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来源: 时间: 2012-03-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建筑业作为全市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全市“十二五”规划的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继续加大、城镇化率继续提高,全市建筑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建筑业发展仍受机制、规模、科技等因素影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抢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笔者对近年来全市建筑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今后加快建筑业发展提出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近年来全市建筑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经营规模不断壮大。2007-2011年,全市施工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05.5亿元,增加值达17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1%和22.9%。到2011年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与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有101家,从业人员49243人。资质等级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 %。

  (二)民营建筑企业占主导地位。在2011年国家建设部对建筑业企业实施了新的资质管理之前,全市共有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91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4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3.8%;集体企业18家,占全市建设业企业的17.9%;国有和集体企业合计所占比重为41.6%,在全市建筑业企业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为1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的0.9%,基本上占主导属地位。2011年按新资质等级管理后,全市建筑业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企业101家。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仅有40家,占郴州部企业39.6%,已经退出了主导地位;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建筑业企业取而代之成了主角,到2011年末,全市私营建筑企业59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的58.4%;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8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的17.9%;仅仅这两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就已经占到全市建筑业企业的75.2%,成为全市建筑业企业的主力军。

  (三)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全市建筑业的发展突出了以市区为中心、、资兴市与桂阳县为主体、安仁为侧翼的地域特征,现有资质等级以上企业中市区64个,占63.4%,桂阳、资兴、安仁分别有9个、7个和11个,分别占全市总数的8.9%、6.9%和10.9%;其中市区为中心、、资兴市与桂阳县二级以上的企业共有68个,占全市的67.3%。从2011年完成建筑业产值来看,市区为中心、、资兴市与桂阳县和安仁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80.45亿元,占全市的78.2%。各区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构架了一种以施工总承包公司为龙头、综合性及专业性施工公司为主体、小型劳务分包企业为补充的新型模式,使大、中、小型施工企业分工明确、协调配套,形成一个新型的、高效有序的承包体系。

  (四)科技创新有所突破。全市建筑业通过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改变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局面,形成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氛围。全市有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并和大专院校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建筑业工程技术标准化建设也稳步推进,有效规范了施工行为,提高了施工质量,促进了建筑施工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工程施工中生产组织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依据。全市建筑企业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优质工程奖312项,优质工程率达30%。

  2007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尚不到5万元/人,通过近5年来不断加大的技术创新力度和设备购置投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使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升,2011年全市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已达到 19.7万元/人,比2010年增长6.1% 。

  (五)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全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社会贡献越来越显现,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至2011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9.1%,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2.9%。2011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2.9亿元,实现增加值26.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87%。2011年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1.4%。建筑业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创造了较大的财富,2011年实现利税总额7.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8.1 %。

  二、全市建筑业跨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全市建筑业总承包企业不强,专业承包门类不全,劳务企业刚刚起步。建筑业发展缺乏强有力支撑点,没有形成“航母型”企业。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特级企业,一级企业仅2家(其中总承包企业仅为一家),占资质企业总数的 2%,二级企业为25家,占24.7%,到去年底,全市建筑企业产值超5亿元的,只有3家,突破10亿元以上的只有一家。

  (二)企业竞争力不强。一方面表现为省外市场开拓不力。在建筑业总产值中,2009年省外施工产值占到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仅为2.1%;在省外的施工产值也增长较慢,2007年,全市在省外施工完成产值 1.6亿元,到2011年,全市在省外施工完成的产值2.2亿元,较2007年仅增长了1.3倍。另一方面,市内许多重大项目的建筑施工合同被省内其他知名建筑企业签下。例如,郴资大道改扩建四、五期计划投资1.6亿元、神憩大酒店计划投资3.1亿,分别由市外的湖南省西城建设有限公司与湖南省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承建。

  (三)经济总量增长与效益不同步。2007—2011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05.5亿元,年均增长28.5%,而企业的产值利润率水平却始终不高。大多数施工企业拥有的仅仅是常规技术,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差别化竞争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不到位,传统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形成了建筑业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建筑业是资源消耗“大户”,是建立在粗放型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资源耗费的沉重代价削弱了企业的利润。2007年,全市建筑业企业产值利润率为1.6%,到2011年5年时间,也仅仅增长了0.9个百分点,产值利润率提高到2.5%;同时,居高不下的应收工程款,对企业的资金运用形成极大的障碍,长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2007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应收工程款为5.5亿元,到2011年,应收工程款却在2010年的基础上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了11亿元,使企业背负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蚕食本该为企业所得的一些利益。

  (四)企业改革不快。全市建筑业改革虽然起步最早,但进展缓慢,一直未有实质性突破;勘察设计单位、监理企业改制也没有大的进展。一些已改制企业停留于表面改制,改制不彻底,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没有创新。企业自身对改革“外缺压力,内缺动力”,有的企业领导特别是国有企业领导担心改制改掉自己的政治经济待遇,对改革有畏难情绪,持观望态度,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企业职工对改革有顾虑,担心再就业困难,不愿意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影响改革进程。目前,全市建筑业国有资本比重偏大,占28.4%,虽低于全省34.2%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建筑业发达的地区相比则其改革步伐明显滞后,如浙江省仅1%,江苏省仅4%。由于改革滞后,导致多数企业管理观念陈旧,经营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多,成本高,活力不够;民营企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建筑业普遍存在“国有企业缺钱,民营企业缺人”的现象。企业家素质不高,没有树立集团化、大企业发展战略和品牌意识,导致竞争力弱,市场占有能力差。

  三、促进全市建筑业跨越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观念,促进企业发展。一是要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扫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公有资本从建筑领域退出。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有利于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主要骨干积极性的方针,加快股权流转,逐步建立起以产权为联结纽带,适度集权和放权管理相结合、宏观政策导向调控与自主经营相统一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组成系统的战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三是要引导和培育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进一步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体制,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工程承包形势,使之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引进和吸收利用国际上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建筑、设计资源,提高企业总体上的建筑设计和施工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全市建筑业由数量型、劳动密集型、速度型和粗放型向质量型、科技型、效益型和和集约型转变,着力提高全市建筑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提高全市建筑业在省内外市场的份额,全面促进全市建筑业的发展。

  (二)加大建筑科研、技术革新投入,加快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是要转变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二是要加快建筑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全市的建筑企业由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大多数施工企业拥有的仅仅是常规技术,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差别化竞争能力弱,不仅使郴州企业的省外市场开拓乏力,而且本市市场的份额也被中央和部分兄弟市州企业越来越多地蚕食着,不少企业的经营活动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如果全市建筑行业不具备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不加快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依然靠一些传统的技术和装备维持现状,就很难提升竞争力、形成新优势。三是要加大提升传统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传统建筑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才是全市建筑业今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整合全市建筑资源,带动全市建筑业共同发展。一是培育市级航母建筑企业。面对全市区域建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应将全市建筑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全市建筑业的发展,不能只靠资郴桂企业,而是应该发挥高资质企业的龙头骨干作用,创建郴州品牌,共同出击市内外市场。二是整合县市区建筑企业。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原则,把各县市区建筑业企业的资金、技术、施工能力和廉价劳务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郴州建筑业的优势资源,在巩固、提高市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联手拓展市外市场,充分发挥全市建筑业的巨大产能。三是要扩大建筑业的影响力。同时,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创立品牌工程,培育出一批名牌企业,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扩大郴州建筑业的影响力,改变全市建筑业自身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全市建筑行业的共同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刘子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