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产业结构对节能降耗影响的分析

来源: 时间: 2012-06-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节能降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通过强化目标责任、实施重点工程、抓好重点领域、推动技术进步、完善激励政策,使全市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7651吨标准煤降至2010年的1.3931吨标准煤(05年可比价),累计下降21.07%,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尽管这一时期节能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解决。郴州“十二五”单位GDP能耗要在“十一五”降低21%的基础上再降低17%,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二者之间的矛盾,这是郴州市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并努力解决节能降耗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推动“十二五”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能源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存在紧密联系

  “十一五”时期,根据国情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单位GDP能耗列入约束性考核指标,降低单位GDP能耗成为节能工作最主要的目标。单位GDP能耗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能源利用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指标。通过对单位GDP能耗指标分解可以发现,其变化直接取决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水平(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变动情况。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的构成及比例关系。由于不同产业或行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要素投入和使用模式不同,从而生产相同产值所需的能源消耗也不相同。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一产为0.7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1.92吨标准煤/万元,高耗能行业2.45吨标准煤/万元,电力行业为6.65吨标准煤/万元,水泥行业为3.11吨标准煤/万元,三产为0.6吨标准煤/万元,相对于第一、第三产业来说,第二产业内工业的能源消耗明显较高,即使是工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别。虽然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产业特质决定了工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仍属于高耗能产业。尽管郴州“十一五”时期,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2.68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10年1.9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9.8%,第三产业由2005年0.7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10年0.6吨标准煤/万元,仅下降14.56%,但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仍比第三产业高2.2倍;工业内电力、水泥二大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10.54和7383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10年6.65和3.11吨标准煤/万元,分别下降32.91%和60.22%,但仍比工业平均水平高2.5倍和0.6倍。因此,调整产业或行业结构,降低经济总量中工业比重,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提高第三产业或低耗能行业比重,对于减少能源需求、实现节能降耗至关重要。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实现节能目标出现背离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郴州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市向工业市转变。目前全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拉动,产业结构突出表现为“二个偏高”:一是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 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偏高,2010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287.9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总量的88.52%;规模以上重工业消耗能源570.3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97.43%。因此,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加快郴州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增加了节能降耗的工作难度。

  2010年郴州实现GDP1081.76亿元,其三次产业比重为11.2:51.2:37.6 。消耗能源1149.66万吨标准煤,其三次产业与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比重为6、65.5、16.2和10.4。“偏高”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能源消费高度集中。2010年在郴州1149.66万吨标准煤的全社会能源消量中,工业消费752.49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比重高达65.5%。重工业能耗又占工业的82%。能源消费向工业内少数行业集中,其结果是工业占GDP比重或重工业占工业比重的小幅度变动,都将引起能源消费大幅度增减,进而加大了“结构因素”对单位GDP能耗变化的影响程度。

  “十一五”期间,郴州产业结构没有朝有利于节能的方向转变,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不快,产业结构总体呈“凸”型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7.1:47.5:35.4调整为11.2:51.2:37.6。与2005年相比,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3.7和2.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上升了3.9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情况看,经过“十一五”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有所遏制,但其比重仍居高不下,依然是郴州经济的主导力量。2010年,规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为65.5%,仅比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水泥、电力两个行业发展迅猛,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1.3%和36%升至6.1%和43%,分别上升了4.8和7个百分点。“凸”型变化的产业结构和部分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对郴州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产生较大阻力。

  “十一五”时期,郴州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对落后产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坚决落实关闭小火电、小钢铁、小冶炼、小水泥等“五小”企业。全市累计关停“五小”企业203家,淘汰落后产能207万吨标煤。2010年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上报的28种产品单耗中,有21种产品单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占上报产品单耗总数的75%,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能源加工转换率为51.06%,比2009年的加工转换率提高了5.95个百分点,使规模工业节能近32.66万吨标准煤。可见,郴州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依靠淘汰落后产能和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变动不但没有产生任何节能效果,反而造成严重耗能。

  三、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加大“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难度

  “十二五”时期是郴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推进两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攻坚期。根据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指标分解方案,郴州确定为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如按郴州“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GDP年均增长13%测算,2015年能耗总量须控制在1758万吨标准煤以内,即“十二五”能耗年均增速不得超过8.9%,才能实现节能目标,总体节能压力加大。

  应该说, “十一五”郴州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工艺改造、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措施的到位,有效弥补了结构因素产生的耗能量。而 “十二五”面临的是单位GDP能耗基数偏低导致节能边际效应递减,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有限、大企业技术节能空间变窄、中小企业用能快速增长等更为复杂和困难的局面。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1.7:57:31.1,与2010年相比,一产和二产占GDP的比重将上升0.2和2.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因此,仅采取应急措施,不从深层次问题入手,简单复制“十一五”节能工作模式将难以实现“十二五”节能任务目标。

  四、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郴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 “十二五”节能目标的根本途径。所以,要顺利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必须牢牢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自身的科技含量比较高、附加价值较大,能源消耗较少,加快其发展就必然会在促使经济总量增大的同时,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郴州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十二五”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生产服务剥离外包,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城市和中心镇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传媒、金融保险、物流、以及旅游业等新型第三产业,培育一批三产支柱产业,切实提高三产比重。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十二五”工业仍是节能的主战场,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是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最重要的手段,但郴州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客观决定了节能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较大的重工业压力。因此,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总体工作,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引导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制造业向“高端”重工业化靠拢,并逐渐向高加工度化过程转变,切实提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技术行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比重;要继续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实行更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控制能耗总量大,单位增加值能耗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项目上马;要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继续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促进企业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确保产业有序发展。

  (三)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产品结构优化。优化产品结构是优化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品档次决定产业层次,也影响企业能耗。越是低级化、低质化、初加工的产品,必然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相反,越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其能耗也就越低。因此,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迅速提升水泥、冶炼、化工、机械、电力等传统行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促进郴州优势产品向“高”、“新”、“精”、“特”延伸,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传统产品结构升级;要继续推动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其在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保证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要强化企业主体意识,促其充分运用税后利润、折旧资金和技术开发费等自有资金,搞好产品优化升级。

  (四)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要围绕郴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领域投入的力度,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增强对郴州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和招商引资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要组织实施一批对郴州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倪殷]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