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休闲农业贯穿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形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放大“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品牌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我们深入到有关部门和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郴州市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一)发展迅速,品味档次提升。随着郴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近年来,郴州市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是单位个数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户(包括农家乐)达10071家。其中休闲农庄1978家,比2009年增加785家,增长65.8%。二是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户实现营业收入20.23亿元,比2009年的9.15亿元增加11.08亿元,增长121%。三是资产总额成倍增长。2011年全市休闲经营户资产总额达24.74亿元,比2009年的9.1亿元增加15.64亿元,增长1.7倍。四是品味档次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37家休闲农庄被评为省级以上星级农庄,其中省级三星级18家、四星级8家、五星级9家,创建国家四星级1家,全国示范点1家。
(二)种类繁多,经营形态多样。郴州是山城,地貌多姿、溪流纵横、气候宜人、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2.5%,适应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多样化。有以北湖区飞云山庄为代表的休闲垂钓;以阳山古村、板梁古村为代表的湘南民俗民居特色和以梦里故乡、黄草农家乐为代表的湘南乡村民俗风情;以莽山、南国洞庭湖-东江湖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以宜章华山红林尚书坊为代表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以北湖区小埠古村为代表集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生态种养于一体的综合休闲生态园;以瑶族的敬鸟节、侗族的花灯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景点等。目前,郴州市休闲农业现已形成休闲垂钓、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农事参与体验、农耕文化等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休闲旅游观光需要。
(三)产业互动,成效日趋凸现。休闲农业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脐带,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46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23亿元。二是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许多休闲农庄(农业企业)倚特色果园内或附近而建,直接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1年,全市农庄(农业企业)经营农副产品生产面积超过25万亩,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2.21亿元,利润2.63亿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民就近就业。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数为1.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2万,占74.7%。据休闲农业研究专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5个就业机会。据此推算,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带动7.5万人就业。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城市资本、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农业资源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调整和新农村建设。
(四)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广阔。郴州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郴州集奇、险、秀、美于一体,汇山、水、洞、热于一身,形成了疗养、休闲、狩猎、漂流为特色的旅游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区位优势明显。郴州地处湖南最南端,东界江西赣州,南临广东韶关,西接永州,北连衡阳、株洲。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和即将通车的京珠高速复线纵贯南北,郴州大道以及在建的厦蓉高速横穿东西,北上长沙、武汉,南下广州、香港(澳门),交通里程都在2个小时左右。三是消费能力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后劲保障。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9 %、19.61%。由此,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健康、娱乐方面的消费,休闲农庄成为他们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好去处。
二、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郴州休闲农业虽然发展来势较好,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休闲农业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然结果。它的成长、壮大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目前,郴州对休闲农业的宣传报道不够,群众的知晓度不高;旅行社对休闲农业旅游关注程度不高,休闲农业精品旅游路线缺乏;休闲农业企业宣传手段落后,民众参与率不高。全市休闲农业尚未形成浓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二)布局不科学。目前,郴州市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雷同性。有的休闲农业定位不明晰,产业项目建设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和客源市场,没有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没有长远规划,简单低效,粗放经营;有的休闲农业项目跟风严重,看到别家休闲农业经营得风风火火,便依样画葫芦,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内涵不丰实。全市休闲农业大多停留在“采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的层次上,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观赏性、趣味性。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下功夫,而在挖掘特色、服务质量、宣传发动等方面投入不足,在适应或满足游客们的心理需求等方面功夫做得不够。休闲农业与郴州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缺乏品位档次高、功能设施全、文化品牌响的休闲农业企业。
(四)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休闲专业管理经验。服务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服务意识缺乏。因此,管理和服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休闲高档次的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农业深层次的心理渴求。
三、加快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要消除认识误区,站在优化一二三产业角度理解休闲农业含义、认识休闲农业作用,放大休闲农业功能;要站在郴州市“一化二城三创四大”战略高度,摸清全市休闲农业现状,作出科学合理规划。要在立足郴州市“十二五”规划对休闲农业部署上对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2011-2020)》,高起点设计、高质量编制《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纲领性的基础。
(二)提升品味、创建品牌、做好服务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经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初期阶段之后,寻求休闲农业与郴州文化内涵契合点,挖掘郴州市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集娱乐、休闲、观赏、度假、教育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点,增强休闲农业观赏性、趣味性、教育性、科学性等工作至关重要。注重品牌培育和创建,进一步发挥冰糖橙、脐橙、油茶、淡水鱼、临武鸭、竹木、狗脑贡茶、果蔬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优势,加快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和创建步伐,力争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有郴州休闲农业品牌项目。政府和休闲农业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等方式,对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进行旅游管理知识、旅游接待技术以及生态农业知识等专题培训,使其掌握相关基本技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展示良好的休闲农业市场形象;要引领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及服务水平人员进点(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入庄(休闲农庄),以点带面,直接提升全市休闲农业整体服务管理水平。
(三)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大力扶持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休闲农业企业成长壮大。降低休闲农庄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与适当倾斜和优惠。加强部门合作,乡企局、旅游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相关部门及县市区要加强协同合作,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发展合力,共同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环境。要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农民加大对休闲农业投入,打破以工商资本为主的投资格局,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资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同时,要做好与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的整合,抓好休闲农业用地的流转等工作,为全市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注重宣传、拓宽渠道、扩大影响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手段。以举办各级各类旅游节暨休闲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休闲农业推介宣传力度。继续办好汤市茶祖文化节、汝城耒山神农殿、安仁春分药王节和赶分社、郴宜骡马古道、永兴冰糖橙节等节会,在全市营造浓厚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创建郴州市休闲农业网站,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让休闲农业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继续做好休闲观光点(园)评级考核工作,以评星定级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上档次、上水平。以郴州市休闲农业协会为平台,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宣传推介渠道,组织相关人员到休闲农业发展快有特色地方参观学习。同时,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为郴州休闲农业把脉,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诗军 邓伶山]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