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兴加快走出资源路径依赖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1-08-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诺思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资源路径依赖陷阱”是资源富集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资兴市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由于对煤炭等自然资源初级产品的过度依赖,使经济发展陷入了自然资源比较优势“陷阱”,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本文对资兴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状况、突破资源路径依赖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作粗浅的分析,并对资兴加快走出资源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资兴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资源型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仍占较高的比重。2010年,全市资源型产业(本文把资源型产业定义为对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采掘以及洗选等经济活动)总产出93.41亿元,占全市总产出的比重为22.5%,占全市工业总产出的比重达27.7%。资源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1%。

  (二)资源型产业仍是全市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市资源型产业实现税收收入20388万元(其中国税13988万元,地税6400万元),占全市国税和地税税收收入总数的18.7%。

  (三)资源型产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资兴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种,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3亿吨。经过长时间特别是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日趋枯竭,资兴市国土资源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末资兴市煤炭储量(经济储量)为2607.65万吨,按年采煤300万吨测算,资兴市煤炭资源可采年限不足9年。

  (四)资源型产业发展造成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一是矿区失业职工生活困难,社会保障压力大。2010年,全市核定在册、享受低保人口25160人,其中矿区低保对象17796人,占总数的70%,2010年全市社会救助支出达6000多万元。二是矿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矿区职工居住环境条件恶劣,目前居于“棚户区”和危房的矿工家庭就达13100户。三是采煤沉陷区居民生存问题亟待解决。采煤区内形成的33平方公里地下采空区、48平方公里地面沉陷区导致地上河干涸、地下水资源严重流失,区内7个乡镇10个村50多个组的生产、生活用水缺乏,生存环境极度恶化。

  (五)资源型产业发展造成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长期的采矿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急需治理。全市因矿业开采占用和损毁土地达2000公顷,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568处(其中险情特大级的2处,重大级32处),威胁人口18801人。

  二、资兴突破资源路径依赖的措施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立足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兴市针对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现状,一是促进煤炭资源的规范化、规模化开采,努力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切实加强煤炭资源整顿整合,全市煤矿由2007年的63 家减少到目前的21家,促成了现有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积极引进煤炭精深加工项目,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先后建设了龙畅洁净煤业、兴宇洁净煤业等11个煤炭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通过大力实施煤炭精深加工,煤炭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2010年全市煤炭精深加工产值达到16.6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1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引进了华信有色、展泰有色等工艺先进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同时积极鼓励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开发多金属回收项目,发展稀贵金属精深加工。2010年全市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值达到46亿元,比2007年增加40亿元。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完成了华润鲤电烟气脱硫、丰越冶炼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年节约标准煤1000吨以上的节能技改项目23个,培育了青岛啤酒、金磊水泥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每年节约标准煤7万多吨。同时,限期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落后产能,依法关闭淘汰了水泥、铁合金、炼焦等落后产能企业20多家。2007-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5.6%、6.76%、6.18%。全市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7年的88.94%提高到2010年的94.43%。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产值比率由2007年的1:3.6提升到2010年的1:7.6。

  (二)打造平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资兴市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三年先后投入8.6亿元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2亿元,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了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和捆绑收费制,使重点项目报建收费额度由98元/平方米下降为7元/平方米。2010年在郴州市率先将经济开发区管辖范围内由市直单位和中、省、郴驻资单位行使的60 项行政审批权依法下放到开发区,园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兴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省级开发区”。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发展环境,吸引了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入园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项目攻坚,大力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以华信有色、展泰有色、杉杉新材料、华康新材料、鑫阁铝材等为骨干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初步形成。2010年全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4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5.6%提高到2010年的36.1%。园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10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7.18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园区企业实缴税金4.67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42.8%。园区规模由6.15平方公里扩大到了目前的15.32平方公里。

  (三)创新理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资兴市坚持用园区的概念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在规划建设资兴经济开发区时,把东江罗围农产品加工园作为开发区“一区三园”格局的重要一极,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资兴农业产业新一轮发展突破口。高标准编制了园区发展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在产业定位上,把食品精深加工作为园区主导产业,依托青岛啤酒、东江湖渔业、斯美特食品等龙头企业,着力把园区打造成湘南有影响、全省有名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发展,资兴市出台了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引导资金5000万元,支持入园企业项目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围绕规划定项目,项目定资金,资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资兴市整合涉农资金领导小组”,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发展茶叶、东江果、楠竹、油茶、畜牧等产业,大力支持规模基地建设、种苗工程、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创新、品牌保护、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等重点项目。2009年和2010年通过整合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资金分别达到1665万元和6427万元。2010年全市共有郴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实现企业总产值22.39亿元,是2008年的2.55倍。罗围食品工业园目前已积聚鱼制品、肉制品、酒类、食用油、茶叶、饮料等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3家,2010年罗围食品工业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四)突出生态,稳步发展以旅游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资兴市把东江湖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保护好东江湖水环境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牢固树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理念,突出东江湖和东江湾核心景区建设,大力发展养生度假、祈福休闲旅游,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同时协调推进回龙山、汤市温泉、天鹅山、程江口等景区发展,实现了全市旅游产业稳步较快发展。突出东江湾景区建设,着力打造“寿佛故里、生态资兴”旅游品牌,先后实施和完成了寿佛寺、湘南植物园、五岭农耕博物馆、沿江风光带等休闲旅游项目,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东江湾正逐渐成为郴州市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东江湖景区于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打造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现代文明城市为目标,着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高起点、快节奏推进了东江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东江湾“一湾两岸”滨水特色,高品位开发了一批滨水房地产项目,东江新城已具雏形,东江湾开发成为郴州“两城”建设的一大亮点。201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9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64.4%;实现旅游总收入18.94亿元。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2.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95亿元,年均增长13.9%。

  三、资兴加快走出资源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拥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矿、钨矿、萤石、硅石等自然资源是我市的一大优势,我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禀赋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推动我市优势资源的“就地转化”,尽量拉长初级产品产业链,要坚决防止“有水快流”思想,坚决防止靠拼卖资源来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坚决落实国家加强煤炭资源整顿整合的要求,积极探索矿区“三下”压煤开采的新方法,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资兴已经有了较好的工业基础,要继续放大这一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富民强市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一是要打造好产业发展平台。资五产业园和天堂坪产业园是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平台,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之成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园区和城市新区。要抓紧完成资五公路、香花至高码公路等城市干道建设,为工业园区大发展、大跨越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发展之路。资兴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2010年,资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成为资兴加快转型的突破口。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被誉为“朝阳产业”。 资兴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努力建设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景区景点建设。要突出以东江湖为核心的景区景点建设,充分发挥东江湖独特的山水景观优势,加快创建东江湖AAAAA级景区。二是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寿佛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大力拓展景区景点的摄影、写生等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资兴旅游的独特魅力与活力。

  (四)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是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紧实施《资兴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对三都煤矿区、其他非煤矿区及瑶岗仙钨矿的废石流、滑坡、采空区地面塌陷、废石堆、露天采场、水资源污染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二是开展东江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按照东江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重要水源地的要求,加强整个环东江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重现“无穷无尽树”的原生态。积极争取建立东江湖生态补偿机制,逐年实施《东江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中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程。

[供稿:资兴市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