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对策建议

来源: 时间: 2011-06-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近几年来郴州市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活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

  一、郴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0年郴州县域生产总值1081.8亿元,比2005年增加6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17.1:47.5:35.4调整为11.7:54.9:33.4。郴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县域各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转换升值,积极培育名优特新农产品,农村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经济得到稳步增长。桂阳金叶、永兴冰糖橙、临武鸭、东江鱼、裕湘面条、邦尔泰茶油等已成为畅销省内外的优质名牌农副加工产品,全市有60种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有109种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63户,其中国家级、省级分别为3、18户。与2005年比较,县域农业增加值由81.5亿元增加到126.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06元提高到5208元,提高了170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2761元提高到3511元,提高了750元;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5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近年来,郴州市县域各级始终把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通过招商引资、联大联强,新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涌现了华润电力、郴电国际、东江金磊、柿竹园矿等标志企业和永兴白银、金磊水泥、钻石钨、高斯贝尔电子等知名产品,县域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县域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206.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53.3亿元,增长89.3%,年均增长13.6%;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3.4%提高到2010年的51.1%,提高了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0户,其中大中型工业41户,年产值上亿元企业421家,其中产值10亿元11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80.3亿元,与2005年的147.6亿元比,年均增长20.5%。

  (三)扩大内需成效显著

  近年来,县域各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内需,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10年,郴州市县域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1%;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额811.3亿元,比2005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4%。

  (四)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县域各级加大财源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源结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郴州市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10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年均递增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2.7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年均递增18.0%。

  (五)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

  近年来,郴州县域经济以“开放带动”作为首先战略,充分运用先行先试“34条”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粤港澳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建成标准厂房203.6万平方米,在建91.8万平方米,出租率85%以上,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83个,实施内联引资项目782个,实际到位外资和内资5.29亿美元和182.1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6和2.2倍,年均分别增长16.7%和17.2%。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抓好出口产品的培植和扶持,全面实施“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国化”和出口组织多渠道化的出口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努力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县域外贸出口得到了迅速增长。2010年县域外贸出口额达到6.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年均递增20.3%。

  二、郴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延伸产业链

  郴州县域内资源丰富,特别是许多矿产资源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加上郴州毗邻经济迅速发展的广东,为郴州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契机。近年来,县域各级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资源的加工转换升值,产业链的延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大力发展矿产资源深度加工初见成效。近年来以锡、铋、铅锌冶炼为重点的有色冶炼发展迅速,规模迅速壮大,在工业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2010年有色采掘及冶炼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0.5%。二是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各级以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特别是小水电建设方兴未艾,使郴州县域作为华南重要的电力基地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应的不足。

  (二)突出特色,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县域各级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桂阳烤烟是县域中最具特色的农产品,近年来,坚持走品牌兴烟、以质取胜之路,切实加大科技兴烟力度,全力打造“桂阳金叶”品牌,烤烟收购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临武鸭、东江鱼、嘉禾辣椒等是县域内极具特色的农产品,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扶植,舜华鸭业、东江渔业、三味辣业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日益壮大,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十分广阔;永兴金银冶炼业,嘉禾锻造、铸造业等是县域经济中有悠久历史的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好,永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银都”称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嘉禾锻造、铸造经过近年来的加快发展,享誉国际、国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汝城、桂东利用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规模日益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产业发展资金

  近年来,银行贷款投向出现了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倾斜的趋势,郴州市县域内大企业、大项目少,中小企业占主体,只有郴电国际一家上市公司,既难以得到信贷资金的强力支持,也难以通过股市融资。县域各级为了解决郴州产业发展的资金的瓶颈制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倚大靠强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县域各级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开放兴郴战略,积极为本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攀亲结友搭建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资本雄厚,技术优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来郴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展。目前已有华润电力、青岛啤酒、钻石钨、湘香锡业、西部矿业等几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到郴州发展,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通过增强企业信誉、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搞好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的正常化运作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三是着力启动民间资金。近年来,为了启动民间资金,县域各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积极放宽准入机制,培育经济热点,便民间投资迅速扩大,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小水电建设、有色冶炼、鞭炮制造不断壮大。

  (四)努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郴州市县域各级出台一系列支持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15家,完成产值26.86亿元,比2005年增长3.7倍。与此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积极培育经济热点,以旅游业、信息业、房地产业、休闲和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旅游业正逐步发展成为郴州市的支柱产业,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已达106.4亿元,是2005年的2.5倍,新兴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郴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郴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纵向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郴州市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因人口普查,2010年暂无人口数据)分别为18569和169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57和45元。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342和5208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24和414元。

  (二)经济经济结构不优

  郴州市县域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科技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当前,郴州市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郴州市县域工业企业存在“散”、“小”、“差”的特点,大中型企业41家,只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3.5%,大部分企业是企业生产技术落后,消耗高、附加值低。即使在大中型企业中,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很少,生产集中度低,平均产值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三是新兴服务业发育不足。郴州市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为主,信息服务、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广告业等新兴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仍比较低,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大。2010年信息传输、居民服务、商务服务、娱乐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只有105亿元,仅占第三产业的2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企业融资难

  郴州市县域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的情况下,受信用担保的瓶颈制约,很难得到信贷资金强有力的支持,这将对于郴州市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推动产业层次升级将带来长期而又深远的不利影响。2010年,郴州市县域贷款余额总计374.6亿元,只占全省的3.2%,在全市十四个市州中贷款总量居第8位,与郴州市GDP总量居全省第6位的状况不相称;2010年郴州市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8.3亿元,只占全省比年初新增贷款总额的5.1%,居第10位。

  (四)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益不高,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受前两年受金融危机不利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民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加上受文化素质、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创业难度大,导致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08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9%,比2005年低4.3百分点。

  四、加快郴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和附加值,特别是要做大做强在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二是要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发展,努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扩大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三是要深化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改革,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后劲不足的状况。五是要加强农情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流动合理有序进行。

  (二)要进一步加快产业链的延伸,积极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

  一是要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品加工。二是要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有色冶炼和深度加工。要充分发挥郴州市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金、银、铅、锌、铋等有色矿产品的冶炼和深度加工。三是要以丰富的水利、水能和煤矸石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水产业。四是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郴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苏仙岭、万花岩、飞天山、五盖山、莽山原始森林、仰天湖、资兴东江飘流和桂阳东塔等众多的旅游景点、景区,要加强旅游规划统一管理,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营造旅游精品,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和相关服务,推动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以此带动与旅游相关的各项产业的发展。

  (三)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缓解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当前资金制约的问题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缓解资金的瓶颈制约。一是要通过继续增强企业信用、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搞好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的落实和正常化运作,扩大信贷资金的支持。二是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和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改变目前银行放贷的被动局面。三是要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培育市场热点,并通过创建信息平台,加强为民间投资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同时要切实保障民间投资业主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经营,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民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三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倚大靠强”的运作方式,吸引更多的资本雄厚和技术优势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来郴州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并实现“双赢”。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促进资本要素的全理流动和向优势产业项目聚积效应的形成,同时要选择的经济实力、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进行“打造、包装”,力争上市。

  (四)要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

  非公有制经济极具发展活力,在郴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把关于非公制发展的有关扶持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上档次、上规模。二是要为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搭建平台,努力提供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能力和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四是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各种形式进行资金融合,推进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诗军]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