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郴州市服务业结构现状和调整的基本思路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1-05-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指以生产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在我国是指国民经济中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考察郴州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其发展重点,使服务业能成为启动郴州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一、郴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稳步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随着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对服务业的强大需求,有力促进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以高于11%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2007年达到15%,为1991年以来最高,“十一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3.0%,比同期GDP的年均增幅快1.4个百分点。与“十五”时期比,年均增幅提高了1.72个百分点。伴随着增幅的提升,服务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十一五”时期,全市服务业总量实现翻番,由2005年的16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60.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的37.3%,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内部结构逐步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具有创新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2.48亿元提高到2010年139.5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0年的38.7%,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0年的7.9%,比重在服务业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9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5位;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提高到2010年的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2010年的2.7%,比重在服务业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12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11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0.9%提高到2010年的1.3%,比重在服务业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14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13位。

  (三)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和传统服务业不断创新,使全市服务业效益逐步提升。一是劳动生产率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3.54万元/人,是2005年的1.75倍。二是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已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国税收入36.8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61.6%;完成地税收入16.6亿元,占地税收入的51.3%。其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创造的地税收入居服务业的前3位,分别完成4.46亿元、3.17亿元和2.22亿元。

  (四)从业人员稳步增长,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得到更大发挥,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201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01.82万人,较2005年增加18.5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30.4%提高到2010年的34.1%,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

  二、当前郴州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规模依然偏小,比重仍然偏低。目前全市服务业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比重,都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10年全市GDP1081.76亿元,在全省14个市州居6位,服务业增加值360.6亿元,在全省14个市州居6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总量的6.83%,比全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低1.54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相当于长沙的18.9%、常德的68.5%、衡阳的70.7%、岳阳的73.7%、株洲的88.9%。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4%,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9.6个和7.4个百分点,与国际上公认的服务型经济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差距甚远。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14个市州的第10位,比怀化、长沙、永州、益阳、衡阳分别低9.4个、8.6个、5.4个、3.3个和2.5个百分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结构仍然不优。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要优化服务业结构必须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09年,郴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27.2亿元,居全省市州第6位,总量为长沙的15%、岳阳的62.3%、常德的63.1%、衡阳的78.6%和株洲的88.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0.4%,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比长沙、岳阳、常德、娄底和株洲分别低10.3个、6.8个、4.3个、1.9个和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郴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发展潜力很大。

  (三)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聚集化程度低。近几年,全市服务业规模化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服务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整体呈小、散、乱状态。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不但整体规模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低,更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1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实现收入187.13亿元,相当于长沙的8.6%,株洲的81.4%,衡阳的75.7%,岳阳的87.2%,常德的97.1%。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共计376家,共实现营业收入149.2亿元,户均营业收入为3969万元,比全省的户均营业收入低1481万元。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51家,营业收入5.79亿元,户均收入1134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24家,营业收入5.46亿元,户均收入2277万元;居民服务业法人单位14家,营业收入0.79亿元,户均收入567万元。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制约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朝开夕闭”,难以发展壮大。同时,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不足。低端网点和业态偏多,商品交易市场多为现场、现货、现金交易,“小、散、乱、差”问题长期存在,高端业态和特色商业较少。连锁经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现代新型业态发展不足。2010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才18家,仅占全省的6.2%;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9.06亿元,仅占全省的2.36%。

  三、加快郴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切实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审批、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大考核评价。制定现代服务业评价考核体系,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目标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推动等落到实处。三是推进体制创新。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垄断性行业、城市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的体制创新。

  (二)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业。一是优先发展金融业。要大力度创优环境吸引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郴州,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15。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致力打造“林中之城、休闲之都”的特色旅游品牌。切实抓好景区景点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住宿餐饮服务、导游交通服务、购物市场服务、保健休闲服务,使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网上购物、网络搜索、网络安全等互联网增值服务,培育辐射力强的信息服务新业态。四是壮大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评估、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行业。加强对各类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一个能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信息服务的快速通信网络。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4.4%,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要大力实施“商贸带动”战略,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加快新型业态发展,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加快形成大型综合性商场、大中小型超市、精品专卖店、专业店、便民店等经营业态相结合的合理多样的业态结构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商业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深化对各类专业市场、商场、超市、零售批发网点布局的指导和协调,使之有效地改善目前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完善和市场经营环境不够理想状况,从而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样、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格局,以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辐射、带动、聚集功能作用。一是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围绕“三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据来构建郴州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二是要打造坚实的物流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适当的产业政策、顺畅的管理体制、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创新整合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物流人才战略。三是要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产业市场主体,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做到分工合理、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引导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发展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模式,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发展为现代物流企业。四是要大力培养物流人才。要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和多元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物流企业应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物流资源,促进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有序推进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一是要科学定位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功能。从产业看,房地产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从民生看,房地产业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财源。二是要坚定不移的落实调控政策。对于开发商由于资金紧张拿地后不按规定时间支付土地出让金的不能延期。对于闲置土地的查处力度还应加强。对于开发商囤地和捂盘惜售行为应坚决制止。同时要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三是要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强紧中见活的能力,保持房地产业持续、适度发展。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市场会产生一定的泡沫,甚至挤占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进而对实体经济和整体经济造成损害。如果比重过低,就不能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还可能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新增商品住房供应量方面要保持略高于当年销售面积的增长幅度为宜。四是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管理。要加强对城市自然环境、土地及水资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评估和研究,合理规划、及时调整,防止土地过度开发,超负荷容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部门要提供权威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有关市场供求、价格变化、土地出让、居民收入、政策法规等信息。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抵押评估及政策咨询等中介服务市场,切实落实好“一房一价”政策。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建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