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必然过程。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07年,郴州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5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困难和不足。
一、承接转移效果好
5年来,郴州市以“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为主阵地,凝聚各方力量,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进了改革开放。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措施》(简称34条优惠政策),2011年10月,郴州市和衡阳、永州三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及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及各厅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郴州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机遇。围绕用好承接产业转移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以建立开放、高效、廉洁的政府为目标,紧锣密鼓地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力度、密度、配套强度前所未有。随着全市近几年来所开展的城市大提质、作风大整顿、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三城创建”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支持与好评,全市各级政府在上级及外商心目中“廉洁高效、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推动了投资增长。据市商务局统计,围绕标准厂房建设,2007~2011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约33亿元,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约20亿元,建设标准厂房及各种配套设施600万㎡。为承接产业转移,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金融机构、各类企业共同投入的强大合力。5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7.9%,与承接产业转移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0%,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6个百分点。
(三)增强了发展后劲。2011年全市已投产的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现价,下同)约40亿元,占当年新增工业增加值的24.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GDP增长2.1个百分点;现已转入企业全部达到计划产能后,新增工业增加值约100亿元。
(四)带动了劳动就业。400家产业转移企业,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达2.2万人,现已转入企业全部达产后,新增就业岗位将达到4.5万个。
(五)提升了经济开放度。据商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全市共承接各类生产制造型转移企业400家,其中加工贸易备案企业36家,累计利用外资22.3亿美元,内联引资823.6亿元。2011年,全市外资进出口总额为15.4亿美元,其中承接转移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为4.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9.9%,直接为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贡献17.2个百分点。
(六)改善了工业经济结构。随着台达电子、钜神电子等一批电子企业转移入郴,带动了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工业比重的较快提升。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郴州工业“黑大粗”的历史形象有了巨大的改观。与此同时,随着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转入,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全市的经济结构。
二、面临困难不少
经过5年的持续努力,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外需低迷,区位优势难凸显。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市场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使沿海地区大批以加工贸易为主营业务的小型企业破产倒闭,同时大量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实行战略转型,走上以内需市场为主营业务的发展道路。这一巨大的转型,靠近粤港澳以低运输成本吸引加工贸易企业的巨大优势失去支点,而要吸引已转型或即将转型以内需为主的企业落户,远离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中心消费市场,同时又远离轻工业的原材料出产地,其运输成本高的劣势凸现。因此,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我市转移的比较经济优势较之韶关、赣州等地存在较大差距。
(二)配套不够,优惠政策难对接。由于省委、省政府34条优惠政策的主要受惠对象集中于开发园区,导致全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优惠政策在操作层面难于落实。如据市环保局反映,环保审批方面的优惠政策,很难与省环保厅实现相关的配套对接。又如金融优惠政策,由于没有相关的产业优惠支持政策与鼓励消费政策等相配套,尽管近两年入驻郴州的金融机构大量增加,但银行贷款的增加量及对郴州发展的推动力不够明显。
(三)财力薄弱,补贴效能难发力。对于承接产业转移标准厂房建设,市财政按10元/㎡进行补贴,而据衡阳市政府文件显示,该市对新建标准厂房的补贴标准为:新建1~2层为50元/㎡,新建第3层以上为80元/㎡。相对而言,郴州的补贴标准较低。特别是对于已转入企业自建标准厂房的补贴以及已转入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补贴措施不够明细到位,导致已转入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挖掘潜力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已转入企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能难以全面释放。
(四)对接不够,带动潜能难集聚。从已转入企业的类型看,属于延伸型、扩张型的产业转移企业较少,特别是针对全市现有的主导产业(如金银冶炼业)而转移过来的具有高度加工水平和产业链延伸能力的企业则更少,对全市现有支柱产业的集群化水平、技术创新升级和品牌建设的带动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同时转入企业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总体布局,县市区之间在吸引转入企业时存在过度竞争,在产业布局上存在高度同构等影响科学发展的现象,既不利于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又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五)服务不优,转移格局升级。与转入企业所在的各开发园区大批员工入驻相比较,教育、卫生、娱乐等配套设施普遍规划不足。如汝城县三星开发区某纺织厂反映,由于当地员工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导致企业转入该县后其生产效率长时间达不到转入前的平均水平;宜章县开发园区某转入企业的经理反映,由于小孩就近入学等存在一定困难,该企业的骨干员工不愿从总部来到我市工作;转入企业普遍感到我市贷款相对困难,相关的信用论证难以与该企业所在的总部实行对接;同时全市现有的商品销售、原材料供给体系等难以与转入企业的需求对接。桂阳县某电子厂反映,该厂生产用的常用工具——电子钳,在东莞时只需50元/把,其质量有保障,而在我市为60元/把,且质量难于保障。为此企业只能从东莞购买后快递到郴州市。特别是全市专业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少,导致转入企业少量货物也实行专车专运,无形中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赢利能力。由于配套服务不够优化,导致全市对大型企业、高端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强大,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总体上仍停留在“散、小、低”的格局。
三、对策与建议
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招商引资主体,推动全市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建设转型升级,是全市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建议:
(一)以长远规划为龙头,带动转入企业的集聚和城市的提质升级。在转入企业的空间布局上,必须做到郴资桂一体化区域一盘棋,电子信息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有色金属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行业企业要实现同行业企业高度集中,凸现行业特色;并配备相应的服务功能区,做到一县一特色、一园一特色,坚决避免园区产业的同质同构,由此带动园区发展与城市化发展同步,园区提质升级与郴资桂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提质升级同步。
(二)以行业嫁接为纽带,推动全市主导产业的提质升级。要放眼港澳台和长三角,引进一批扩张性转移企业和配套型转移企业。要与全市现有最具特色的白银冶炼和加工行业嫁接,促进全市“中国银都”这一最具品牌价值和最具竞争力的行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小规模、低水平的生产方式,走上高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集群化的发展之路;要与铸造业的嫁接,要面向新技术市场、面向重化工业高度发达的东北,引进一批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重点做好嘉禾铸造业的嫁接,促进该县铸造业的升级;要与全市目前最具劳动就业潜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嫁接,提升临武舜华鸭业、安仁平生米业、裕湘食品、桂阳县宏润油业、东江蜜桔等企业的品牌价值、科技含量和对全市劳动就业的带动作用。
(三)以创新创特为主体,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类服务措施。要加强园区教育、娱乐、医疗等生活服务和社会功能的建设,达到园区发展到哪里,城市的功能就完善到哪里;要加强金融服务,抓紧搭建平台,在郴州有色金属价格指数上网的基础上,推进郴州白银及白银制品价格指数的上网,加快搭建有色金属期货交割仓库,促进郴州知名度、美誉度的大幅提升;要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和加工贸易转移企业商务服务体系的建设,降低加工贸易转移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以加大投入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为即将转入企业储备充足的土地。动员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多种融资措施,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建设用地的“三通一平”、标准厂房建设上来,为扩大吸纳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增强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日光 莫湘山]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