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实现“老有所养”

来源: 时间: 2011-04-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普惠型、福利性的社会保障事业,是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保障老年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争取下,临武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省30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之一。2010年11月份,临武县全面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全县上下统一思想、精心组织、迅速行动,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解全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县统计局的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武县新农保基本情况
  在2010年9月30日为止,全县(不管男、女)年满60周岁的可以免费享受养老金待遇人员,有31353人,而且全县共计发放2010年10月以来6个月的养老金1029.6万元。到2011年2月底为止,全县16岁到59岁人数有182309人,应参保人数是148714人,而参保人数达到了119130人,缴费金额共计13689300元,参保率达到了80.1%。

  二、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一)突出抓好宣传发动,大力提升了群众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广大农民来讲,是新生事物,为了在短时间内被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临武县在宣传发动方面做到了“两个注重”:一是注重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农民群众怕吃亏的思想和种种顾虑,我县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党员和农村骨干的作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进村入户帮助农民算好新农保的实惠账、收益账、共享账,消除农民群众的疑虑。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为了扩大宣传力度,我县11月份印制了11万份精美的年画和30万份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单,还向每个农户发出一封公开信以及关于新农保政策的问题解答,都一一分发到农民手中,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另外我县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大屏幕、网络等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也大大地提升了群众对新政策的认知率。

  (二)新农保实施行动迅速,圆满完成新农保覆盖提升工作。

  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按照上级要求,全县精心组织,行动迅速,在2010年11月20日就组建了机构、明确了职责,配备了人员,上解了数据,还制定了实施方案;另外在12月10日前就逐户做好了参保登记、征缴保费、养老金待遇审核、审批、公示等工作;直到2011年2月21日为止,全县的参保率就达到了80.1%,特别香花岭镇、岚桥镇、土地乡、城关镇这四个乡镇的参保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

  (三)新农保的扎实推进,突现乡村文明风气。  

  新农保的推行,使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农村开始改变。据双溪乡拔昌村邝建国介绍,现在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55元,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对贫困家庭来说却很重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的养老问题政府也开始分担,这无疑减轻了年青人的养老负担。而且自新农保实施以来,全村上下的面貌有了大的改观,现在全村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大大提高,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让家庭关系更为和谐。如今,村里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家里闹架的少了,妯娌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了。

  (四)措施得力,确保了农村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为充分发挥“新农保”待遇发放的宣传效应,临武县由分管副县长亲自督促落实,经县财政局审核县社保局提供的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申请计划后,在4月1日之前已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将2010年10月份以来6个月的养老金发放到申领人员手中的存折里,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发放农村养成老金1029.6万元。同时,我县还实行每月生存验证手续,确保“新农保”基金不流失,有效地保证了基金安全运营。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有待加强。

  当前,少数农民对新农保工作存在四种不良心态:一是有所顾虑。担心交钱养老不知是否安全,对资金管理存在怀疑。现行的新农保政策还在探索阶段,不知道今后政策是否会变,对自身利益能否切实得到保障心里没有底。二是理解偏差。部分农民认为这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部分农民认为现在年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到60周岁后也可以直接享受。三是漠不关心。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少数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四是嫌养老金太低。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只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二)年轻人参保率不高是新农保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调查显示,在新农保推行中,年轻人不如老年人积极,特别是对于16岁到20来岁的农村年轻人来说,新农保是一种长达十多年或几十年的投资,等到60岁后才有回报,这种长期投资、短期无利、回报期长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年轻人的参保积极性;还有据部分年轻人反映,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过低,现在物价上涨,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连低保水平都不如,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这也是他们不参保的一个直接原因;另外还有就是部分年轻的农民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以后政策会更好,即使现在不参加新农保,以后政府也会对自己负责,或者猜想以后国家会减免,不交也可享受。所以相对于5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来说,年轻人的参保率不是很高,而年龄越大越关注新农保。

  (三)一些特殊情况制约着新农保覆盖率的提高。

  新农保推行过程中,有部分因素制约着新农保覆盖面的扩大。近年来,农民举家外出务工的日益增多,这些农民工户口在原籍,但却在其它的城市生活工作,而且很多年都不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人没户”,而且因为他们无法联系,也就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参保;另外就是在全国换发户口本和身份证时,部分人,特别是一些老人认为自己老了,出不了远门,换上这些证也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就放弃了换证,这样就出现了无户口、无身份证的“黑人黑户”,而没有身份证或户口本就无法参保,所以说有户无人也是目前制约参保率提高的一个难题。

  (四)新农保试点刚刚起步,相关配套措施亟待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平台建设较为滞后,突出表现在人员编制缺位、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工具设施落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如今“新农保”正大范围推广,面对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亟待加强,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这是关系到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进,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关键性约束条件。

  (五)城乡妇女享受养老待遇年龄不平等。

  据调查,很多农民认为,农村妇女需到60周岁时才能享受养老保险不公平。城镇职工女性分别到45、50、55周岁就可享受养老保险,而很多农村妇女在家干重活、累活,比城镇职工妇女辛苦得多,却享受不到与城镇妇女一样的待遇。

  四、对策及建议

  新农保既是民心工程,更是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我们对新农保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予以充分估计,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制定相关措施。

  (一)促进新农保与传统养老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以老为尊”,相应的养老文化模式也表现为养老、尊老、敬老。赡养老人是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觉意识,而且成了其人格的一部分。在推行建立“新农保”的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养和宣传,以“文明家庭”、“十佳子女”等评选活动作为载体,不断加强道德观念,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或全家参保。

  国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对缴费年限超过15年这部分农民适当增加养老金补贴和缴费补贴。鼓励家庭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提高投保金额,以增强整个“新农保”基金的互济功能。加快建立“新农保”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有利于使更多中青年农民消除疑虑,积极参加“新农保”。

  (三)加强“新农保”基层经办能力建设。

  尽快出台经办“新农保”业务的办公经费、场地机构、人员编制的指导性意见。加大试点工作经费投入,加快解决“新农保”经办服务平台等建设经费不足问题;推进镇街经办网点建设,充实基层“新农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加强经办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办能力,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四)切实破解特殊群体的参保的难题 。

  对于那些所谓的“有人没户”或是“黑人黑户”以及缴费困难、还有就是有重度残疾的特殊群体的参保,我们希望县、乡政府能尽快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比如要想尽一切办法联络到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员回乡办理新农保,而对于“黑人黑户”的问题,希望村委会和当地派出所或者公安部门要给予帮助,让其能顺利地补办好自己的证件。另外就是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对有切实困难的村民或是有重度残疾人员有心参保、无力缴费的要给予缴费补助,这样就有效减轻了个人参保负担,破解了困难农民有心参保无力缴费的难题,很好地体现了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供稿:临武县统计局赵志玲]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