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纪念周敦颐的濂溪书院、华南第一温泉—汝城县热水温泉等旅游景点,基本形成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族田园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永丰至益将的沙改油公路、三热和益热公路的建设、改善了岭秀至东江漂流、县城至罗泉、罗泉至暖水、暖水至凉滩公路。接待水平不断提升。在热水文化园修建了福泉山庄,在县城建设汝城大酒店、鼎天大酒店和江南商务酒店。全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达77.86万人次,增长9.1%;创旅游综合收入3.77亿元,增长9.5%。(2)城乡商贸繁荣兴旺。随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用电、公路等消费环境的改善,城乡居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变化,在“万村千乡”工程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拉动下,刺激了全县消费市场持续火爆。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95万元,同比增长15.8%。(3)房地产投资活跃,售房升温。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4万元,同比增长86%。累计完成房屋销售面积85824平方米,同比增长28.9%。销售额12792万元,增长59.6%。

  (二)发展质量提升。其主要标志是:

  1、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齐头并进。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6.73% :35.49% :37.78%。

  2、财政收入形势喜人。由于县委、县政府切实强化领导,狠抓责任落实,突出抓好了组织征缴、财源培植、增收挖潜等工作,财政收入完成进度非常理想。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3849万元,同比增长3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8913万元,同比增长33.94%。

  3、居民收入强劲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等,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7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工薪收入7213.9元,同比增长11.2%;经营性收入1241.4元,同比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21.53元,同比增长7.39%。农民人均纯收入2125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6元,同比下降8.7%。

  4、金融形势稳健运行。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96780万元,增长23.9%,较年初增加95838万元,居民储蓄存款326710万元,增长21.57%,较年初增加579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89800万元,增长13.6%,较年初增加2273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86300万元,同比增长10.6%。

  (三)建设投入高速增长,聚集了发展能量。交通、城建“大会战”向纵深推进,云头路综合开发、爱莲大道、爱莲广场、和平路、环城东路等重点工程正紧张有序地施工,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274739万元(不含高速),同比增长3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933万元,同比增长43.9%。农村完成投资43806万元,同比增长17.8%。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中央一号文件规定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刺激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是赋予郴州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给汝城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自身发展优势。途径汝城的厦蓉高速公路、湘深高速公路、云头路综合开发、爱莲大道、爱莲广场、和平路、环城东路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进,将拉动投资、商贸城镇化和相关产业的强劲发展。九龙江森林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后,通过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也必将给旅游产业产生根本影响。

  三、经济发展的对策

  虽然汝城县域经济发展整体运行势头良好,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有(1)起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重,生产技术滞后,资源耗费严重;(2)农业生产的抗灾抗病能力薄弱;(3)农业、工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能力有限;(4)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如何把握政策机遇,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资源开发提升为重点,加快发展汝城工业。一是着力培育支柱产业。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规模效应显著的支柱产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争创名优品牌,努力形成既有支柱产业、又有优势企业、更有名牌产品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二是注重工业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上,争取在引资数量和项目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抓好项目服务,实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切实提高招商实效,确保意向型项目顺利签约,签约项目顺利开工、开工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强化招商责任,实行以政府招商为主导,企业招商为主体,社会招商为补充的工作机制,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臣,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快发展民营工业经济。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大力扶持资源深加工型、高技术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形成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格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社会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四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紧园区道路建设,配套水、电、环卫等基础设施,支持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园区招商竞争力。强化优质服务,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进一步抓好项目引进工作,全力促成现有入园企业开工投产,真正使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龙头。五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依法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保护生产经营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和规范对企业的检查评比,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项目代理制、公开测评制等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始终突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是扩张优势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来源。加大粮食、小水果、蔬菜三大种植支柱产业和特色养殖产业培育力度。要注重引进优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培育产业龙头,为农民增收搭建有效载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牵头创办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强化农产品安全,为农民增收夯实质量基础,深入开展农用物资专项打假行动,进一步清理整顿农资市场,加大非法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四是落实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保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兑付各种政策性补贴,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

  (三)以配套城镇功能为基础,增强城镇辐射力。发挥城镇人口聚集、物流畅通、产业扩张的特点,促进以城兴工、以工促农,实现城乡互动。一是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编制和完善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规划监管,严肃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实现依法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二是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提升扩容步伐,完善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提高县城品位,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三是搞活城镇经营。完善城区土地储备与开发体系,努力盘活城镇土地资源和无形资产,鼓励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四)以旅游业为龙头,全面提升三产业水平。一是突出发展旅游产业。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城区市场网点建设,繁荣城乡贸易。引资建设高档次宾馆饭店、连锁超市或购物中心,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整体水平。

[供稿:汝城县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