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仁县工业园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对接珠三角,融入长株潭,建设湘东南区域中心”战略目标,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轴,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大力招商引资,有力实现了园区大发展、大变样,为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富民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县工业园区完成项目征地4500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亿元,投入项目建设资金9.3亿元。园区管线铺设全面完成,防洪工程即将建成,三纵九横13公里主干道即将竣工通车;新建标准化厂房22.3万平方米,完成年计划任务的223%,同比增长247.8%。突出打造工业园核心区、三一产业园、精细化工园、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格局。目前,园区内引进了三一重工、新安环保工业园、涌流工业园等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力较强的项目,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南方水泥一期工程、台达电子、锐信时装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全年固定资产投产增幅排名全市第一。今年5月,顺利通过省级工业集中区规划评审,晋升为省级工业集中区,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做法
2010年以来,安仁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随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安仁县抢抓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工业园区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安仁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正视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认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工业兴则全县兴、工业活则全盘活,园区强则工业强、园区弱则工业弱的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园区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现代新安仁的关键,作为振兴安仁经济的关节点和突破口,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建设园区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招商引资,促进超常规发展。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招商引资是工业园区的生命线。在过去的一两年,园区抓住招商引资这个工业园建设的关键,大力招商引资。采用节会招商、组团招商、以乡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成功引进三一重工、武汉凯迪、广东精细化工等60余个企业,总投资56.3亿元。按照“抓大的、上优的、盯住财力贡献大的”思路,着力引进“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四高一强”项目,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招商活动,注重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注重客商实力、客商诚意,注重项目落地速度,进行有选择性地招商。在元月份成功引进了占地62亩,投资2亿元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快乐自行车项目,目前正在开工建设。
(三)加大政策支持,营造政策洼地。充分运用先行先试“34条”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工作措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鼓励投资企业收费优惠项目明细表》等,近期还将出台《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配套用地奖励政策》,为全县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比照周边8个县市,安仁县承接产业转移门槛最低、奖励最高,极大增强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加快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项目引进、落地实行“全程代办制”、“无费区”和“宁静日”做法,继续实行“五个一”项目推进制度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特别是在工业园区内大力推行行政管理2号公章制度,政府权力下放,为重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了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五)转变干部作风,促进园区科学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干部作风建设,集中整顿懒散漂浮、畏难怕烦、推诿扯皮等作风问题,积极响应全县开展的作风大整顿活动,结合实际,把“不让客商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为您的服务在我这里延误;不让投资环境在我这里受到破坏;不让工作细节在我这里出现差错”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纳入作风大整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局副职双向选择公开竞职等活动。建立完善年度考核评价机制,对项目建设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及重奖,每半年评选十佳招商部门,同时还将评选十佳最差服务客商单位。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极大激发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
三、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安仁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政策配套和系统推进,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开发模式、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提档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由于安仁县工业园区发展起步晚,经济总量小,大部分企业正在规划建设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一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完整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征拆安置缺失了计划性、有序性;补偿缺失了稳定的统一标准。二是安置规划滞后,没有实行有规划的集中,拆一户移个位置,又就地安置在拆迁户想安置的地方。三是征拆补偿与安置补偿联系在一起,没有分开,没有实行以人口数安置方式,使安置更加复杂化。
(二)用地指标不足。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业用地问题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去年以来,安仁县工业园区先后签约入园企业60余家,动工急需用地4000余亩,建设用地几乎呈刚性扩张趋势,但由于国家对新增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越来越紧,使全县目前争取批准的用地指标不足计划要求的三分之一。按照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省国土厅每年安排安仁县计划用地指标300余亩。今年,安仁县虽然通过多方协调,争取用地指标470.5亩,仍然不能满足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的需要。
(三)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园区建设主要困难。全县工业园“一区四园”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达15亿元以上。去年以来,通过采取BT融资模式,先后合同筹资3.5亿元左右,缺口巨大。主要原因有:一是财政投资乏力;二是市场融资不活。三是银行信贷不顺。
(四)施工环境治理难。一是存在强揽工程现象。二是存在强买强卖现象。三是存在惩治不力的现象。一些乡(镇)、村、组干部,有时也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过分迁就、默许周边农民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装强卸,一些职能部门有时对类似现象也制止不力,打击不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环境的综合治理难度。
四、几点工作建议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一)创新举措,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用超前的思维、超常规的力度,超前地制定县工业园区和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用规划引领征地拆迁,以《规划法》教育、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工业园区和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严禁工业园区用地规划范围内私买乱建现象发生。二是坚持土地储备先行,按照工业园区用地规划,实施先期统一征收储备土地,然后分别安排企业项目建设用地,减少土地“即用即征”的矛盾和阻力。三是科学制订征拆补偿安置方案,展开讨论、征求群众意见,提交政府审批,群众表决通过。四是实行征拆补偿与安置补偿分离的原则,积极做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全方位保证失地农民的后续生活来源。
(二)创新思路,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一是建立完善联动工作机制,积极与上级对口单位衔接,争取更多的省级工业园区用地优惠政策。二是加大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力度,注重包装符合产业政策、投资2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争取纳入省级重点项目专项用地指标范围。当前,要特别注重包装好三一集团等战略性企业项目。三是大力拓宽县直部门项目土地报批渠道,充分利用县直有关部门用地优惠政策,减少县工业园区用地压力。比如把工业园区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水利建设等项目用地,分解到交通、林业、水利等各部门的项目用地报批。四是加大土地开垦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优惠政策,挪活占补平衡用地指标。五是认真抓好“两违”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投机、屯积、炒卖土地行为,有效整顿土地市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三)创新手段,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加大县直部门争资立项力度,按照国家政策积极包装部门重点产业项目,争取国家相关产业项目资金。继续探索国家廉租住房建设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争取上级各部门对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最大支持。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集聚更多的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第四是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工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确保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负债建设的情况下,逐步创新偿还机制,分散债务风险。
(四)创新机制,破解环境治理难题。一方面,完善领导机制,成立县工业园区施工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并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县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专门队伍,依法管理工业园区施工环境。另一方面,完善治理机制,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县工业园区施工环境治理办法,严厉打击重点对象、典型案件,公安、检察、税务等部门共同配合,严厉打击强包强揽、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不法行为,优化施工环境。
[供稿:安仁县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