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资源消耗少、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市政府印发《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简称《市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下同)以来,全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鼓励科技创新,力促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笔者对近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新兴产业,下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作一粗浅分析和思考,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
根据国家和省内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郴州市选择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包括LED、数字视讯、新型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等;新材料产业包括金属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建筑新材料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及配套零部件、电梯及零部件、大型冶金矿山设备等;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节能环保服务、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等;新能源产业包括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创意设计、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高端工艺美术、观赏石-矿物晶体等;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先进医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等。
二、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市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5家,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25.0%,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实现增加值116.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5.8%。战略新兴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部分企业涉及多个战略新型产业)涉及新材料产业的企业85家,实现增加值88.1亿元;涉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5家,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涉及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9家,实现增加值8.4亿元;涉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企业8家,实现增加值4.5亿元;涉及生物产业企业3家,实现增加值3.0亿元;涉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4家,实现增加值1.4亿元;涉及新能源产业企业2家,实现增加值0.3亿元。
三、近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情况
加大新兴产业的投资,可以迅速扩大其生产能力,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近年来,全市在推进产业大转型的同时,突出新兴产业的项目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年完成投资过百亿。2011年,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完成157.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下同)的19.4%,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41.3%。全部投资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占近五成,达到48.2%,其它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信息产业,分别占19.1 %、11.9%、13.1 %、3.7%、3.4%和0.6%。
(二)区域投向相对集中。从区域投向来看,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呈现“两个集中”趋势,即向“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区域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2011年,“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区域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03.2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投资的70.4%。其中,“郴资桂”区域完成新兴产业投资84.8亿元,占全市的57.9%。2011年全市11个纳入目标管理的园区完成新兴产业投资79.3亿元,占全市的54.1%。
2012年1-6月,“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区域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5.3亿元,占全市的77.1%,其中“郴资桂”区域完成新兴投资41.7亿元,占全市的58%。全市11个纳入目标管理的园区上半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67.5亿元,占全市的94.1%。
(三)三大行业投资成倍增长。在全市新兴产业投资中,有三大行业投资呈现成倍增长。一是先进装备制造业。2011年完成投资75.9亿元,同比增长1.1倍,比全省快61个百分点;二是生物医药产业。2011年完成投资5.4亿元,同比增长2.7倍,比全省增速快2倍;三是新能源产业。2011年完成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2.1倍,比全省增速快两倍。
(四)资金来源自筹为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资金来源看,到位资金总体上以企业自筹为主。2011年,全市到位资金160.2亿元,同比增长1.5倍,其中自筹资金到位125.7亿元,占78.5%;国家预算资金11.9亿元,国内贷款4.9亿元,利用外资7.3亿元,其他资金10.3亿元,分别占7.5%、3.1%、4.5%和6.5%。
(五)重大项目支撑明显。“十二五”以来,全市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截至2011年底,全市新兴产业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3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3个,完成投资99.6 亿元,增长57.1%,拉动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0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新兴产业亿元以上在建项目51个,比上年增加14个,完成投资 61.9 亿元,增长 49.5 %,拉动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
(六)项目建成投产率高于全市。项目建成投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全部建成投入生产项目个数与同期正式施工项目个数的比率,它是从项目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2011年全市新兴产业投资项目458个,其中竣工投产项目15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比全市投资项目建成投产率高3个百分点。
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增幅低于全市。2011年全市新兴产业458个项目,比上年减少25个项目,完成投资157.5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全市投资低4.9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298个项目,同比减少52个项目,完成投资71.8亿元,同比增长27.3%,比全市投资低10.5个百分点。2012年6月,全市新兴产业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08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7个,完成投资46.7亿元,下降2 个百分点。全市新兴产业亿元以上在建项目4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个,完成投资27.7亿元,仅增长1.8 %,比全市投资增速低35.4个百分点。
(二)四大行业增速下降。2011年全市新兴产业有四大行业呈现增速下降。一是新材料产业。2011年完成投资18.8亿元,下降0.4 %;二是节能环保产业。2011年完成投资30.1亿元,下降21.2 %;三是信息产业。2011年完成投资0.93亿元,下降61.6%;四是文化及创意产业。2011年完成投资20.7亿元,下降5.4%。
(三)区域发展极不平衡。2012年上半年,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完成71.8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北湖、宜章成倍增长,分别增长1.7倍、1.6倍。资兴、安仁、桂东、临武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4.2%、58.5%、58.7%、45.9%。但还有三个县区增长下降,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四)投资效益有待提高。投资效益系数通称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增加额与同期社会投资额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单位投资增加的国民收入。用公式表示为:投资效益系数=国民收入增加额/同期投资额。2011年全市新兴产业投资效果系数虽达到0.256,但比规模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低0.418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效果系数低0.071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看,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投入产出率较高,分别达到5.509、1.436,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分别仅为0.041、0.242、0.017、0.096、0.039,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尽管2011年投资占全部新兴产业投资的一半多,但2011年的工业增加值仅占全部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的3.9%,新兴产业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五)部分项目进展不快。《市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附件4《郴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表》中确定57个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投资项目,计划投入598亿元,集中在2011-2015年完成,截至2011年底,有24个项目完成投资61.6亿元,仅占计划投资的10.3%,有33个项目未动工,项目开工不到一半,开工率只有42.1%。截至2012年6月,有36个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仅占计划投资的16.1%,仍然有21个项目未动工,开工率只有63%。
(六)内涵投资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性质分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属外延扩张型投资,改建和技术改造属内涵效益型投资。内涵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代表着资本投入的含金量,投资结构中内涵投资占比重大,容易带来更多的潜在效益,而投资效益则是资本持续投入的根本动机,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12年上半年在全市新兴产业投资中,内涵投资同比仅增长4.4%。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内涵投资负增长56.8% 、信息产业内涵投资负增长56.8% 、文化及创意产业投资负增长40%。
五、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利好形势
(一)世界各地竞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都在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都在寻找继信息技术革命后新的强劲需求和增长动力。美国的“创新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的“未来开拓战略”,无一例外地指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烈的竞争将带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转型、重组,为我们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二)国家和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上近年国家和省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等,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三)全市急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方面的情况表明,全市当前已步入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已面临背水一战,别无选择。从发展阶段上看,全市人均GDP已成功跨越4000美元的临界点,2011年超过4600美元,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核心要求和主要特征的加快发展新阶段。这一时期,依赖资源和资本而不是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率支持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目标,是避免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开创新的高速发展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全市已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把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四大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打造,把新能源、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三大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先导产业来培育。
六、加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推进机制。一要明确责任和落实任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按《市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工作职责,抓好责任分解和任务落实,加快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要建立产业推进实施机制。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各县市区、各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基地)及科研机构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三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机制。要定期召开新兴产业项目调度推进会,推动规划的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基地和57个重大建设项目尽早开工,形成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
(二)发挥区域优势,谋求后发赶超。一要谋求新兴产业区域领先。发挥全市矿产资源优势、高铁融城优势、林邑山水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注重与衡阳、永州、赣州、韶关等周边地市新兴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区域共赢;二要谋划新兴产业后发赶超。密切关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产业布局、产品市场、资金供给和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宽阔的眼界和前瞻的思维,高起点构建具有长远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要培育核心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市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已形成规模,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集聚集群之态势。要对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围绕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平台”建设。一要鼓励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要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发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攻关主体作用,实施一批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形成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要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三要完善“平台”开放共享机制。要同步研究制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条例或办法,明确服务职责、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强化引导和约束的政策措施,促使各部门建立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要技术研发平台,面向全市特别是企业开放。
(四)抓好市场培育,拓展发展空间。一要积极抓好市场培育。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政策,协调建立新兴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认定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建设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的基础设施,培育新的市场需求;二要积极拓展国际化市场。积极引进技术和管理,加速国际市场的开拓,建立国际营销网络。鼓励新产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积极组织国际技术交流,引导企业到境外参加国际博览会或国际巡展,研究境外市场准入条件,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我市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加快培育世界级知名企业和品牌;三要努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尊重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市场。
(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尽快设立全市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市场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二要创新金融产品。全市银行机构要细分新兴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层次,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三要改善服务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抓紧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和流转的体制机制,培育无形资产流转市场,改善银行机构探索和完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基础条件。
(六)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智力支持。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要加强郴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大力实施引才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来郴创新创业,或直接参与市内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二是着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改革完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加快培养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要鼓励和引导全市各类高等院校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计划和培养内容,针对郴州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和缺失情况,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人才、行业紧缺专门人才。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罗玉辉 徐建萍 宋园斌 向荣]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