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郴州经济转型腾飞的源代码

来源: 时间: 2012-03-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也纷纷选择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发展。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大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两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郴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据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5家,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25.0%,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实现增加值116.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5.8%。战略新兴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部分企业涉及多个战略新型产业)涉及新材料产业的企业85家,实现增加值88.1亿元;涉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5家,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涉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9家,实现增加值8.4亿元;涉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企业8家,实现增加值4.5亿元;涉及生物产业企业3家,实现增加值3.0亿元;涉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4家,实现增加值1.4亿元;涉及新能源产业企业2家,实现增加值0.3亿元。

  二、郴州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条件

  1、高新产业提供了一定基础。2011年,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0.1亿元,同比增长61.6%。全市已经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新材料方面,形成了以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导,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为补充的产业格局,2011年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2.6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71.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聚集了华磊光电、高斯贝尔、台达电子、骏峰电子等知名企业,LED芯片、微波高频头、平板显示器等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占全部高新产业增加值的14.1%。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聚集了三九南开、桂阳济草堂药材种业、加法果业、龙丰生态等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占全部高新产业增加值的7.6%。节能环保领域,以“三废”回收利用、有色金属冶炼综合回收和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为主导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特色彰显,永兴县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和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装备制造业领域,嘉禾的现代铸造、现代模具、数控机床,宜章的电梯及零部件,安仁的工程机械等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郴州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技术研究中心31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1个,高新技术企业139家,年专利授权量达到500余件。全市组建了稀贵金属综合再生与精深加工、铅冶炼及铅伴生物高效提取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加快,有1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140多家企业与国内、省内8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82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0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1项。“多金属复杂高砷物料脱砷解毒及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子项目。

  3、产业发展平台体系较为完善。郴州拥有全省唯一的具备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九大省级工业园区,相继建成了海关、检验检疫、公路口岸、物流园区等诸多平台。全市园区被赋予市级管理权限,新建了5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基础设施好,承载能力强。近年来,围绕科教兴郴、建设创新型郴州等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决定》、《关于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定》等一系列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专项规划,初步营造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着力将郴州市建设成为湖南新的重要增长极,印发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办[2009]24号),推进鼓励全市采取最开放、最灵活的措施加快发展,为全市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动力支持。

  三、郴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1、优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郴州的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存在“技术空心化”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内外跨国公司。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拥有全球工程机械、汽车产业80%以上专利,已形成牢固的专利防线和庞大的专利网络,而郴州优势企业掌握的核心专利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作为工程机械主导产品的移动式起重机,全球范围内的专利数约16230项,其中Liebherr、Manitowac和Terex这3家公司的专利数就超过了60%,并且一直垄断着高端市场,而郴州企业的专利数几乎还是空白。

  2、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小。郴州具有发展前景的现代中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还偏小。例如,三九南开2011年的销售收入约1亿元,而长沙九芝堂制药的销售收入约10亿元,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达100 亿元以上。郴州的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整体的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明显优势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也不到100亿元。规模较大的企业仅湖南宇腾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郴州市金贵银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由此可见,郴州具有技术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2011年,郴州规模工业研发人员为4373人,仅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2.1%。据统计,至2010年底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仍有65.6%的企业没有专门的科技开发机构,即使已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很难适应企业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需求。而湖南省会长沙,仅新材料领域就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以袁隆平、黄伯云等顶尖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团队,使长沙在杂交水稻、碳/碳复合材料等领域占领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长丰新能源等企业的成长也得益于拥有领军型的优秀管理人才。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每年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类科技成果达100多项。其中,以中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为主体单位完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术”,曾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尽管郴州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高技能人才,导致产业缺少高端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随着郴州产业群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延伸,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促进人才结构的转型将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突破口。

  4、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郴州在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进展,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资本市场仍然不够活跃,企业贷款难、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011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大型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达21.0%,创历史新高;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更是高达21.5%,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股权、融资等投融资机制,获取隐含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40.3%,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型企业利息支出为5.9亿元,同比增长53.0%,比大型企业增幅高出33.4个百分点。企业利息支出增幅不断上升,表明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同时,少部分地方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不够优化,如项目施工现场管(杆)线搬迁进度滞后、征地拆迁安置滞后,少数项目存在阻工扰工和治安环境不优的问题,一些项目业主对损坏的水系、路系没有及时恢复等。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借鉴

  1、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各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美国政府累计投入140亿美元,采取一系列补贴、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措施,重点支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法国政府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新能源、汽车、航空等战略企业的投资和入股。德国政府把重点投向电动汽车研发,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日本政府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

  2、国内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全国各地针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一是注重政府主导,突出政策扶持。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209个项目,力争年度投资达到700亿元左右。武汉市出台了一批扶持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各部门用于产业发展的基金统筹60%投向新兴产业。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江苏省重点选择了专用芯片、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轨道交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一批重大专项,加强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宁波市政府投资10多亿元,引进中科院有关研究人员,建立新材料研究所。三是注重配套服务,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安徽省将建设国家(芜湖)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深圳市建设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四是注重开放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无锡市将在海外设立10个引才工作站,地点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把引才重点定位在传感网、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

  五、郴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系选择

  培育郴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良好的产业基础,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需要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但系统地分析究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应该怎样,政府应该如何去做,要想培育好新兴产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体系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应该基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实施五大基础工程

  1、新兴产业集聚工程。依托郴资桂一体化的区域优势,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形成新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包括加快产业区域集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和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2、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是要有一批优势企业来支撑的。所以要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包括结合七大产业的行业特点,重点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先进、影响巨大、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3、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际上全市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攻克的技术难题。不攻克这些技术瓶颈,我们就没有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所以要充分调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各层面的积极性,更大程度上整合研发资源进行集体攻关,对一些重点技术难题实施悬赏式课题招标。

  4、名牌产品创建工程。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具有郴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群,抢占市场价值链高端,包括加强品牌创建与保护、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及突出品牌经营。

  5、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物及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使用机制。

  (二)打造三大支撑平台

  1、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投融资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可以分为研发、产业化及扩张做大做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支撑。在研发阶段主要靠政府提供的公共研发资金、研发平台及社会性质的风险资本的支持。在产业化阶段则主要靠私募或公募性质的产业基金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而市场扩张阶段则主要靠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撑。所以郴州要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3、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共性需求,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建完善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网络体系。要通过强化科技中介服务,建设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试制、技术咨询和推广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要加快产业孵化器建设,打造具有共享性质的公共研发平台。还要建设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推动科技成果有序流动。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欧阳丽  刘洋  毛跃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