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则百业兴。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并从2004年起连续9年出台关于促进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在这一大背景环境下,郴州农业逐步由弱变强,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重大突破,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其他各行业发展表现出了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开始滑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束缚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当前郴州市农业发展速度偏慢、后劲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农业发展瓶颈、探寻新的农业增长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郴州现阶段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对当前郴州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郴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农业对GDP贡献率降低。一直以来,郴州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放在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确保了全市农业的稳步增长。2000-2011年,农业总产值从94.4 亿元增加到248.1亿元,增加1.6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4 %。在这期间,粮食和烤烟产量稳定在190万吨和6.5万吨左右;油料、茶叶、水果产量分别由40346、1374、8560吨增加到99631、3453、380614吨,分别增长1.47倍、1.52倍、43.5倍;生猪出栏由467.7万头增加到531.5万头,增长13.64%;家禽出笼由2251万羽增加到3102万羽,增长37.8%;水产品产量由60570吨增加到91861吨,增长51.66%。
农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但是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发展偏慢。2000-2011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比GDP年均增速低7.5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二、三产业低11.1、7.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6.2%,下降到2011年的1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12.1%,下降到2011年的10.1%。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近些年,郴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8.12万千瓦时,比2000年增加206.56万千瓦时。二是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水稻播种378.42万亩,实现产量150.39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281.4万亩,优质稻产量113.4万吨,分别占74.4%和75.4%;玉米播种面积63.57万亩,产量达到17.86万吨,其中杂交玉米播种面积51.35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 ,分别占全部的80.78 %和83.99 %;生猪出栏531.46万头,优质杂交猪占75%。到2011年,全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60万亩,取得“三品”(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200项以上。三是特色品牌农业基地逐渐形成。我市油菜、烤烟、楠竹、水果、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成安仁20万亩油菜、桂阳30万亩烤烟、资兴40万亩楠竹、永兴50万亩油茶及10万亩冰糖橙、宜章20万亩脐橙、临武4万亩香芋基地。开发裕湘面、临武鸭、东江鱼、狗脑贡和玲珑茶等一批品(名)牌农产品。四是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全市共实施农业科技项目423个,其中建立产学研结合项目112个,培育特色科技产业基地145个,取得农业科技成果90项。
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业生产效率低、增长方式粗放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机械化主要是农民耕种过程中部分使用农用器具,仍然以手工为主,与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本质的区别。2011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109.12万人,创造农业产值248.1亿元,人均年产值为22736元,远远低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04894元的人均年产值。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28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收入只有2122元,仅占34.1%,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回报较低。农民一年农业生产所得,仅相当于一个月的打工收入。农业比较效益低是造成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
(三)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但制约因素较多。规模提质量,规模出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提高经济效应、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迅速发展,规模经营户不断增多。2011年,全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标准化养猪场192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9.2%,同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种植水稻3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3306 家;建设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6个,面积达到1.45万亩。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分田到户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种植业的规模化经营。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分田到户的土地是我国给予农民最大的福利,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这一土地政策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加快土地流转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这几年全市在土地流转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全市流转土地达438万亩。但是当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双方协商,还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三是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资金和科学技术水平。这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事。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显成效,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不足。2011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60家,比“十一五”初期的36家增加124家。其中有3家国家级和2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1亿元,同比增长29%,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1%。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11年,全市已登记注册8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比增长68.7%,有70万户左右的农户与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紧密程度的联结关系。
目前,全市农产品农加工业仅局限在少数产品和少数地区,绝大部分农产品处于卖原料阶段,大米、油料等少数农产品虽进行了加工,但大多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87.15亿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9%。
二、郴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郴州农业发展潜力,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关键是要解决好怎样组织农业生产、怎样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怎样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等突出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建立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增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种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小规模经营模式使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处于一种封闭的、分散的生产状态,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仅满足于自给自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阻碍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使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土地的价值处于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而无法转化交易,用来从事农业扩大再生产并从中获取更多利润。因此,必须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
那么如何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为了不动摇和改变现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基础,剥夺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益,通过建立一种类似企业法人形式的农业合作体系是最好的选择。农民以自己的土地、资金、劳动力资本等作为股份,组成统一农业股份合作体系,农民成为法人企业的股东、管理者或是员工,企业法人统一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二)建立就业充分、分配公平的农村劳动力分工模式。建立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随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就业充分、分配公平的农村劳动力分工模式。在企业法人式的农业合作体系中,出资多、提供土地多的农民,可以成为农业企业的股东,获得股份分红;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农业工作经验的农民可以吸纳为法人企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低,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则可通过上岗培训作为法人企业的农业生产工人。要在生产资料采购和使用、产品销售、对外贸易洽谈、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积极培养年轻的农民成为专业性人才。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引导其他农民向其它行业或城镇转移就业。通过建立就业充分、分配公平的农村劳动力分工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共同致富目的。
(三)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流通模式。当前,郴州市农业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农民对各农业行业前景缺乏预见性、对农产品价格缺乏可控性、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缺乏拓展性,从而造成农业生产布局不科学、重复投资情况普遍、农产品有产量无市场、丰产不丰收等不良局面。因此,必须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流通模式。一是要形成专业化的科学生产布局。要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形成规模化的、单一品种的种植(养殖)场所和集散地。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网络信息平台。要积极发布农产品生产形势、价格预测、发展前景评估等方面的信息,有效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三是要构建发达的农产品集散市场。政府应加大农村现代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农产品冷藏仓库的建设和投入,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及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连锁配送为主要形式的流通循环圈。
三、郴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人们观念的重大改变,还需要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保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采取逐步实施的方式向前推进,当前需重点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育新型农民,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队伍。一是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二要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加强农民工城镇就业的指导。按照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制度保障。
(二)健全各种机制,拓展促农有效渠道。一是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准入制度。要动员、鼓励各类法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来。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更多的农民与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各县乡政府要尽快制定适合本地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操作规程,强化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指导和监督,制定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对其中达到一定规模的流转,应在相应的有关机构指导下签署。同时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农村土地托管、土地流转中介等机构。三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生产、销售的企业,要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尽可能实行免税政策。四是完善农村信贷机制。要建立多渠道的筹资体系,疏通信贷供给渠道。扶持村镇银行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项目开发。五是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完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特别是对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要建立最低收购价格的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三)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一是整合资源,加快构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大体系。要把郴州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农民、科研单位、农业部门和高等院校中从事农业研究的技术人才,整合建立郴州市农业科技人才库,并积极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展研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注重农科所、农技站等基层单位发展,构建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林)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二是强化保障,务必确保农业科技创新大投入。要鼓励农业科技的研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成功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要予以重奖。三是产研结合,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大项目。要注重产研联盟建设,加快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合作,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促进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为解决农业科技含量低、栽培技术不规范、科技创新项目少等问题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四)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县乡村公路的投资建设力度,形成强大的交通网络;加大农产品冷藏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农村市场布局时要以小城镇为中心,以集市为基础,构建市场网络主体框架。三是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诗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