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郴州高新技术产业情况与“十二五”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 时间: 2011-04-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挑战、抢占竞争制高点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十一五”期间,郴州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呈现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产业环境得到优化。

  一、“十一五” 郴州高新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1、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以来,郴州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68.5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16.8%,是2005年的3.7倍;实现增加值78.4亿元、销售收入260.2亿元、出口3.3亿美元、利税额28.7亿元、利润额19.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3.6倍、2.4倍、3.5倍、4.1倍。

  “十一五”期间,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总产值年均增长29.9%,增加值年均增长24.1%,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8.4%,分别比同期GDP增幅高出18.3、12.6和6.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5.6%增加到7.2%。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郴州市通过加强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组织实施高性能手机、连续挤压变形镁合金、合成DCB用微晶铂炭催化剂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按高新技术领域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为辅的格局。“十一五”时期末,全市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207.6亿元,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20.4亿元,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23.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期的 3.8倍、10.2倍、2.6倍。2006-2010年,郴州市资源加工型的新材料产值比重由76.4%增加到77.3%,而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信息的比重则由2.7%上升为7.6%,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加快,优势产业的技改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经费)支出7.3亿元,是2005年的17.8倍,年均增长77.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R&D经费支出3.8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的52.3%。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研发中心31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10项,专利申请3063件,授权1435件。以金贵、格瑞特为代表的高纯硝酸银、载银抗菌材料、银基触头材料和银(铜)基钎料等产品开发;以钻石钨、柿竹园、金旺为代表的钨酸氨、氧化钨、高纯铋、超细氧化铋、氧化钼等产品开发;以金贵为代表的SO2制酸等产品开发;以柿竹园为代表的莹石深加工产品开发;以高斯贝尔为代表的视讯产品开发,都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科技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一是市校合作进一步拓展。2010年,郴州市政府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机制。市校市厅合作引领和带动全市多家企业与国内外7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金贵、强旺等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组建了稀贵金属综合再生与精深加工、铅冶炼及铅伴生物高效提取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华磊光电与中科院建立了战略性技术合作关系,中科院在华磊公司设立LED研发事业部;建立了郴州市有色金属服务平台。三是科技园区基地建设有力推进。资兴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永兴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力推进;宇腾有色与中南大学成功共建毕业生实习基地;临武鸭养殖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苏仙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二、“十二五”时期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加快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机遇。郴州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带来良好机遇。

  2、承接产业转移将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郴州毗邻粤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07年4月,郴州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09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加快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速度,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机遇。

  3、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条件。技术、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武广高铁的建成带来交通网络的拓展及整个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降低了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成本,提高了郴州与其它沿线城市特别是长沙、广州的空间可达性。可见,“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明显加快,将有利于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郴州聚集,从而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制约因素

  1、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郴州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核心级”尚未形成,辐射作用不明显,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仍然缺乏。2010年末期,高新企业中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为2255人,占全部高新企业从业人员的11.2% ,比2005年末期低8.4个百分点。2010年,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比长沙低2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行业过于集中。全市资源型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偏大,在11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有28家,占24.3%。这28家企业完成总产值134.8亿元、增加值37.9亿元、销售收入131.8亿元,分别占全部高新企业的50.2%和48.3%、50.7%%。可见,我市依赖资源发展的企业比重偏大,一方面说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够多;另一方面,也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抵御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的经济发展。

  3.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受产业布局、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县市区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状况。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企业单位发展不平衡,在11个县市区中,有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只有5个县市区。另一方面是园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苏仙区依托有色园处于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值达78亿元;资兴、永兴凭借各自的园区优势,产值达40-50亿元;北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达35亿元;其他县虽有不同类型的园区,但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

  (三)“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预计

  据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郴州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日益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预计 “十二五”时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将达到765亿元,增长幅度为30%左右。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组织科技研究,突出重点项目技术攻关。如石墨提纯技术的攻关,高纯银的精深加工等,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和专业化产业基地,选择一批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其转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品配套、扩张生产规模。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多层次的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对接活动,构筑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服务体系,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发展。要研究自生资源的利用开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四是重点打造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创业中心科技服务平台、中俄(湖南)国际新材料工程产业化中心郴州孵化基地、数字视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孵化基地等四大平台。

  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部署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和引导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开发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引进、开发、应用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钨、铋、钼、铅、锌、金、银等精深加工技术,培育和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推广电子信息技术重大专项。围绕数字视讯产品、通信产品、光电子、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器件、基础软件产品等电子信息产品,培育一批电子产品生产和应用示范企业。三是开发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重大专项。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能源与节能的先进适用技术,掌握一批核心知识产权,推动新能源开发技术、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新能源装备、LED芯片、先进储能材料等产品。

  3、促进高新技术区域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人才聚集、产业聚集。各级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出台发展政策。如兴建工业园区、科技城等园区;二是抓好产业规划,实现产业聚集。以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为主体,整合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湘南国际物流园的资源优势,建设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强产业组织,促进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相关企业形成相互协作配套,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化途径。四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从信息化、人才、环境竞争力上进行提高。

  4、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为高新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针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中小型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与融资难度大的困难和问题,各级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时沟通金融机构和高新企业各方面关系,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畅通的连接机制;要对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挑战进行专门研究,为企业排忧解难。要研究建立科技发展基金,政府加以引导,产生效益的企业以适当比例入股后获得优先使用权。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欧阳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