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郴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始终把稳定就业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力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成功应对了工业园区用工短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挑战,全市整体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明显改善。
一、“十一五”时期郴州就业形势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到2010年底,全市城乡就业人员共计299.06万人,比2005年增加24.66万人,增长9.0%,年均增长1.7%。其中城镇从业29.08万人,比2005年增加2.6万人,年均增长1.9%。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05年的48.0∶21.6∶30.4调整为2010年的36.8:28.2:35.0。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11.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6.6和4.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17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3.23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95万人,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42.0%、21.8%、1.6%和12.8%。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实现动态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主要特点
1、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06年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使得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时期,郴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文件。2006年7月,郴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后,相继出台了涉及就业资金、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创业促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性文件20多个,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并狠抓了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就业专项资金7.36亿元,就业专项资金累计支出6.41亿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2.43亿元11.76万人次,职业介绍补贴1400万元22万人次,职业培训补贴8900万元19.5万人次,公益性岗位补贴2614万元,特定就业政策补助13681.9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8152.2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1673.9万元。
2、工业园区用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2008年,郴州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个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之一,台达电子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郴州,用工需求急剧增大。为保障园区用工,在省委、省政府先行先试政策的指引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探索了一条郴州特色服务园区企业用工的新路子。一是建立了政策扶持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园区企业用工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设立了工业园区用工服务专项资金。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用于工业园区用工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实习、用工补贴和目标管理奖励,有效地促进了园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三是搭建工业园区用工服务平台。在郴州电视台开设了福城劳动者栏目,免费为园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建立了专场招聘会制度和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服务网络平台联运机制,及时为园区企业招用人员。四是对园区用工实施目标管理,对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2008年以来,郴州各级为园区企业举办大小招聘会100余场,招送员工3万余人。全市工业园区企业规模由2008年200多家发展到2010年633家,职工人数从1.5万人发展到5.2万人。
3、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成效显著。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农民工座谈会,及时调整思路和目标,发挥政策“组合拳”效力,在短时间内集中下发了多个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文件,采取扩大投资、加大项目建设、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和降低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措施稳定就业,形成了在特殊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体系,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金融危机期间,全市举办专场招聘会60余场,帮助近4万人实现就业;举办职业培训班53期,培训6.1万人;使用失业保险金对困难企业的转岗培训、降薪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不裁员企业停工待岗人员发放岗位补贴共计5125万元,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3万个;降低社会保险缴费金额8043万元,惠及企业870多家,职工13.58万人。
4、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十一五”时期郴州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初步构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创业培训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五大体系,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充分释放。同时还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基础,以落实政策为支撑,以返乡农民工创业为重点,以典型带动为引导,以一县一品为载体的郴州特色创业思路推动创业,2009年以来,郴州共新增创业实体3.9万家,新增创业者4.5万人,带动17.81万人就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压力仍然存在。据劳动部门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达313.08万人,创历史新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城镇,全市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新生劳动力约有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万人,城镇化扩张新增劳动力1万人,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8万人;在农村,有6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4050”人员不断增加。据劳动部门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40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36.3%,“十二五”期间,40岁以上劳动力将达到40%以上。“4050”人员就业困难与当前企业用工只招用年青劳动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年轻女性供需不平衡。在全市劳动力资源中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5.7%和44.3%,女性明显少于男性。而在用工需求上,目前缺工最多的企业和行业分别是工业园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城区的服务行业,这些企业用工的对象主要以年青女工为主。三是“文化人”择业条件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38.4%,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由2005年的32.2%提高到2010年的46.9%,提高14.7个百分点。据了解,有相当部分的大中专毕业生择业理念和就业观念较滞后,对岗位期望值较高,要求到劳动报酬较高、劳动环境较好、劳动强度较小并有面子的岗位就业,由此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四是岗位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目前郴州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是以传统产业和面向珠三角企业用人需求为主,本地企业很难招到所需的技能、技术人才。
3、转方式、调结构带来新的就业压力。目前正在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繁荣发展服务业,一方面会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企业,创造一批新岗位,另一方面,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会带来规模性的岗位流失,将给就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临武三十六湾和北湖区鲁塘矿区综合整治造成近十万岗位流失,失业调控的压力日益明显,职工分流安置和农民工转移就业任务更加艰巨。此外,自2009年9月进行煤矿整顿以来,全市已关闭整合100家企业,煤炭企业目前只有170家,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下岗职工。
三、“十二五”时期促进积极就业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为有效缓解郴州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1、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增长就是保就业。经济困难必然导致下岗失业人口增加,这是经济规律使然。要保持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生产力。选择增长极点模式比较适宜,通过把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和辐射全市经济发展;在区域产业模式选择上,选择资源转换型模式比较合适,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和矿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壮大地方经济。二是要以自主创新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研究和开发,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全市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三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发展和壮大先进制造业,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全市的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矿产品深度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率。四是要提高服务业水平。充分利用全市各类旅游资源,做强旅游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物流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拓展新兴服务业。
2、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发展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通过强化产业集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着力提高人力资源就业竞争力。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技术工种供求矛盾突出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竞争就业能力,就成为扩大就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在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运作规范的培训机构加以扶持,对基础薄弱、名存实亡的培训机构适度淘汰,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竞争、优生劣汰的社会化培训格局。二是强化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通过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指导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市场需要设置培训专业,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力求技能培训与就业有机衔接。三是抓好公益性培训机构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采取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培训机构为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及政府根据培训的合格率和就业率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4、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特别监控重点人群的就业情况,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等各类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5、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动,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力用工情况、劳动保护、拖欠工资等问题的专项检查活动,加大惩罚力度,形成用工单位“不敢违法”的监察环境,通过行之有效地执法措施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刘爱珍]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