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1-06-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缩小城乡差別、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积极推进“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今年5月初,对临武“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活动。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农家书屋”在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怎样让这项工程生存发展下去,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临武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与大家一起分析探讨。

  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现状

  临武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为邻,辖5个镇、16个乡、1个民族乡。全县总面积为1392.9平方公里,总人口321374人,农村人口有2608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05%。该县设289个行政村、9个社区、2个场所。截至2010年底,该县共建农家书屋91家,占全县行政村的30.3%。根据省市要求今年将新建147家,达到行政村的79.3%。预计2012年6月覆盖该县所有行政村。已建立的91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的使用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中央、省新闻出版局为每个书屋分别配送1500册图书、15种报刊、130张音像制品,配送3个书架、1个报刊架、1张阅览桌。县文化新闻出版局为每个书屋配送5块管理制度的挂牌、1个灭火器、4张椅子、1个报刊架、15种报刊及音像制品等。每个农家书屋投资达2万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问题。部分乡镇领导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害怕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是出于“做秀”,不得不做,也不得不去敷衍。

  (二)管理体制问题。“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各级新闻出版部门一项重要中心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也都把该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但在实践中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牵头部门管理,也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文件明确职责与工作关系。在书屋的日常管理中,各级基层组织还没有参与日常管理,也无监督权。对于建成的众多数量的书屋,其巨额资产与设备由谁监管,由农民自我管理,会不会出现资产流失。若由政府部门管理,那么,由哪一级主体负责等一系列问题,让县级新闻出版部门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工作压力、工作协调难度太大。

  (三)选址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屋设点的位置不合理。临武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作为阅读需求最旺盛的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老人们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很少光顾农家书屋,加上成天劳作、抚养小孩,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哪有读书的兴致?如果书屋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地段,这个书屋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二是书屋无屋可居。有的村委会自身没有办公楼,村民又不愿意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造成书屋无处安身。

  (四)经费问题。一是购书经费问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时主要由政府投资,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没有资金再投入,仅靠社会捐助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二是图书管理员补偿问题。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书屋业主除了无偿提供房屋之外,还要例支包括水、电、卫生等费用。更重要的还要有专人管理,势必花去大量的时间,他们不能外出务工挣钱,甚至还要耽误自家的农活,这就使得书屋业主顾虑重重,影响书屋正常运行。三是工作经费问题。书屋建设工作往往要经过初选、确定、配送、验收等过程,每个书屋至少要进行四次现场勘验,按市场价格计算,仅用车油料费,加之对书屋管理员的培训、书屋建设过程中的业务指导等工作产生费用开支,足以让县级新闻出版部门背上沉重的包袱。以临武2011年为例,若按今年建147家农家书屋的发展速度,其工作经费必将成倍剧增,对于这一个额外工作经费,县级新闻出版部门难以承担。

  (五)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问题。农家书屋工作要正常开展,必须落实好管理员。人员落实到位的,工作做得一般较好,人员落实不到位的,基本上无法开展工作。临武县91家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有专职管理人员且坚持每天开放的农家书屋只占极少数,这就造成书屋基本上处于关停状态。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出现了管理乱、读者少,甚至基本上就没有读者,一年四季不曾开放的状况,“书屋”实际上成了“书库”,长此以往,“书屋”将难以生存发展。加上现有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从未接触过图书的管理工作,在图书的登记造册、归类整理、保养、借阅等方面的管理经验缺乏,极易导致图书损耗、丢失,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六)农家书屋图书种类的配置问题。书屋开放较好的行政村,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图书种类配置问题。由于读者年龄、职业、目的不同,需求也大不相同。从调查结果表明,光顾书屋的群体分三类:即老年人、中青年人与学生群体。有的要求多配置科技、生活、实用类的书籍,有的要求及时更新娱乐类书籍,有的要求补充教辅类书籍。如何配置书籍既是吸引读者的关键,也是书屋长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中央到地方,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2010年止,临武县“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资金就达180多万元,而一些“书屋”建成后不能正常开放,大量的图书、设备被闲置荒废,如果一味不切实际、一哄而上,把“书屋”建成了“书库”,必然会造成巨大浪费。针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体现了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所以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强化领导,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办书屋的社会氛围。把农家书屋与普及文化知识宣教活动有机结合,让农民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建设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培育与提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农家书屋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

  (二)理顺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健全工作机构,明确管理主体,分清职责,把书屋建设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范围,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齐抓共建,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开展。一是因势利导,将“农家书屋”与中央“五大文化工程”“文化三下乡”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活动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对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企业给予国家相关的税务优惠,以此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后劲与活力。三是加大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建议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对书屋的反映作为一项考核基层干部的指标长期执行下去。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图书使用效率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三)合理布局,实现科学选址 。根据中央八部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我国将于2015年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基本覆盖。目前,临武县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到书屋借阅的人很少,有些书屋甚至处于无人借阅图书的尴尬境界。许多行政村认为,“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是件好事,但他们目前的确没有人力、物力、财力来建好、管好、用好书屋。因此我们认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经济条件不成熟的地区不宜全面推开,一定要做到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先建设一批典型、示范性的书屋即可。 由县级以上新闻出版局,制定农家书屋建立的准入标准。各乡镇按标准对号入座,自查后符合标准的,向县新闻出版局申报,县新闻出版局对该申报点进行实地考察评估,符合条件的才能建立。要做到建一个存活一个并长久运行,书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整合资源,建立财政保障机制。 “农家书屋” 工程建设属公益性、非营业性质,建设进度,与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上级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关。现有政策是“农家书屋”工程建成后再无资金投入。因缺乏资金支撑,难以激发村级建“农家书屋”的热情,影响建设进度,导致书屋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全省统一制定农家书屋运行经费标准,并要求纳入财政预算,提高资金投入力度,保证书屋正常运行的必要经费,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报酬问题,建立起一支长期从事书屋管理的队伍,有了真正的专职管理员,农家书屋才能正常开放,发挥作用,推动书屋良性运转。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农家书屋”建设中,除了新闻出版部门发挥主要作用之外,可以与农村文化活动室、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建设相结合,采取知识扶贫、技能培训、送书下乡、读书猜谜、文艺调演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来活跃农村读书氛围,提高群众文化品位。老少边穷农村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读者有限,同时这些地方人口居住都较分散,在这些地方一刀切按村建设书屋会造成资源浪费。建议集中资金将书屋建在人口较多的中心集镇,以免一刀切建设造成浪费。

  (五)整章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工程,不仅要重视建,更要重视管。不加强建成“农家书屋”的管理,就会形成“建时一阵风,建后无人问”的状况,久而久之,建成了的“农家书屋”这个阵地就会丢失。所以,我们建议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来管理农家书屋。一是建立图书捐赠制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捐书活动,为书屋提供书源。二是建立农家书屋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明确捐赠资产的权责关系,强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制定可操作性的图书资源共享制度,利用县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源,建立联合图书目录,定期组织在各书屋间循环交流,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服务农村的职能,加快图书周转流速,提高图书使用率。四是建立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制度。利用各县级图书馆的资源对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平时的业务指导,使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五是建立滚动管理和激励机制。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书屋”,要以县级文化部门为主,实行一个年度一考核的方式加强管理。对合格的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按整个书屋建设的一定比例给予书籍报刊更新费用。对在书屋运行过程中,管理有成效、有影响的图书管理员给予奖励。让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取消每年度书屋更新费用。

  (六)减少上级统一配备,合理配置图书种类。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拟定“农家书屋”图书书目时,一定要先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后再制定。同时还应适当减少统一配备的比重,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地方自选图书书目的经费,以满足不同群众的多样化阅读要求。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把对工作的热情与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力度,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不断研究新机制,探索新方法,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临武县统计局熊卫平]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