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基本情况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华中经济圈”、“华南经济圈”、“红三角经济圈”多重辐射地区,湖南的“南大门”和对接粤港澳的“桥头堡”,是国家商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国家级湘南承接转移示范区。郴州,因中心城区的苏仙岭曾被道教人士命名为“天下第十八福地”而获“福城”之美誉。2011年末,郴州市辖1市(县级)2区8县,土地面积19317平方公里,总人口506.46万人,市辖区总人口72.55万人。郴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铋储量分列全球第一、第二,钼、微晶石墨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生态景区21 个,红色旅游景点4个,享有“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中国有色金属之城”、“中国银都”、“中国温泉之乡”、“湖南能源基地”等多项美誉。郴州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和即将通车的京珠高速复线纵贯南北,郴州大道以及在建的厦蓉高速横穿东西,北上长沙、武汉,南下广州、香港(澳门),通程均在2个小时左右,便利的交通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已建成的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9个省级承接园区、2个省级承接示范县及一批特色工业小区标准厂房设备齐全、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吸引了三一重工、富士电梯、上海杉杉、嘉玛服饰、台达电子等大批知名企业。2011年,郴州市委、市政府为打造一支“廉洁务实,敢为人先”的干部队伍,把“转作风,促发展”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为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城市发展成就
201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城”建设为总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扎实推动转型发展,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城镇体系逐步健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1 年,全市共有市辖区2个、县级市1个、建制镇89个,初步形成了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通勤半径,聚集了资兴、桂阳、永兴、宜章四个县城城镇,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城镇群格局初现雏形。2011年,全市城市化水平43.3%;市辖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9.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6.6个百分点;“4+2”区域城市化率48.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全市大力实施“千亿投资计划”、“百亿城建计划”,扎实开展城市、交通、产业“三大会战”。近三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4.9亿元,青年大道、市演艺中心、市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竣工,城区道路和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基本完成,“351111”工程加快实施,建成区面积由41平方公里扩大到68平方公里。2011年市辖区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3%;建成区面积66.7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2.5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5.55平方公里;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7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6.5%;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6万立方米/日;供气总量32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达6.66万人;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08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2046辆;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所,普通中学51所,小学53所;体育场馆24个;医院、卫生院6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6963张。
(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转型发展取得进展。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0.2亿元、776.6亿元和419.6亿元,分别增长4.0%、18.4%和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305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达150.7亿元,同比增长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90亿元、达95.0亿元,增长51.5%;固定资产投资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121.9亿元,贷款余额462.3亿元。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5.0:49.4:35.6调整为11.2:57.7:31.1,工业化水平由2006年的45.6%提高到53.8%。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1年,郴州市获批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承办第七届“湘台会”。台湾工业园、富士工业园、华润三九国家级技术研发中试基地、三一重工等重大项目落户郴州。当年新签项目(合同)数88个,当年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签订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项目694个,实际到位内资225.6亿元,增长23.9%。2011年新建成标准厂房249万平方米,新引进转移型企业405户,标准厂房出租率95%以上。年内具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79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达15.4亿美元,增长57.7%,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增长1.4倍。
(三)龙头作用日趋发挥,园区特色不断彰显。2011年,市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0亿元,占全市的2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657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多1727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06亿元,占全市的45.3%;各项税收收入23.6亿元,占全市的46%;固定资产投资292.6亿元,占全市的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2亿元,占全市的49.8%。“4+2”区域实现GDP1062.7亿元,占全市的78.9%,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9%,拉动GDP增长1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81.9亿元,占全市的86.2%。园区规划面积由2006年的25.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1年的132平方公里,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15.1%提高到2011年的35.5%。郴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华南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罗围食品工业园、石盖塘农产品加工区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裕湘面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舜华鸭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四)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居民生活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43万人,市辖区17.84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38万人,市辖区23.66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05万人,市辖区11.98万人;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7.64万人,市辖区18.78万人;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5.32万人,市辖区14.18万人。市辖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9.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4%。市辖区保障性住房本年完成投资8.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其中廉租房投资1.12亿元。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比上年增长19.6%。市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11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4064元,比上年增长13.01%;人均住房面积达33.54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13辆、66台、212部,分别比上年增长116.7%、11.9%和12.2%。
三、城市发展蓝图
郴州市将紧紧把握以农村为基础、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对珠三角产业承接和经济合作的力度,抓住产业转移和先行先试的机遇,实现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速高效、科学跨越发展,努力构建“一核”(城镇较为密集的郴资桂一体化核心区)、“两轴”(纵轴——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永兴(马田)—郴州—宜章城镇发展主轴;横轴——沿郴资桂嘉高等级公路、郴永高速公路的桂东-资兴-郴州-桂阳-嘉禾城镇发展主轴。形成“十”字型的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城镇发展主轴)、“四带”(西带——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省道S214线沿线城镇发展带;东带——岳汝高速公路、106国道沿线城镇发展带;南带——厦蓉高速公路、宜凤高速公路、S324省道沿线城镇发展带;北带——省道S323线—省道S212线沿线城镇发展带,形成环绕核心,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发展带)的城镇网络体系空间结构,加强市域城镇间的联系与分工协作,带动市域城镇的协调发展。到2015年郴州市GDP达到18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3.6万元左右,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8平方公里;到2020年郴州市GDP达到30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5.7万元左右,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到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9平方公里;到2030年郴州市GDP达到640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11.4万元,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到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05平方公里。2015年郴资桂城镇群核心区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15.5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郴资桂城镇群核心区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35.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郴资桂城镇群核心区城镇用地规模达到203.5平方公里左右。城镇群核心区空间结构将形成“一城两翼七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城”,即中心城区(约1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左右;“两翼”,即东部的资兴市区(含桥口镇的白溪、下渡两村,约3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8万左右,西部的桂阳城区(约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3万左右;“七组团”,即万华岩镇区、华塘镇区、石盖塘镇区、坳上镇区、许家洞镇区、桥口镇区、五里牌镇区组团,城镇总用地19.0 平方公里,总人口16.0万左右。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建平 莫湘山 荣海燕]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