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推动全市经济增长

来源: 时间: 2012-09-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郴州市着力加快“两城”建设,投资和出口双双大幅增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来说,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郴州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尤为明显。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要大力促进农民消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作为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本文拟通过分析影响全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探讨如何有效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使其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郴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的总体特征

  农村居民消费根据其包含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分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的农村居民消费注重于狭义消费需求探讨,即居民的生活性消费。当前全市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消费支出增长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水涨船高。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18元,比2005年增加1557元,年均名义增长7.7%。从2005年开始,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加快增长的变化,到2011年,农民人均消费额年均增加259元。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53.33亿元,比2006年增长55.2%,名义年均增长8.8%。

  (二)消费结构逐渐转型。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合理的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的层次和质量的提高,也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消费结构一般所指的就是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支出等八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如下(见表一):

  全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还处在改善性消费阶段,也就是消费支出的增长先用于满足改善生存条件如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等方面。而随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义务教育费用减免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的费用比例将明显下降。

  (三)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近年来,作为衡量居民家庭生活质量和现代化程度重要标志的耐用消费品步入快速普及阶段。十年前,自行车等低档消费品是消费主流,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洗衣机等中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十年后,自行车、彩电、固定电话、洗衣机等普及率大幅上升,已成为农村家庭常见之物。移动电话、电冰箱、微波炉、电脑等消费品不再罕见,汽车等高档产品的拥有量开始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内需政策的影响,农村地区基本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步伐也随之加快。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普及率的变化看,全市农民消费倾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热水器、汽车和电脑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迅速,现代化的日用家电、交通工具逐渐走入农民家庭。

  (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继续改善。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和深井水,越来越多的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居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据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100%的乡镇通了水泥(油)路,9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100%的乡镇、79.9%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大多数县市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村通电话率提高到99.8%。据卫生部门数显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率达到99.5%,中央和地方筹集救助资金使贫困农户享受到大病补偿。据对880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饮用自来水和深井水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达80.3%,住宅周围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数达69.1%,炊事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达28.2%,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达23.5%。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尽管这些年农村消费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水平偏低的特征仍然十分突出。从总趋势上看,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如果放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农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一是消费率低。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郴州市2005年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从2005年的52.5%下降到2011年的41.6%,而同期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则从25.7%降至11.1%。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并呈下降趋势。二是对GDP贡献小。2005-2010年全市在地区生产总值的使用额当中,居民消费从206亿元增加到460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4.3%,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83亿元增加到149亿元,年均实际仅递增10.2%;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23亿元增加到311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6.7%;农村比城镇低6.5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六年间,城镇居民的最终消费扩大了2.5倍,而农村居民仅扩大0.8倍。农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7.7%上升到2011年的11.1%。由此可见,在全市经济蓬勃发展的几年中,来自农民消费需求的贡献非常弱小。三是与周边市州比人均消费低。2011年郴州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4138元,增长30%,与长沙、衡阳和永州比,虽然增速分别快16.1、15和10个百分点,但人均消费绝对额分别比长沙、衡阳和永州少4437、1433和555元,人均消费水平低的特征十分明显。

  二、制约郴州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城乡差距较大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一是家庭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06元,同比增长14.1%,而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6229元,同比增长19.6%,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但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强。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购买力之间的差距,也制约着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二是消费支出存在差距。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318元,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7527元。三是消费档次存在差距。由于城市居民消费能力较强,生活质量相对较高,消费的档次也相应较高,各种名牌产品、高档消费品已经大量进入城市居民的消费视野。而农村由于受消费环境、购买能力、市场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改善型消费行为支配,生活质量相对较低,消费的档次也较低,尤其是边远山区,一些廉价物、次代品冲挤消费市场。

  (二)消费观念陈旧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农村地区传统的消费观念仍然占居主导地位,先赚钱后消费依然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主流,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超前消费意识不强。虽然信贷消费、超前消费已逐步被农村地区年轻一代慢慢接受,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11年全市个人消费贷款52亿元,其中城镇消费贷款50.5亿元,占97.2%;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为1.5亿元,仅占2.8%。传统的消费观念中还存在一些畸形消费,许多地方的农村消费观念存在自给性、封闭性和非理性。比如,在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时过度消费,甚至讲排场、摆阔气,部分家庭困难者,为了撑门面也不惜举债大操大办,产生严重的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现象。

  (三)消费环境欠佳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观,但与现实消费需求仍然不很匹配,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 影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二是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相对不健全。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庞大而分散,而与之相配套的流通体系相对还不健全。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商品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存在隐患严重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也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农村消费市场基本上以私营个体小店为主,规模小且分散,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全,售后服务无法保证。

  (四)社会保障滞后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由于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尤其是向农村的延伸更晚,因此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目前,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等已全面覆盖农村,但高额的高等教育费用,超高的医疗费,日益攀比的婚丧人情费,仍然使得部分农民面临上学难、就医难、婚丧难的压力。农村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幅度还不够,难以破解农民教育、医疗费用等负担依然沉重的社会问题。2011年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2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100元,城镇是农村的2.6倍。同时储蓄防病、防老等沉重生活压力挤压了农民的消费空间,抑制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

  三、加速郴州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迫在眉睫

  (一)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扩内需的需要。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2011年郴州市共有乡村人口415.9万人,如每人每天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那么全市全年内需将扩大30.4亿元。由此可见,扩大农村消费,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全市落实国家扩内需政策十分重要。

  (二)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稳增长的需要。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2011年全市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4.7%,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这说明扩大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加速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切实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劳动产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提升,这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调结构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完全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来进行,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更好地占领消费市场,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郴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一半以上,有着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是企业产品销售的重要领域。因此,加速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孵化全市新产业,使企业朝着更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四)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惠民生的需要。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民生的方针政策。惠民生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切实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维护好人民的各项权益。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是改善农民生产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和加速农村消费发展也是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加速农村消费市场是建“两城”的需要。2008年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郴州建设成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湖南最开放城市的宏伟目标。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最开放的城市都必须是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而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活跃程度,消费市场的繁荣程度是最重要的方面。要建设“两城”必须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只有实现了城市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农村消费市场欣欣向荣,我市才能成为周边城市的集聚点,“两城”建设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从而带动全市经济起飞,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进一步扩大我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升农村购买能力。农民收入偏低,增长过慢,一直以来是制约农村购买力的瓶颈,而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大量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同时,平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尽量缩减工农产品之间存在的价格“剪刀差”。二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目前农民收入的增收点看,传统种植业能做出的贡献余地已很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靠发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科学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鼓励企业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合作,创新集约性生产模式,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开拓和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搞好劳务输出和转移,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培育城镇产业集群。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当前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行改电、改水、改厕、改网工程,改善交通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覆盖面,发展农村电话网,加强售后服务,努力创造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环境条件。同时,积极培植小城镇产业集群,立足地方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和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经济功能和消费节点功能。

  (三)完善保障体系,着力转变消费观念。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社会保障资源一直以城市作为投入的重点。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的长期缺失严重,不仅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而且阻碍了农村消费观念的改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刺激消费潜力巨大。一是要扩大农村养老、医保、低保、教育的覆盖广度及保障力度。务必确保农民生活有保证、医疗有保险、就学有补助、养老有保障,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二是要引导农民转变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改变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引导农民建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用,改变传统积累型支付方式,重点扩大住房、农用车、大型家电、农机产品等市场的信贷消费,实现由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四)净化消费环境,全力健全农村市场。一是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要重点维护好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击制假、贩假、垄断、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严防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市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二是要培育好农村消费市场网络。随着农村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正日益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要把农村商业服务网络的建设纳入商业网络建设规划,鼓励市内知名贸易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为农民消费提供一个较好的消费场所,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要大力提高农村市场服务人员的素质。按照开拓农村市场的新要求对营销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保证产品售前、售中、售后三大环节的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在商品使用中的各种问题,以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四是要加快农村物流业发展。开拓农村流通渠道,增加农村流通方式,鼓励现代物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加快消费品的运输、流通,确保农村消费品货源充足。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江英 成晶晶 夏咏兰]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