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了解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现状、分析探讨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指导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目前,全市发展现代农业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随着中央及各级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推动工商资本、城市资本向农村和农业转移,全市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1年,全市新增投资2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61个,投资总额34亿元。新建扩建了新湘农、宏润农业、天扶菇业、阳山鸽业、斯美特茶饮料、九州桑蚕养殖加工、先步鲟鱼养殖加工、邦尔泰油脂、华大农业、朗德鹅肥肝、玲珑王茶业、瑞丰米业、生平米业、舜华鸭业三期、义捷物流、达达冷链物流、湖南省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等有代表性的产业化项目。其中,总投资35亿元的湖南省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项目,2011年完成投资7.5亿元,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是湘南地区功能最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也是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志工程。
(二)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格局明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3家。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92个,合作组织成员9.4万人。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区域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品”工程,油茶、淡水鱼、临武鸭、朗德鹅、阳山鸽、优质稻米、脐橙、冰糖橙、竹木、果蔬、食用菌、烤烟、牲猪等农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的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特征不断凸显,“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从产业规模化看,宜章脐橙、永兴冰糖橙产业均已突破10万亩,宜章脐橙正在实施二次开发,有望在2—3年内扩大到30万亩;东江湖渔业公司重视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以带领库区移民致富为目标,带动了全市10余家企业加工鱼制品和数万农户发展淡水养殖;茶叶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新增茶园逾3万亩,资兴汤溪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油茶低改和新增面积近100万亩。从企业化来看,除了龙头企业的联结带动,全市还有近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68万农户、320余万亩农产品基地与这些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联结关系,农业的企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从标准化来看,全市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2个,全年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60万亩,取得“三品”认证200项以上。原烟生产已成为全市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最高的农业行业,2011年成功承办了全国现代烟草现场会,全市烤烟种植面积23.85千公顷,其中桂阳县烤烟合同种植面积15.33千公顷,占全市烤烟种植面积的64%;烤烟产量3.7万吨,占全市烤烟产量的59.4%。从集约化来看,围绕几大优势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从种养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不断形成。郴州四件宝连锁特产店对郴州名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品牌培育发挥积极作用,农工贸一体化的实践取得较好成效。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1亿元,同比增长2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1.1:1;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企业总产值110.2亿元,带动基地总产值55.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6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
(三)养殖业不断向规模标准化迈进。2011年,全市共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猪场192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9.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一是积极争取扶持政策。2011年,全市已有桂阳、宜章、嘉禾、永兴、资兴、苏仙等6个县市区列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中央预算安排奖励资金2436万元,桂阳、苏仙各安排良种补贴资金300万元。申报2011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64个,中央预算资金突破1000万元。二是切实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2011年,全市有52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列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计划总投资254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857万元,共改扩建栏舍60378㎡,为目标任务的129.8%。新建沼气池、沉淀池、储粪池等粪污处理设施22250m3,为目标任务的115.3%。三是努力创建部省级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场。2011年,全市部省级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0个。桂阳县新湘农生态科技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被确认为100个国家级示范样板场之一。
(四)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一是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近年来,全市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工程、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以资兴东江罗围、北湖石盖塘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不断得到完善、扩容、提质。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11年,资兴东江罗围食品工业园引进5个农产品加工项目,以罗围农产品加工园为中心,集聚了43个农产品加工项目,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桂阳芙蓉农产品加工园入驻的10个项目已陆续竣工投产,二期扩容工程启动;永兴县冰糖橙产业化示范园区,集技术研发中心、鲜果商品化处理中心、橙汁及果胶等深加工基地、商品果及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冰糖橙产地市场、农业休闲服务中心、冰糖橙产业化培训中心等功能区于一体,争创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安仁食用菌产业引进中联国际投资3.7亿元,兴建天扶食用菌产业园,预计“十二五”末产业园产值可突破50亿元;此外,苏仙、临武城东、汝城三星、嘉禾等农产品加工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五)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依托农业生态资源和油茶、油菜、水果等农产品基地及农业产业带,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11年,全市新增投资100万元以上休闲农庄150家,农庄总数360家,就业容量近3万个。在永兴、资兴、宜章等果业基地和郴州大道沿线等,休闲农业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拉动作用明显,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了城乡互动,加快了乡村“三个文明”进程。2011年底,全市有三星级农庄18家、四星级9家、五星级9家,创建国家四星级1家、全国示范点1家。其中北湖小埠古村计划总投资30亿元,桂阳引进的西溪农耕文化主题庄园总投资10亿元,桂东建设了清泉、桥头2个万亩茶叶观光园,郴州大道休闲农业示范带已纳入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六)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初见成效。认真总结推介裕湘面业、舜华鸭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名牌的成功经验,落实兑现省级、国家级名牌创建奖励措施,为企业争创名牌营造了良好氛围。目前,全市有1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湖南名牌产品;有19个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临武鸭、宜章脐橙、永兴冰糖橙获原产地认证,安仁米、桂阳烟、清江桔、东江鱼、苏仙生猪、宜章脐橙、汝城蔬菜、临武香芋、大冲辣椒、坪上食用菌等区域特色品牌的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农业缺乏科技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不足,科研手段滞后。三是农业科技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四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且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推广工作乏力。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据2010年郴州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表明,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2.5%,小学文化人员比重为21.6%,初中文化人员比重为54.9%,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只占21.0%。这不仅制约了我市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成果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的进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2011年,全市以破解 “三农”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重点,积极实施“民生100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改造县乡公路254.668公路,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1032.992公里。已实现100%的村通电、通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有99.7%的村通汽车、99.86%的村通电话。完成水利投资38亿元,23座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9.6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36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实财政资金1.05亿元。推广各类农机具6.1万套。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户科学储粮”等项目稳步实施。但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发展现代农业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仍然存在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及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已成为制约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
(四)农业资源极其有限。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快速性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为0.91亩,比全省1.08亩少0.17亩;人均淡水面积为0.198亩,比全省0.286亩少0.088亩;人均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536立方米,比全省3784立方米少1248立方米。同时,全市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不高,灌溉水利用率不足35%,低于全国43%的水平;降水利用率不足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全市肥料用量较多,2011年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达55.26万吨,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不高,氮肥损失相当大。全市农药年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达 7468.11 吨,有效利用率不足30%。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市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平稳发展,为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对农业科技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加速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国际国内农产品竞争需要、适应新的农业发展趋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完善和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培训网络体系,坚持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农技推广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科研合作组织为主的技术推广主体,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主体,逐步构建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三是加强农技装备的研制及推广。加大适应丘陵地区的农技装备研制和农技推广应用,加强粮油、耕整、收割等农作物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技化技术与农艺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着力解决水稻育插秧和水稻、油菜机收、烤烟生产全程机械化等突出难题。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依托乡镇公共服务机构,推进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加快建设集政策发布、信息共享、专家咨询、监测预警、市场分析、电子商务、气象服务于一体的“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四是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攻关。目前,我市仅有东江渔业、舜华鸭业、嘉禾三味辣业、桂东玲珑茶等少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属于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量的水果、水产、畜禽等种养殖业还停留在严重依赖市场批发初级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缺乏攻坚技术,农产品商品率不高。为此,必须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二)着力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强化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范围、创新模式、提高质量”的要求,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完成农民培训80万人次,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大发展行动”,重点培育3-5个全省一流的跨区域的规模化合作社,力争2014年合作社发展到2300家,基本实现“村村有社、户户入社”目标。加快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人才,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青年能人、工商企业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切实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的问题。
(三)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一是构建农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农民自己和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要拓宽渠道,加大财政投入,让公共财政更多惠及农民,形成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发挥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在“多予”上下功夫,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农村所需物资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三是采取政府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建立农民投工、投劳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热情,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四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以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的方法,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支持一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除救灾救济、国家规定补贴给农民个人和不适合整合的资金外,要将所有涉农项目和资金纳入整合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效应。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产业体系支撑。一是积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在遵照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当前,要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烤烟、临武鸭、油茶、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七大优势产业带建设,打造粮油、烟草、畜禽、竹木、果茶等五大“百亿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富民工程,大力推进村企对接、村园联合、村社合作、村村联动,逐步实现“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特”转变。按照“项目集合、资金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显”的要求,高标准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和创建县建设,各县市区要新建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抓好郴资桂现代农业示范带和永兴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以郴桂嘉区域为重点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各县市区要重点建设2-3个高品位的现代农庄,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星级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采取政府扶持、农民建设、涉农部门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地贮藏、保鲜、烘干、分级等初加工设施,大幅提高全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坚持每个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家标志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舜华鸭业、裕湘面业、东江渔业、生平米业、苏仙油脂、创兴人造板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市级农产品加工园的筹建步伐,抓好资兴罗围、北湖石盖塘、临武城东、桂阳芙蓉、汝城附城、嘉禾行廊等农产品加工园扩容提质升级,推进桂阳家具产业园、苏仙五里牌林产品加工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径,积极实施“十大农业品牌工程”,加大农业品牌的宣传和整合力度,力争新增更多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整顿规范农资和农产品市场,加强农药监管、动植物检疫及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确保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开展自检。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雷银菊 张盛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