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分析

来源: 时间: 2012-08-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宜章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狠抓落实,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第三产业仍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为推动宜章县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总量结构及竞争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二五”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仍是宜章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第三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一)增加值总量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宜章县第三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11年,宜章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2.96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47.9%,占GDP比重为24.9%。           

  (二)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传统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宜章县的现代第三产业、新兴第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传统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第三产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规模稳步扩大。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4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51.9% ,占宜章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46%,占GDP的 4.61%。二是营利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主的营利性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营利性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2.53亿元,比2005年增长50.51%,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03%。三是现代第三产业在宜章经济中异常活跃。近几年来,宜章县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三大行业也显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此三大行业实现增加值4.89亿元,比2005年增加一倍,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21.28%。

  (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步提高,增长速度加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加强,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步提高。2011年宜章县法人单位从业人数7万人左右。其中,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2.46万人,比2008年增加 1300人,增长5.57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8年的32.2%上升到33.9%,充分体现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效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正有效地改变着宜章县劳动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分配比例,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幅度较大。随着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个体私营经济不仅在第二产业越来越起着生力军的作用,而且在第三产业中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2011年宜章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占全社会GDP的份额达到70.82%。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社会服务行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从行业看,宜章县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在宜章县交通运输中起重要作用的公路客货运输,非公有制所占份额已达90%以上;国有和集体企业基本处于退出状态;在商贸流通企业中,国有集体份额仅占8%,其余份额均为个私经济包揽;在房地产业中,非公有制所占份额已达到100%。从事个体私营第三产业的人数近4万人,占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52%,其发展速度为各类经济之最。非公有制经济机制上的优势,使宜章县第三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第三产业的领域越来越宽,目前在第三产业14大行业中,除有交通运输、商业流通、社会服务三大行业个私经济涉足,所占比重很高外,其他12大行业个私经济的份额也在逐步增加。

  二、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当前,在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为60%左右。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是70%到80%。2005年宜章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0.3%,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宜章县第三产业仍然落后。这是宜章的差距,也是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第三产业是最有活力、最具多样性、受自然资源制约程度最低的产业,大有潜力可挖。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发展快,涉及门类多,新兴行业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少于其他产业,且多为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更具发展潜力。宜章县人口较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在人口继续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这种基本县情,决定了产业发展应该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更应该大力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弱、对人力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第三产业。

  (二)第三产业投资少、回报快,是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点和重点行业。由于第三产业企业所需要占用的土地等资源相对较少,资源消耗较低,投入不大,且回收快、效益好。因此,在当前的招商引资项目中,有30%以上属于第三产业投资。近年来,宜章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交通以及人文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外来投资者,大量国外和省外的资金纷纷进入宜章县第三产业,2011年5月的宜章莽山第五届高山杜鹃花节暨招商洽谈项目签约仪式上全县共现场签约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有3个,签约金额15亿元,占总金额68.2%。主要集中于现代物流、观光旅游和住宿餐饮业。        

  (三)解决民生,扩大就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第三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很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宜章县是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充足。2011年全县劳动力29.85万人,占总人口的48.33%,因此,客观上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

  (四)宜章县不但具有交通和区位优势,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充分发挥这几大优势,必将推动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空间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是我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四化两型”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不足,占GDP的比重偏低。宜章县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96亿元,占全县GDP比重24.9%,比全市低11.99个百分点,比全省比重低17.89个百分点,差距很大。

  (二)结构不合理,升级速度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宜章县第三产业构成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贸易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占有较大份额,2011年,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份额达到42.83%,而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公用事务、居民服务、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低层次的三产业内部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服务业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作用不突出,直接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缺乏品牌优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宜章县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但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是第三产业企业规模小,户均增加值较低。二是第三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企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规模效应不明显,严重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缺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第三产业品牌。近年来,宜章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2011年,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302万人次,增长36.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31亿元,增长22.1%。成为全县第三产业的“领头羊”,但其他行业就相形见绌,缺乏带动力和影响力。

  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落户宜章,促进和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根据宜章的实际情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和强优企业在县内落户,促进和提升宜章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是加快宜章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和具体措施。在金融、保险、电信、信息、物流、房地产、批发零售等行业引进国内和各地强优企业,以期对宜章第三产业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非公经济比重,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充分竞争的格局。大力发展民营服务业,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增多和规模增大,是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第三产业中扩大非公经济比重,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充分竞争的格局,是宜章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突出旅游带动,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消费,涵盖"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扩大旅游消费能带动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业、餐饮业、包括美容美发、沐浴、摄影及扩印业在内的居民服务业、文艺、娱乐服务业、客运交通业、包括旅行社及旅游地管理在内的旅游业的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近年来,社会上对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旅游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对此,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经营者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 

[供稿:宜章县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