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和挑战。调结构的出路在科技创新,转方式的关键也在科技创新。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主导和支撑作用。近年来,郴州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构建创新型郴州、全面推进“两城”建 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现状
截止“十一五”末期, 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共有115家, 实现总产值268.5亿元, 增加值78.4亿元, 占全市GDP的7.2%。在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 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共实现增加值76.7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 。规模以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5 亿元, 占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的6.6%。
近年来,郴州市通过加强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组织实施高性能手机、连续挤压变形镁合金、合成DCB用微晶铂炭催化剂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按高新技术领域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为辅的格局。“十一五”时期末,全市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207.6亿元,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20.4亿元,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实现产值23.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期的 3.8倍、10.2倍、2.6倍。2006-2010年,全市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7%上升为7.6%,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数据分析, 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主要呈现“两集中”、“三提高”和“四支撑”的特点。
(一)两个明显集中
一是地域集中。如表1 所示,苏仙区、资兴市、北湖区成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这3个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个数所占比重达到50%;总产值所占比重达到59.1%;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57.8%。二是登记注册类型集中。如表2所示, 主要为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等级注册类型企业个数比重达到76.5%;总产值、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70.9%和72.1%。
表1 :
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地域分布表
表2:
郴州高新技术产业注册类型分布表
(二)三个不断提高
一是创新条件不断提高。“十一五”末期,全市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研发中心31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255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08人,占22.5%。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二是R&D投入强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R&D经费7.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8%,比2005年提高 2.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平均投入强度高出1.7个百分点。三是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底,专利申请受理数273件,其中发明专利116件,有效发明专利109件,比2005年分别提高35.2%、37.4%、40.1%。
(三)四种行业支撑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四大行业支撑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增长。2010年, 四个行业共实现总产值194.1亿元, 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72.3%; 实现增加值54.9亿元,占比高达70.0% ; 利润总额11.1亿元,占比为56.3%。
二、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一)相关系数分析
在郴州高新技术产业中, 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根据各行业增加值对全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分析,其计算结果如下:
表3 :
郴州各高新技术行业与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系数
从表3可以看出,2008-2010年对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行业依次是: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影响较大的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影响较小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二)各高新技术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起着支柱作用。对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影响较大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
表4
2008-2010年郴州各高新技术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

(三)各行业的贡献率分析
各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5。(计算公式为:贡献率=各行业的增加值÷全部高新技术行业增加值)
表5
2009-2010年郴州各高新技术行业贡献率

从表5可以看出,各行业对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贡献率小于零。贡献率的变化也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
2010年,郴州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7.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2.3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亿元;全市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 2家,占全市高新企业的1.7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
表6
全省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及位次

全市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18家,占全市高新企业的15.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 61.1亿元、17.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2.8%和22.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44.4和42.7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4.2%、4.0%,居全省第八位,与排名第一的长沙市比低出31.3和31.6个百分点。郴州高新区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省高新区总和比重为1.6%、1.6%,较长株潭地区差距十分明显。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郴州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呈现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的格局,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2010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77.2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98.5%,比全省97.3%的比重还高出1.2个百分点。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非常低,仅为0.9和0.6%,
这两大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2.7%的水平低1.2个百分点。
(三)空间布局不合理
郴州城镇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城镇集中在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半径50公里的区域内,这里集中了城市规模前5位的所有城市(即市中心城区、桂阳县城、资兴市区、宜章县城、永兴县城),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而市域东南部(桂东、汝城、资兴东部地区)、东北部(安仁)、西北部(桂阳北半县),经济较为落后,很多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城市化水平低于20%。郴州城镇空间布局还具有典型的线形分布特点,90%左右的城镇是沿境内交通干线密集分布,这种空间布局结构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郴州核心地区与边沿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在11个县市区中,有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县市区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东南、东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招商引资优势不明显。
(四)产业结构单一
全市资源型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偏大,在115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有28家,占24.3%。这28家企业完成总产值134.8亿元、增加值37.9亿元、销售收入131.8亿元,分别占全部高新企业的50.2% 48.3%和50.7%。依赖资源的企业比重偏大,一方面说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另一方面,也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抵御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的经济发展。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郴州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如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共有9大领域,郴州只有7大领域,航空航天技术、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均为空白。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数、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省低5.9、1.8个百分点;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企业数、总产值、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省低5.8、5.5、4.9个百分点。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企业数、总产值、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省低2.1、4.0、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企业数、总产值、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省低19.6、32.1、37.6个百分点。
表7
全省及全市高新技术所属领域对比情况

以上情况说明全市新能源及节能、生物与医药技术等领域规模比较小,发展较慢。而新材料产业中,大规模企业不多,企业规模不大,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为1.8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亿元。
三、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二是应加快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内部技术改造的步伐,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三是支持和培育高技术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电子信息产业、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高新产业布局上, 要抢占高端产业, 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绿色产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
四、对策建议
(一)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部署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和引导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开发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引进、开发、应用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钨、铋、钼、铅、锌、金、银等精深加工技术,培育和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推广电子信息技术重大专项。围绕数字视讯产品、通信产品、光电子、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器件、基础软件产品等电子信息产品,培育一批电子产品生产和应用示范企业。三是开发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重大专项。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能源与节能的先进适用技术,掌握一批核心知识产权,推动新能源开发技术、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新能源装备、LED芯片、先进储能材料等产品。力争到2015年,新材料等资源型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产品精深加工程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形成一批具有郴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我国产业集群现象也很普遍, 其中浙江最为突出,在当今世界经济主要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形势下, 产业集群是分散的中小企业得以生存的一种最好方式产业集群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同时, 集群内众多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竞争催生了知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 提高了集群内产业的竞争力。两大园区的高新技术总产值已占全市的四成以上,所以保持集群优势十分关键。郴州各级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出台发展政策。如兴建工业园区、科技城等园区;二是抓好产业规划,实现产业聚集。以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为主体,整合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湘南国际物流园的资源优势,建设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强产业组织,促进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相关企业形成相互协作配套,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化途径。四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从信息化、人才、环境竞争力上进行提高。力争到2015年,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为轴线、以县域特色园区为支点的“一体两翼多支点”的产业空间格局,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三)加大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
完善政策及资金支持体系。立足欠发达地区现有优势资源,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机制,制定并完善倾斜性政策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金向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寻求国际、国内风险投资参与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鼓励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省内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国际化,打造高素质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人才队伍。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高技术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引导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跟踪省内、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结合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与先进地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实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欧阳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