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11-10-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凸显,交通提质基本成型,淡水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各项配套日趋完善,随着郴州大道的全面提质改造,“百里绿色长廊”已初具规模,随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正式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意味着郴州将成为湖南未来城镇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可持续发展,使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有品位、更可持续,也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现状

  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包括2区(北湖区、苏仙区)2县市(资兴市、桂阳县)和2园区(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土地面积78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5.7万人,分别占郴州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的40.6%、40.5%。

  (一)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8.8亿元,占全市比重为58.1%,增长15.9%,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73.5亿元,占全市的68.2%,增长31.1%;一般预算收入44.2亿元,占全市的70.6%,增长34.5%。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郴资桂示范带区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9.6 :52.5:37.9转变为8.8:56.2:35.0。与2009年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应提高0.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1.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

  (三)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4.8亿元,增长20.2%,占全市的61.1%。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84.9亿元,占全市的59.3%,增长24.8%,比全市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12亿元、177.8亿元和51.13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87.3%、66.2%和65.2%。

  (四)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投资总体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1.5亿元,占全市的57.4%,增长31.3%。房地产开发投资56.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80%以上。按常住人口算,城市化率达54.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

  (五)资金聚集效应显现。2010年末,郴资桂示范带存款余额572.7亿元,占全市的60.5%;贷款余额261亿元,占全市的69.7%,其中新增贷款42.4亿元,占全市的72.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元,占全市的63.1%;实际到位内资101亿元,占全市的55.4%。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06亿美元,占全市的72.1%,增长91.6%,比全市平均增速快1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63亿美元,占全市的58.3%,增长31.2%。

  (六)消费引领经济发展。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2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21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9亿元,占全市的66.8%,增长22.2%,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9个百分点。汽车、邮电、旅游消费日趋活跃,汽车拥有量15.7万辆,占全市的91.9%;邮电业务总量40.9亿元,占全市的54%;接待旅游人数77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8.7%和55.2%。

  二、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协调统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配套程度不高,结合不紧密,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或同质化现象,不利于作为整体的“两型社会”示范带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示范带区域共有五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但四县市区之间仍有交叉重叠部分。郴资桂示范带区域各产业之间善未形成较完备的协作配套体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特色,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在“十二五”规划中,各县市区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因此,产业集中度不够,特色不明显。

  (二)区域产业集聚度较低,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少。产业集聚是增强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缺乏在全省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度不高。2010年郴资桂示范带内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9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47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0.1%;产值过2亿元的核心企业只有109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2.1%;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4家,所占比重还不到5%。目前全市共有2家企业(裕湘面业和舜华鸭业)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只有裕湘面业在郴资桂示范带区域内;26家企业29项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但在郴资桂示范带内的企业不到16家。

  (三)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开放程度是衡量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进出口总额仅为7.06亿美元,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28.8亿元相比,经济外向度较低,按美元兑人民币1:6.4汇率计率,外贸依存度为7.18%,与长株潭地区9.26%的外贸依存度相比,差距仍较大。

  (四)各自为政,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已经成立协调发展机构,但北湖、苏仙、资兴、桂阳四县市区仍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域主体,由于现实的体制等因素,各部门间、各城市间还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自朝自身设定目标发展的动力极强,在整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展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保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恰恰成为示范带整体发展最大的阻力,严重阻碍了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加快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以规划为指导,着力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带。规划先行,就是优化郴资桂示范带资源要素配置、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共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两型”产业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功能规划、生态文明规划,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城镇、文化、体制机制等大融合。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须实施错位发展,适度实行梯度分工,加强产业沟通,重点抓好“两型”产业布局发展,打造郴资桂循环经济示范带。一是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顶层设计,编制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明确编制专项规划,并强化各领域重点支持措施。由市直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城镇群规划、重点流域治理等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配套规划同步启动实施。三是编制区域规划,突出相关县市区、园区规划的重点,实现优先发展。

  (二)以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旅游等“两型”产业,着力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信息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郴州经济开发区、桂阳工业园、资兴经济开发区、湘南国际物流园等园区载体,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构建房地产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商业服务及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科技化、信息化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加快示范带区域内新田岭矿区、鲁塘矿区、黄沙坪矿区等有色金属资源整合,提高矿产集约化开采水平,倾力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提升和改造传统化学工业,积极引进、培育有色金属化工、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加快云南锡业锡材精深加工、郴州氟化学有限公司6万吨无水氟化氢等项目建设。大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产业,加快南方水泥桂阳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桂阳新型环保砖等项目建设,促进传统建材规模化、新型建材“两型”化、特种建材高端化。着力推进郴资桂示范带由低端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变,由“两高一资”工业向特色生态工业转变,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把郴资桂示范带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和新型工业走廊,为国家级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

  (三)以特色为突破,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实践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突出抓好粮油、畜禽、水果、烤烟、蔬菜、茶叶、竹木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2家以上龙头企业培育上市。打造临武鸭、裕湘面、东江鱼、桂阳烟叶、苏仙茶油、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安仁食用菌等农业品牌,重点发展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外向型产品。建设资兴罗围、北湖石盖塘、桂阳芙蓉等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装备和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农田基本建设,推动农业逐步实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以建设湖南省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为契机,加快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全面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四)以绿色为标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旅游带。放眼郴州,郴资桂示范带几乎集聚了全市最优质的资源。东江湖、五盖山、王仙岭、仰天湖、飞天山、龙女温泉等等。这些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丰富,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具有极强的成长性。更难得的是,这些景区离中心城区近,以高铁为轴心,均在一个小时旅游圈的覆盖范围之内。围绕“生态休闲旅游”这个核心,加大投入、统一规划,注重特色。必须坚持大投入原则,防止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破坏生态。东江湖须坚持生态只能更好不能退化的原则,适度开发亲水旅游项目,做好“水文章”;飞天山可以结合丹霞地貌,开发徒步游、休闲避暑和旅游地产项目,做好“丹霞文章”;仰天湖则需要抓紧做好生态恢复,禁止过度放牧,做好“草文章”;五盖山、王仙岭则可以围绕近城、亲山、乐水,开发高端狩猎、高端地产,做好“山文章”;龙女、天堂温泉则要进一步提质改造,改善服务,做好“温泉文章”。改善郴州交通“内循环”,可考虑以郴州大道为轴线,拉通各景区快速抵达郴州大道的支线公路,适时规划建设各大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形成“旅游公路环线”,加强景区之间客流联系,形成景区链条,让客人引得进、留得住、玩得好。

  (五)以统筹为抓手,着力打造城乡互动实验带。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思路,推进交通、电力、管网、供水、防洪、通讯、消防、减灾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交通、水利、市政、能源、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努力构筑示范带内交通同环、供水同步、电力同行、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环境同治的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把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设计城乡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确定空间开发结构,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郴州大道为纽带,加速资兴市、桂阳县融城步代,加快建设郴资桂示范带城镇群。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实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经济政策及对外政策一体化,促进郴资桂示范带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六)以创新为主题,着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带。一是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拓展合作交流渠道,进一步深化与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合作。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行绿色招商,推进园区专业招商,引导外来资本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二是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育、引进、选拔、流动机制,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市县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简化行政流程,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把体现“两型社会”要求的指标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实绩的核心指标,加大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耕地保护、公共服务等指标考核权重。

  注:“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张杰]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