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郴州两城建设的加速器

来源: 时间: 2011-04-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郴州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各部门各行业创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现就郴州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对全市科技实力现状、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郴州科技活动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有1132家企事业单位列入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其中工业企业1105家,占97.6%;非工企业3家,占0.3%;事业单位16家,占1.4%;科研机构6家,占0.5%;高等院校3家,占0.3%。有R&D活动单位数108家,占全部单位的9.5%,其中工业企业94家,占8.3%;非工企业2家,占0.17%;事业单位9家,占0.79%;科研机构4家,占0.35%;高等院校2家,占0.17%。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791人 ,其中,工业企业3159人,占65.9%;非工企业及事业单位631人,占34.1%。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5120.7万元,其中工业企业73580.2万元,占97.9%;非工企业及事业单位1540.5万元,占2.1%。

  (二)主要特点

  1、R&D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全市各类科技活动主体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3亿元,比上年增长43.4%,是2000年的7.6倍。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39%,比2008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及非工企业共投入R&D经费3.1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94.8%;高等学校投入R&D经费457.5万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1.45%;科研机构投入R&D经费4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1.28%。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706.6万元,占2.2%;应用研究经费1108.2万元,占3.4%;试验发展经费30874.0万元,占94.4%。

  按经费来源分,政府资金2349.7万元,占7.2%;企业资金29896.0万元,占91.5%;其他资金443.1万元,占1.3%。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制造业R&D经费23264.0万元,占71.2%;采矿业R&D经费7043.0万元,占21.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09.7万元,占2.1%;教育行业457.5万元,占1.4%;卫生行业594.3万元,占1.8%;农、林、牧、渔业等其他行业653.8万元,占2.1%。                  

  2、研发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R&D人员2163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50人,占30.1%;女性512人,占23.7%。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543人年,其中研究人员809人年,占52.4%。R&D人员全时当量是2000年的4.7倍。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49人年,占3.2%;应用研究人员141人年,占9.1%;试验发展人员1353人年,占87.7%,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是2000年的4.4倍。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1524人,其中女性274人,占17.5%。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174人年,比2000年增长23%。

  3、创新产出成果丰硕。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GDP 的比重为46.2%。据清查资料显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92.7亿元,增长22.3%,是2000年的2.9倍。规模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迅速扩大,知识产权成果显著增加。2009年,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体的企业申请专利182件,比上年增长73.3%,占全部申请量的24.3%,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 2.3倍。

  4、项目实施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设立科技项目(课题)开展研发活动是全市科研的基本组织方式。“十五”以来,通过不断优化项目研究的布局和资源配置,全市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攻关项目,对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2009年,全市共实施R&D项目773项,项目人员全时当量1361人年,项目经费25688.0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2.9倍、3.5倍和 3.6倍。项目经费平均内部支出达33.2万元,是2000年的2.9倍。

  按项目来源分,企业自选的项目经费占88.8%,国家科技项目经费占3.9%,地方科技项目经费占6.5%,其他企业委托项目经费占0.3%,其他项目经费占0.5%。

  按项目合作形式分,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经费占59.8%,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经费占17.2%,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经费占10.5%,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合作项目经费占5.5%、7.0%。

  5、机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研发队伍建设是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设立的专门研究开发机构来推动。2009年,全市共有各类科研机构55个,是2000年的2.4倍;机构R&D经费支出7714.9万元,是2000年的 3.1倍;机构中仪器设备原价5845.5万元,是2000年的 1.9倍。从科研机构平均发展水平看,平均每家机构拥有的仪器设备原价是2000年的1.3倍。

  按学科分,自然科学领域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个,占1.8%;农业科学领域5个,占9.1%;医药科学领域2个,占3.6%;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46个,占83.6%;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1个,占1.8%。

  二、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R&D经费投入强度不高。2009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虽然不断上升,但是0.4%的投入强度居全省第9位,低于全省1.2的水平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7%的水平1.3个百分点,与世界领先国家3.0%左右的水平差距更大.全市R&D经费占全省R&D经费比重仅为2.8%,与长株潭地区差距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3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强度不高。

  2、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十分薄弱。R&D活动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组成。近年来郴州R&D经费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试验发展增加迅速,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长缓慢。2009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全市基础研究经费为706万元)占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全省基础研究经费7.74亿元)的0.01%,这说明科学研究经费投入较低,原始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3、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健全。2009年,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事业单位有55家,占全部单位的4.8%,未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行业开发基地作用发挥不够。如永兴循环经济示范带,舜华鸭、苏仙茶油基地等,近年只局限于本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对行业的技术创新研究不够,示范带动效应不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2009年只有108家单位开展R&D活动,企业开展R&D活动的覆盖面仅为9.5%。作为郴州自主创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开展R&D活动的覆盖面为32.3%。三是产学研结合还不紧密。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较少,企业需求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发成果脱节的情况仍比较突出。据相关部门反映,多年来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存在着单纯的技术导向倾向,注重技术参数、指标的先进性,但对市场需求和规律缺乏把握,其成果往往不具有市场能力。

  4、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一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从全市情况看,人员素质的提高仍不显著。2009年,R&D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的4.7%,比上年低 0.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企业办科技机构拥有博士和硕士不足5人.目前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致使科技项目策划、实施以及依靠科技创新创业受到很大制约。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打造载体,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共享专业技术平台、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规模化的创新孵化器与加速器,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孕育新兴产业业态,培育骨干企业,进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全产业链创新。按照市场化原则,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构建一个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项目和成果交易市场,将包括政府科研项目、创新资金在内所有创新资源纳入交易平台,公开招标,集中分配,统一管理。

  2、立足优势,研究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引导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为产业集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投资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推动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为企业创新提供人才、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建立联合实验室,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还应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3、探索创新模式,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传统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单技术的创新很难取得收益,因此,只有大企业才有条件进行自主创新;但在现代产业形态下,企业自主创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更多地依赖全产业链条甚至多个产业的整体突破,自主创新的链条化、平台化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小企业有了更多的参与产业创新和系统开发的机会。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产业链再造的过程,大量同产业链的企业形成在我市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配套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仅可以提升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也为各类企业参与产业创新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4、引培结合,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建设。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通过高校为社会培养企管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知识结构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人才的系统培训。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民间不同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人才,通过长期培训、讲座等各种类型形式全方位培养造就人才。二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各种人才。三是不断创新激励办法,建立良好的人才使用机制。通过培养、引进、留住、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创新活动中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从而实现全市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欧阳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