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郴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奋发图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转型发展取得实效,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砥励奋进,坚持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一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6.4亿元,比2002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12.2%,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在15%以上,达15.3%。2011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305元,比200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1.2%,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13.7%。二是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2011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50.7亿元,比2002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23.9%,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3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0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0.8%,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35.2%。三是银行存贷款快速增加。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21.9亿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4%,其中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755.2亿元,比200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7.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2.3亿元,比2002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4.8%。
二、转型发展取得实效。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2.3:37.0:40.7调整为2011年的11.2:57.7:3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7.3%提高到2011年的65.7%,提高8.4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由2002年的32.7%提高到2011年的53.8%,提高21.1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5.1%提高到2011年的35.5%,提高2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55.8%下降到2011年的50.0%,下降5.8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7651吨标准煤降至2010年的1.3931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1.07%,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2011年万元GDP能耗1.017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4.3%。二是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1096.9亿元(包括285.3亿元的5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和省分配项目),比2002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30.9%,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5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95亿元,比2002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6.3%,其中2009-2011年年均增长18.0%。三是城乡结构日益优化。2011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3%,比2002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员66.74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21.95%,比2002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三、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夯实发展基础,破解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一是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加强。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3-2011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2011年粮食总产量150.4万吨,生猪出栏531.5万头,比2002年增加27.3万头。二是基础设施投入快速增长。2003-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60.7亿元,年均增长30.9%。特别是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千亿投资计划”、“百亿城建计划”,扎实开展城市、交通、产业“三大会战”,2009-2011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224.9亿元,青年大道、市演艺中心、市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竣工。三是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速铁路从无到有,2009年武广高铁正式通车。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和即将通车的京珠高速复线纵贯南北,郴州大道以及在建的厦蓉高速横穿东西,100%的乡镇和94. 1%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6.6公里。截至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89公里,比2002年增长45.2%,其中高速铁路里程90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7002公里,比2002年增长1.9倍,其中高速公路151公里,比2002年增长48%。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28.7亿人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31.6亿人公里,比2002年增长10.1%;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49.9亿吨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278.6亿吨公里,比2002年增长4.6倍。四是邮电通信行业蓬勃发展。2011年邮电业务总量26.5亿元,2003-2011年年均增长10.9%。传统业务继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2011年,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60.5万户,比2002年增加9.5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85.4万户,比2002年增长6.4倍。新兴业务不断发展,3G移动用户迅猛发展,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3.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7.5万户,比2002年增长3倍。
四、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4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6.1倍,年均增长44.3%。其中出口额8.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40%;进口额7.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1.7倍,年均增长51.8%。二是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白银依然是拳头出口产品。2011年白银出口额3.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6%。重点企业作用凸现。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15家,其中进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19家,过亿美元的企业4家。19家企业进出口合计达14.4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93.3%。加工贸易增长迅猛。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6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4倍。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功争取省级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郴州出口加工区、海关、公路口岸、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成,湘南国际物流园、省农产品验放场等平台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9-2011年,新建标准厂房596万平方米、出租率95%以上,新引进转移型企业946户。2003-201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12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111.08亿元,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台达电子、华磊光电等战略投资者落户郴州。四是旅游经济飞速发展。2011年获评中国温泉之城、中国观赏石之城·矿物晶体之都、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年末共有16家国家等级旅游区(点),4A级旅游区(点)由2002年的2家增加到2011年的8家,增加6家。2011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15.16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19.7%;接待入境旅游者21.92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9.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2.09亿元,比2002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22.8%;旅游外汇收入7776.49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8%。
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04.03万人,比2002年增加42.7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从144.04万人减少到109.12万人,减少34.9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43.58万人增加到84.62万人,增加41.0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73.63万人增加到110.29万人,增加36.66万人。二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比2002年增长1.53倍,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比2002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10.3%。其中2009、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三是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6%和49.9%,城乡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分别由2002年的20.2平方米和30.3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5.1平方米和39.2平方米,分别增加14.9和8.9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13辆、66台、212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空调机、移动电话分别为71台、11台、152部。四是社会保障日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在全省率先普及,“新农保”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扩大,城乡低保和优抚水平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3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7.6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5.32万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173.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67.8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幼儿学前教育迈出重大步伐。2011年,幼儿园617所,比2002年增加503所;幼儿园在园学生13.08万人,比2002年增加9.25万人;小学在校生46.8万人,比2002年增加7.31万人;职业学校在校生3.39万人,比2002年增加1.14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2.06万人,比2002年增加0.94万人。二是科技发展成果丰硕。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0.18亿元,比2002年增长18.3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33%上升到2011年的9.67%;科技成果数由2002年的51项提高到2011年的150项;专利授权数由2002年的96件提高到2011年的546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由2002年的2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10045万元。三是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84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257人,比2002年末增加713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899人,注册护士8022人,分别增加2620人和3970人。医院卫生机构床位19104张,比2002年增加8841张。四是文化事业逐渐加强。2011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85.01万册,比2002年末增加29.09万册;博物馆6个,比2002年增加2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比2002年增加3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9.37万户,比2002年增加21.3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比2002年提高4.47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4%,比2002年提高4.36个百分点。五是体育事业亮点纷呈。郴州籍运动员易思玲荣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2011年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9个,体育馆17座,运动场2002个,游泳池11个,各种训练房60个,52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11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06次,比2002年增加17次;参加活动人数15.25万人,比2002年增加5.57万人。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建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