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城”建设目标,坚持“两型”引领、“两源”驱动,深入推进“四化两型”,着力调结构、提质量、抓改革、惠民生,实现了全市服务业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局面。
一、2011年全市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服务业总量继续扩大。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421.17亿元(包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上年增加59.12亿元,增长11.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政策的引导下,全市服务行业结构得到优化。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代表的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平稳发展。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为90.12亿元,同比增加11.91亿元,增长9.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32.76亿元,同比增加4.35亿元,增长6.7%;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加速发展。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为50.62亿元,同比增加4.92亿元,增长10.8%;以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2011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为18.08亿元,同比增加1.84亿元,增长4.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34.26亿元,增长,6.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48亿元,增长9.5%。
(三)服务业就业容量不断扩张。近年来,全市为推进劳动就业制定了政策、采取相关措施,特别是积极引导公益性服务业与营利性服务业协调全面发展,努力拓展服务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就业容量增加,现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2011年,全市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10.29万人,比上年增加5.77万人,增长5.5 %,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36.3 %,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四)限额以上服务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有379家限额以上服务业单位(不含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172.5亿元,同比增长16.2%。吸纳从业人员6.49万人,同比增长1.3%。实现税收6.07亿元,同比增长14.4%。限额以上服务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对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日益壮大。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现代服务业共完成收入169.58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市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收入116.76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10.1%。电信业务总量合计23.7亿元,同比增长12.4%。随着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大批商业性金融企业的涌入,改善了郴州的投资环境。2011年,20家限额以上金融业单位完成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19.4%。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0公里。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9亿吨,比上年增长17.3 %,货物周转量241.8亿吨公里,增长22.1 %。客运周转量31.9亿人公里,增长5.3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0.5万户。全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85.4万户,同比增长23.3%。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4.1万户。全市互联网用户27.5万户,同比增长19.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亿元,同比增长12.6%,完成电信业务23.7亿元,同比增长12.4%。
(七)房地产业发展强劲。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房地产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来抓,不断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相继出台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郴政办发[2009]2号)、《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简化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流程和降低收费标准的通知》(郴政办发[2009]8号)和《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通知》(郴政办发[2011]42号)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大房地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举办房地产招商引资推介会等有效措施,成功地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投资郴州房地产市场,如恒大地产集团、碧桂园集团、湖南建工集团、中珠投资集团等。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5家,当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94.22亿元,同比增长37.2%;商品房施工面积10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3%,商品房销售面积30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9%。
(八)旅游业高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武广高铁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的建成、以及市县道路的提质改造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全市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加之近年来全市深入开展了“旅游项目年活动”,不断推出新景点、新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182.65万人次,同比增长28.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63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入境游客2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6.9%,创汇8723.96万美元。
(九)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扶持,2010年市政府印发了《郴州市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郴发[2010]6号),2011年又批准了“郴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立项,并列入了郴州市“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还引进了郴州嘉禾县神农园民俗风情度假山庄项目,计划投资1.9亿元,现已经到位外资600万元。郴州文化产业前景看好,蓄势待发。据文化部门统计,2011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8109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51.72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8.27亿元,同比增长4.1%。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第6位。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低,与国内发达城市比差距大。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的高低,象征着城市的繁荣与落后的程度,经济发达城市服务业所占经济比重高,城市就比较繁荣。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市2011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5.6%,广州市达到61.5%,长沙达到39.5%,而郴州市只占31.3%,分别比北京、广州和长沙低44.3、30.2和8.2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3.1%低11.8个百分点;比全省的35.6%低4.3个百分点;比相邻的永州、衡阳分别低5.7个和3.1个百分点。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5.8%,总量比长沙、常德、衡阳、岳阳和湘潭均少,居全省第6位。
(二)大中型服务企业少、县市区发展不平衡。2011年,全市共有大中型服务企业150家,占限额以上服务企业的39.5%,其中:大型服务企业只有3家,中型服务企业147家。大中型服务企业比长沙少879家;大型服务企业比长沙少109家;中型服务企业比长沙少770家。比相邻的衡阳市大中型服务企业少12家、大型服务企业少2家、中型服务企业少10家。各县市区大中型服务企业发展不平衡。北湖区48家,占全市大中型服务企业的32%,苏仙区31家,占全市大中型服务企业的20.7%,汝城县和桂东县分别只有3家和1家,只占全市大中型服务企业的2%和0.7%。大中型服务企业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市区,而偏僻落后的县少。
(三)服务业资金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2009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956.57亿元。其中农业投资142.58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7.3%;工业投资963.71亿元,占49.3%;服务业投资850.28亿元,占43.4%。然而,在服务业投资中,绝大部分资金是用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而用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额只有262.63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13.4%。在农林牧副渔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中,还有210多亿元的资金是用在修建道路上。因此,近三年真正直接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实体单位的资金大约50亿元,先天投资不足,导致了服务业经济发展乏力,后劲不足。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要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主体。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由大变强。目前我市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仍然较低,发展相对滞后。建议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要像抓农业、抓工业一样,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一名党政领导主抓服务业。
(二)要加大对服务业的规划力度。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郴州战略目标,在规划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方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服务业。一是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融证券业、高新技术及信息化服务和物流业。二是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充分挖掘、利用郴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交通便利等优势,着力将郴州打造成为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相关部门要认真包装好各旅游景点,要加大宣传和推介郴州的力度,要切实编织好三张旅游网,即国际旅游网、港澳台旅游网和内地旅游网,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郴州的流动人口,带动郴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现代教育与民间文化。
(三)要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增加对服务业考核评价。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审批、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其健康快速发展。要制定服务业评价考核体系,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要建立服务业发展情况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各县市区、各部门服务业行业发展情况,以考核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要把服务业企业发展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要制定对服务业单位的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周炳盛 张琼]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