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新型工业化助推郴州经济实现华丽转身

来源: 时间: 2012-08-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郴州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擎,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骨干企业发展为支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通过开展“工业项目建设年”、“园区建设跨越年”、“新型工业化奋进年”等活动,克服了天灾人祸的严重影响,科学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郴州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全市经济科学跨越发展发挥了第一批动力的作用。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工业经济总量实现重大突破。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到2011年,郴州工业生产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达16.0%。2011年,郴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37.25亿元,比2007年的214.56亿元增加332.76亿元,四年间增长了2.4倍。

  (二)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以来,郴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4.7:50.39:35.34转变为2011年的11.2:57.7:31.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6.1%提高到53.1%,工业增加值占据GDP的半壁江山,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54.8%提高到2011年的66.2%,提高11.4个百分点。2010年,郴州GDP总量突破1000亿大关,进入千亿俱乐部,工业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三)企业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6.78亿元,比2007年增长229.9%,年均增长34.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8.0亿元,比2007年增长197.4%,年均增长31.3%。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61.6亿元,比2007年增加25亿元,增长68.3%。2011年,全市上缴税收过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60家,比2007年增加24家。2010年郴州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占47.2%;201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

  (四)园区工业集聚发展效果不断显现。2011年,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61.4亿元,是2007年的6.2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19.8%上升到2011年的35.5%,提高15.7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267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24.9%,比2007年增加178家,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按照优势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有色、装备制造、锻铸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目前,以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为中心的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永兴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贵金属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桂阳工业园区为中心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加工产业集群;以资兴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食品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嘉禾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锻铸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五)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1.07亿元,比2007年增加242.65亿元,增长175.3%,年均增长28.8%。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90.95亿元,比2007年增加118.7亿元,年均增长27.5%。2011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4.89亿元,比2007年增加61.93亿元,增长66.4%;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8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2.69亿美元,增长96.4%;引进内资119.54亿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元,增长37.8%。四年来,一大批工业新项目陆续竣工投产,仅2011年,全市新建新投产规模工业企业30家,实现增加值10.75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郴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可喜成效,工业经济总体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在过去几年,强调自主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效不明显。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低。2011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72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湘潭市低1.89个百分点。从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看,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仍然很低。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R&D密集度(R&D经费/销售额)为0.78%。而在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家,高技术企业R&D密集度一般都在10%以上,中低技术企业R&D密集度也在1%~2%之间。二是获得专利项目少。四年来,全市专利申请仅3425项,占全省总量的4.2%,不及长沙的十分之一;专利授权1547项,仅占全省总量的3.5%,只占长沙市的7.9%,比长沙市少17927项。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专利申请仅281件,其中发明专利只有87件。三是创新人才匮乏。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0.4万人,从事创新活动的研发人员只有4372人,占2.1%。作为全市创新活动主力军的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共1657人,占全部研发人员的比重为37.9%,占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仅为0.8%。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郴州的工业结构主要以采矿选矿和冶炼为主,传统的产业结构仍然没有大的突破。一是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2011年,全市以资源为依托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七大行业增加值为537.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2.8%;以采矿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依托的矿业经济增加值463.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2.8%,对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9%。这说明郴州工业发展仍然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郴州工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偏大,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0.1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4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83个百分点,与比重最高的长沙市低37.4个百分点。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高。2011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4.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5%,排全省第6位;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5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株洲市低8.56个百分点。

  (三)节能减排面临的难度加大。郴州工业以高能耗和高资源消耗行业居多,这与“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极不相称。一是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大。2011年,郴州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0%。这一比重虽然比往年有所降低,并创下历史新低,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二是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仍然较高。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郴州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经降低25%,但在全省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达0.96吨标准煤。三是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难度加大。2011年,全市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铅排放总量,同比分别削减2.55%、3.70%、5.0%、6.96%和1.14%,在全省均处于落后水平。在国家实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减排压力非常大,减排任务非常重。

  此外,郴州工业存在的诸如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产能出现过剩;产业集中度依然很低,工业“散、小、弱”的状况普遍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

  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奋斗目标,工业经济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在加速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几点。

  (一)推动和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无论是调结构还是转方式,无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必须依靠科技。一要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产品。二要坚持发展壮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机制。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社会、民间等不同层次采取多渠道方式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通过开展培训、讲座、论坛全方位培养造就人才。通过培养、引进、留住、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科技创新中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三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现实生产力。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低技术含量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

  (二)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必定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点。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力量。一要突出发展重点。我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在七大领域,要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几个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二要培植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体作用,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重点培植,加快在各个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三要建设一批产业承载基地。加快建成一批涵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重点科研成果研发基地和重点人才培养基地。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要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二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抓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项目建设,推进重点工业污染减排项目的实施,加大湘江流域上游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重点在造纸、纺织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示范。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抓好小钢铁、小冶炼、水泥、造纸、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集中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邓先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