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两城”建设的关键之年。郴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高技术产业步入加速发展期。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全面纵深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发展优势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推动有力。1-9月,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共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2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9%,增幅比“十一五”末期提高15.7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现价)83.4亿元,增长53.6%;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30.2%,分别提高0.5个和9.4个百分点。以金属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新材料领域实现总产值191.1亿元,占全部总产值比重为69.9%,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而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和通信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39.6亿元,占14.5%,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实现总产值4.3亿元,占1.6%,同比提高0.02个百分点。
2、企业规模扩张迅速,骨干企业不断涌现。1-9月,全市高技术产业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83家,比上年增加14家,实现产值262.4亿元,同比增长54.3%,占全市高技术产业产值的96.1%;过亿元企业56家,增加15家,实现产值243.1亿元,增长61.9%,占比为89.1%;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增加4家,实现产值93.5亿元,增长181.6%,占比为34.2%;产值过5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对郴州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和出口都占到全市九成以上,分别为96.0%、96.0%、96.7%和96.6%。金贵银业有限责任公司、台达电子等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新建新投生产;华湘化工公司、郴州丰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资兴市粤兴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扩大了生产规模。
3、整体效益稳步增长,出口总量逐年扩大。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8.9亿元,同比增长90.2%。产销率达96.2%,每万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1100.5元,提高 27.6%;每万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811.1元,提高37.4%。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7亿美元,增长122.6%,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2.2%;全部企业中有30家有出口,占全部高新企业的22.1%,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
全市出口恢复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稳定的国内经济环境:一是占全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4、产学研结合出典范,创新体系上新台阶。1-9月,全市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6.8亿元,R&D经费支出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6%、75.5%。全市以项目建设和深化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大力组织重点科技项目申报,其中以中南大学为技术协作单位,以金贵银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承担的《多金属复杂高砷物料脱砷解毒及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成功纳入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领域。这是企业首次独立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同时也是市校合作的又一典范,标志着郴州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迈上了新台阶。国防科技大学与郴州企业高纯银、银粉、新型环保电子浆料、银基触点等4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是企业与知名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又一举措。
二、制约因素
1、企业数量少、经济总量弱。目前,全市只有38家企业为省科技厅认定企业,在全省排在第8位,占全部高新企业的27.9%;规模工业高新企业124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11.7%,可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8.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见,高新企业经济总量弱。全市缺乏有广泛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少,带动辐射能力弱。
2、行业分布过于集中。由于资源优势,郴州高新技术产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该行业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益,总产值、增加值及出口额分别占全部高新行业的52.1%、51.1%和39.1%。但是,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风险分散和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标志是先进制造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这些行业总产值所占份额并不高,分别为0.1%、3.7%和0.07%。而其他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层次较低、经济效益不高。这说明郴州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层次偏低,不利于经济的结构调整。
3、企业资金紧张。今年以来,在防通胀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的历史高位,与2007年4月相比翻了一番,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的融资成本压力加大,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和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获取隐含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4、产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还需继续提高。经过“十一五”的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有了很大提高,已经聚集了一定数量的高科技企业,建成了一批科技创新的载体。但是,企业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还显薄弱,研发经费偏少,只占销售收入的2.3%,科学家和工程师只占高新企业从业人员的7.5%。这充分说明全市还缺乏足以支撑高科技产业所需的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人才。
三、发展展望
纵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预见未来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是政策扶持。全市先后制定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决定》、《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意见》,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大力实施重大专项,重点推动和支持园区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的举措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调整结构、增强后劲、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指明了方向。
二是新兴产业平稳发展。经过近年来持续“打基础、创环境,促发展”,数字视讯产业、LED产业等一批新兴重大产业项目进入全面建设期和产能释放期,优势重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台湾工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优势企业为龙头的“链条”产业集群,为高新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是全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全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结合上述因素,并考虑到1-9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10.5亿元,增长39.7%;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迅速,达122.6%,比全市外贸出口增速快114.9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4亿元,增长18.1 %;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2.4和116.3,均处于高度景气区间等情况,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较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期。经初步预测,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将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其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应分别在50%和45%左右。
四、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从科技统计的角度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新产业增加值,其在GDP中的占比(包括高新工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是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信号灯。因此,加大全市高新企业认定工作力度,扩大高新企业群体整体规模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就目前的情况看,全市尚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尚未取得高新企业资格认证,如果能加大对这些企业申报、认定的扶持力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将稳步上升。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化程度。首先,加大科技投入,以企业技改和开发新产品为重点,引进开发并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环保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等关键性高新技术,推进机械、烟草、食品、化工、医药等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郴州市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电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水平。
3、大力引进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的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3季度,全市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2.1亿元,同比增长194.7%,其在全部高新技术产值中的比重为8.1%,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这种状况应继续保持,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大力、有效地引进和发展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从而优化郴州经济结构。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欧阳丽]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