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郴州市认真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注重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效。本文就全市农业结构现状进行粗略分析,并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农业结构现状
(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212.32亿元,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总产值分别为109.53和80.53亿元,占全部产值的51.6%和37.9%,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2和0.3个百分点。两大产业的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78.4%提高到2010年的89.6%,农牧业总产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百分点;林业、渔业和其服务业总产值为22.26亿元,占10.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关乎人们温饱问题的农牧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特色农产品快速增长。一是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2010年,全市水稻播种396.6万亩,实现产量156.7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275万亩,优质稻产量112.1万吨,分别占69%和71%;玉米播种面积64.3万亩,实现产量18.4万吨,其中杂交玉米播种面积58.2万亩,实现产量16.6万吨,分别占全部的90.5%和90.2%;生猪出栏532万头,其中优质三元杂交猪383万头,占72%。与2005年比,优质水稻比重提高了11.9个百分点,杂交玉米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优质猪比重提高8.2个百分点。二是特色农业产量提高。2010年,全市特色农产品烤烟达到5.6万吨,占全省的1/3,在全省烤烟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家禽、水果产量分别达3026万羽、34.9万吨,与2005年比年均分别增长3.1%和10.5%。三是放心蔬菜面积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按照“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高产创建”的要求,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成131.7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基地面积达24万亩,占18%,比200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三)农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规模效益凸显。据调查统计,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平均每头收益比散户高25%以上;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平均每亩收益比散户种植高200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应、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迅速发展,规模经营户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户达到1656家,出栏生猪178万头,占全部出栏的32%;种植水稻40亩以上的农户5592家,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1个,其规模和数量均远远高于2005年。
(四)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近些年,全市大力推进“一县一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区域逐步形成。如资兴的渔业,临武的鸭业,桂阳的烟叶,苏仙的油茶,宜章的脐橙,永兴的冰糖橙,安仁县的食用菌,桂东的茶叶、药材,北湖的花卉等都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临武鸭、永兴冰糖橙已经通过了原产地认证。桂阳县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烤烟生产基地,2010年,烤烟种植22万亩,合同销售产值6.04亿元,实现烟叶税亿1.19亿元,是全市唯一上缴税收过亿元的农业产业;永兴县冰糖橙生产基地,连片种植达到11万亩,全年产量4.68万吨,实现产值2.81亿元;安仁食用菌生产基地1.28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带动农户8000户;宜章县完成了9.6万亩脐橙标准化生产示基地建设,全年产量达2.1万吨;临武县香芋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全年产量达到6.1万吨;在麦市、三合乡实施万亩玉米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户玉米种植6万余亩。
(五)农业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42家,比“十一五”初期的36家增加106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3、18和121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15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18.6亿元,同比增长26.7%,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中介组织和农业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28家,专业合作社486家,有67万户农户、35万吨农产品基地与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紧密程度的联结关系。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加快结构调整缺乏强大的支撑力。一是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受制于天气、自然条件的特征十分明显。郴州市地处丘陵,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山区面积大,石灰岩地区多,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农业生产,特别是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水涝、旱灾、冰雪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着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三是农村信息渠道不畅。当前,农村网络仍然较差,农民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滞后,往往依据上年情况开展当年农业生产,跟风的现象突出,丰收不丰产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农村实用人才偏少,加快结构调整缺乏强大的激活力。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结构调整意识不强。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推算,2010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文盲半文盲占2.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自觉性。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少、服务意识不高,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大。根据初步测算,2010年五十农村实用人才9.4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2.5%;加上基层科技推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农技人员待遇偏低,导致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的主动性不强,许多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加快结构调整缺乏强大的带动力。全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还不太大,加工档次较低,即使是龙头企业,其经济实力也不够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低。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5.57亿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2%。二是品牌价值普遍不高。郴州市除临武舜华鸭业、资兴东江渔业等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国家著名商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对农产品的进行初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其品牌价值不高。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商品转化率不高。郴州市农产品以原产品和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为主,收益较低,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结构调整缺乏强大的保障力。一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偏小。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1.3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80.2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9.9%;城镇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投资为40.3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9%,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超过30%。二是农业财政支出少。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61.15亿元,其中农业支出18.7亿元,只占总支出的11.6%。三是支农贷款不足。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淡出了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从全市分行业的贷款看,2010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13.3亿元,只占全市贷款余额的3.6%。从农户和非农户贷款看,2010年末,全市农户贷款余额为97.3亿元,仅占26%。三是民间资本投入少。郴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民更愿意投向矿山、运输、商贸等行业。
三、加快郴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农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目标,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狠抓落实。一是要制定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各地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当地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科学制定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二是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三是加强督查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已经制定的各项扶持农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措施,支农惠农政策,引进督查,确保落实到位。
(二)创新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郴州市要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农业的投入要适当倾斜,其增长幅度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投入机制。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奖励和补贴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大户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农机具等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三是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五是加大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的农技人员来郴州市投入农业生产;积极引导郴州市农技人员外出深造;另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要抓紧建立科学有序的农民培训机制,积极组织有关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培训成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三)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树立用工业理念提升农业的观念,加大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一是要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先行先试“34”条,兴建农产品加工园区。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中,北湖、资兴、桂阳等园区已基本建成,苏仙、嘉禾、桂东、汝城已完成农产品加工园规划立项或启动建设,重点要抓好已建成园区配套设施、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跟踪督促在建项目进度。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坚持以培育品牌为核心,引导龙头企业抓科技、拓市场。对带动农户多,发展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扶持,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的优惠政策;也可以通过授予荣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目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流通环节不畅,交易不公等直接影响了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效果。一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采集、整理和筛选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播到基层和农户。二是要完善提高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专业批发市场,以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三是要进行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鼓励农民创名牌、增效益的积极性。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诗军]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