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的工作主题,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一、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一)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经济总量逐步扩大。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66.52亿元,比2006年增长4.2倍,五年间年均增长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40.58亿元,比2006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47.4%。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4.4%,比2006年提高24.2个百分点。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7.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6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2006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规模企业不断涌现。由于工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资兴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由2006年底的94家增加到2011年的151家。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不断增长,有力推进了资兴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骨干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带动作用日益凸现。2011年,全市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3.03亿元,利税62.77亿元,利润41.2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5.9倍、4倍和4.6倍,年均增长47.2%、38%、41.2%。2011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19家,其中超5亿元达18家,超10亿元企业达4家。
(二)园区工业积聚发展能力提高
大力实施“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积极推进政策向园区倾斜、投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以园区跨越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经济增长态势强劲,总量不断增加。2011年底,园区共有规模工业72家,比2006年增加47家,共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0.87亿元,比2006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53.8%,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以煤电一体、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园区经济已成为资兴市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着力园区发展筑平台。资兴市高标准规划扩建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完善了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成了江北工业园环城北路征地221亩,完成资五产业园资五路后补征地50亩,共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食品工业园和江北工业园标志建设及园区美化、亮化工程。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2011年新建标准厂房17万多平方米,新增工业用地450亩,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科技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资兴市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市校、企校技术合作关系,促成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试、产业化生产等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建成丰越科技、杉杉科技等6家郴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大招商力度,打造高新企业集群,全市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煤电、建材、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中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3家,比2006年增加1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86亿元,比2006年增长55%,实现增加值21亿元,比2006年增长37.4%,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6%,比2006年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资兴市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基地的关键。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企业科技投入的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成功争取各类科技项目29个(其中国家级5个),争取各类上级资金1572万元。资兴市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从2006年的0.0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5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19%,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0.09%增长到2011年的4.4%,累计提高4.3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项,申请专利91件,五年分别年均增长10%和21.8%。
科技项目争取实现重大突破。“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大型矿产基地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正式落户资兴市,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郴州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项目国拨资金4000余万元。项目将围绕东江湖生态保护和资兴市有色金属新材料进行研究,克服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难关,并在资兴市建立示范基地。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工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从资兴的工业发展过程来看,重工业一直是经济的主体,是一种典型的以重工业快速超前为特点的工业化模式,造成了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轻重工业发展失衡,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变化,资兴工业正向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也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征。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99.96亿元和340.62亿元,比2006年分别年均增长61%和44.5%,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速比重工业高出16.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2006年的14.6﹕85.4转变为2011年的22.7﹕77.3,5年间轻工业产值比重提高8.1个百分点。
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精深加工程度提高。资兴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由低端生产向精深加工、由粗放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变。突出精深加工,提升优势产业,以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为契机,按照立足煤、提升煤、延伸煤的思路,着力提高煤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先后投入2.8亿元,完成了周源山煤矿全自动综采系统、兴通球团清洁生产等一批技改项目。大力发展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建设了龙畅煤业、恒丰燃料等11个煤炭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达300万吨。积极开发煤化工新产品,新上了煤矸石发电、煤电气一体化等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原煤产量逐年减少,但煤炭工业增加值却大幅上升。2011年,全市采矿业实现增加值51.07亿元,比2006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5%。
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近年来,资兴市确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分类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青岛啤酒、金磊水泥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目前形成了以杉杉新材料、兴荣新材料等企业为龙头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以华康新材料等企业为引领的先进复合材料产业,以华信有色、展泰有色和丰越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以科创电子、残友科技等企业为骨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光轩LED环保玻璃、普洛尔新型负离子节能灯等项目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鑫阁铝业太阳能电池板等项目为引领的光伏产业,以青岛啤酒、东江希品等依托优质东江湖水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业。201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有24家,实现增加值22.63亿元,同比增长42.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1.5%。
高耗能行业比重逐年下降。近年,资兴市狠抓工业节能减排,全市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工业结构整体优化。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2.9%,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3.5%,比2006年下降7.3个百分点,同时,资兴市采取措施,关闭、淘汰小水泥、小铁合金、土法炼焦等高消耗、高污染企业20多家,成功完成了华润鲤电烟气脱琉、丰越冶炼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大型节能项目23个。2011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15.55%,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五)非公有制工业发展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非公有经济总量膨胀,竞争力加强。2011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45家,完成增加值140.88亿元,是2006年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3.8%,比2006年末提高13.1个百分点,逐步形成了以湖南金磊水泥、亿兴建材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体系,以华润鲤电、煤矸石电厂、程江口水电站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体系,以华信有色、展泰有色、丰越环保等企业为龙头的新金属材料产业体系,以东江鱼集团、东江狗脑贡茶、东江湖酒业、斯美特方便面、中南油脂、金万嘉食品、神和酒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体系,以郴丰鞋业、超威日化为龙头的加工产业体系,以创兴人造板公司、兴鑫木业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在改善工业体制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增强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五年间,非公有制工业年均增长高达23.1%,比重持续提升,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二、资兴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就是充分引进和创新先进管理和生产技术,促进工业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由传统向现代,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到集约,生产方式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由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最终实现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密集型升级。近年来,资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偏弱。全市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2011年,虽然全市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51家,但大中型企业只有17家,占全部规上企业11.3%。企业总体缺乏技术及品牌支撑,产业链短,深加工、再加工增值能力弱;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科技投入少,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整个产业中所占比例很低,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3.96%,分别比全省、郴州市低19.34个、3.51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仅占GDP比重0.53%,低于全省0.52个百分点。
(二)产业层次偏低,竞争力较弱。资兴市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型的采矿业比重偏高。2011年,采矿业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4%,分别比全省、郴州市高27.3个、8.7个百分点。产业桔构上,原材料、初级产品加工业比重大;产品结构上,技术含量、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品少;组织结构上,非公有制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不足。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加工型为主,而精深加工业不多,科技型的高新产业才刚刚起步,导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三)技术人才缺乏,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研发能力需要技术人才。企业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资产重组力度,加强企业间合作等都需要高素质管理人才。目前,全市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数仍为家庭制体制,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创新型人才稀缺,技术工人普遍缺乏,中、高级技工(技师)严重不足,成为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资兴市出台了一些引进特殊人才的政策规定,但在执行上未完全落实,还未真正引进到一定数量的特殊人才,仍处人才难引、难留的现实困境。同时,全市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发展现状,不愿意转型或者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烈。
(四)高耗能企业偏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资兴是个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城市,煤炭的耗费量占全市消耗总量近70%,远远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水电、天然气、热力等清洁能源占全市的比重还不足20%。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会加重环保治理的成本。按行业能耗情况看,高能耗企业的能耗占全市总量依然很大。当前,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还比较多,特别是在乡镇,占用了大量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影响周边生态和生活环境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压力大。
三、促进资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承接产业转移并重。要继续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调优工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要从加强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配套、发展精深加工等环节着手,加快推进煤炭、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精深化、“两型”化发展。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和培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优势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大力招商引资,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二)坚持做强骨干企业与培育产业集群并重。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引擎作用,抓紧出台推进企业上市的鼓励政策,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有创新能力、有示范效应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坚持以优势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围绕骨干企业大力引进、培育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力争把有色金属、新材料、能源三大产业培育成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加强要素保障与推进机制创新并重。要把园区作为工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和经济率先发展的引擎,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园区发展大跨越,使资兴经济开发区成为郴州乃至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聚集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要加强以标准厂房、道路管网为重点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结、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园区标准化和园林化建设,美化园区环境,提升园区形象,着力建设低碳园区、绿色园区。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把园区办成服务最好、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的投资洼地。
(四)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着力提升信息化带动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要组织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广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中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应用。积极构筑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和以残友科技软件园、科创电子城等为主体的信息产业集聚区。探索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单位的“两化融合”示范基地,着力抓好建材、煤电、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两化融合”。继续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等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坚持项目建设和园区承载能力并重。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有序启动“十二五”规模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一方面,要狠抓投入,盘活存量、吸引增量、做大总量。要通过举办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的集中开工、竣工仪式,发挥大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提振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的信心,着力建设一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要实施一对一服务,突出抓好杉杉新材料二期、华康新材料二期及华信有色、科创电子城等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稳抓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通过多元投入和市场动作,启动和加快资五低碳工产业园和天堂坪工业园等高端园区的规划建设,增强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园区产业集群步伐,在新金属材料、新型机电、功能食品等部分特色产业领域打造省、郴州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六)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并重。要围绕“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的目标任务,继续推进节能技改和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倒逼工业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严格控制新建项目能耗。完善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控制办法,严格实施能耗准入标准,规范项目能评流程,采取能评否决和差别化电价等措施,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二是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促进节能技术推广和应用。深入开展“对标降耗”活动。加快有色、森工、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节能改造升级步伐,推进氧气侧吹熔池熔炼、矿热炉烟气余热、电机变频改造、太阳能光热、热泵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监管。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完善能源管理体系。
[供稿:资兴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