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2012年“一号文件”则聚焦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全市农业科技发展状况,我们到相关单位、部分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供参考。
一、郴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体现的特点
近年来,郴州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确立支柱、突出特色”的思路,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科研创新,狠抓成果推广,科技兴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科技环境得到优化。一是出台政策。近几年郴州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郴州市“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加快郴州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开展活动。近几年,郴州市先后开展了农村科技建设年、“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充分发挥市科技局、市科协和市老科协“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工作机制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三是完善平台。郴州市注重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实施。通过开通“12396、110”惠农科普电话热线,在《郴州科技网》开设“三农”实用技术、科技疑难解答、成果推介、专家服务等栏目,组建科技专家服务队,建设郴州科技之窗等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市科技服务体系。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狠抓合作。郴州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支持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全市逐步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技创新推广体系。2010年,郴州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舜华鸭业与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裕湘面业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邦尔泰与中南林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市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促进了郴州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增强。2011年全市建立产学研结合项目112个,共取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90项。二是狠抓培育。郴州市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1年,郴州市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达139家,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425.7亿元,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387人。其中,涉农企业23家,科技活动人员495人,产值35.4亿元。与2009年比,涉农企业总产值增加15.6亿元,增长78.8%。
(三)成果推广取得实效。郴州市狠抓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近几年,郴州组织实施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脐橙优势产业带建设、万亩有机茶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2011年全市共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23个,培育特色科技产业基地145个,已初步形成以粮、果、茶、菜、烟、药为主的种植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和猪、鸡、鸭、渔为主的养殖产业化格局。建成了410万亩优质稻、70万亩鱼、150万亩楠竹、165万亩蔬菜、100万亩水果、50万亩烤烟、10万亩药材、20万亩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通过实施科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市已建立9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8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208个示范村、102个示范企业,培育了2782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和4000多名各类科技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和创新创业人才。
(四)科技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发挥农业科技作用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助推了现代农业进程。按照“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物流”的总体思路,围绕打造粤港澳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生态农业休闲基地,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据有关数据初步测算,当前农业科技对郴州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5%。二是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2011年优质稻面积281.4万亩,优质稻产量113.4万吨,分别占全市稻谷播种面积与产量的74.4%和75.4%;玉米播种面积63.57万亩,产量达到17.86万吨,其中杂交玉米播种面积51.35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分别占全部的80.78%和83.99 %;生猪出栏531.46万头,优质杂交猪占75%。三是增加了投入产出效益。全市积极开展高产水稻示范区建设,桂阳、宜章、永兴、安仁等县示范区,通过推广测土配方、叶片诊断等先进施肥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单位面积施肥量节约20%以上,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增产12%以上。四是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全市通过着力改进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23%,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46.64万台,总动力368.12万千瓦,比2008年分别增长26%、23%。五是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目前,郴州的玲珑茶、狗脑贡茶、临武鸭、东江鱼、裕湘面、苏仙猪等农产品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深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2011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60家,其中有3家国家级和2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拥有省著名商标8件、省名牌产品6项、中国名牌产品1项、中国驰名商标2件。舜华公司的“舜华”商标、裕湘公司的“裕湘”商标分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临武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裕湘”牌挂面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也是我市第一个荣获“中国名牌”的产品。
二、郴州市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郴州市农业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郴州市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目前郴州市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不到6人,低于全国8人的水平,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超过50人。农业科技人员人力资本含量低,复合型的高新技术人才相当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落后、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二)科技投入不足。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主体为财政,有限的财政科研经费每年也只有30%用于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科研。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推广部门经费紧张,步履艰难,极大地影响了全市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能力不强。目前,郴州农业科技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水平与省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足,品种的高产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农作物品质创新研究不够,农产品提质慢。农业生产领域更多注重成本降低增加产值,忽视了科技创新效应。农产品多用途开发以及储存、保鲜、加工、增值方面的科技创新不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
(四)成果推广不快。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85%,其他如英国、法国、德国等也在50%-60%,但郴州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低于全省40%的水平。这意味着全市近70%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制出来或引进后被束之高阁,未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因无形和有形损耗而丧失其价值,这种农业科学研究的无效输出,造成全市本来就很紧缺的农业科技资源极大浪费。
三、加快郴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宣传,着力营造浓厚发展氛围。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提高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深刻领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握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性,加快农业科技改革步伐,贯彻落实好各项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措施。要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有等方面宣传,进一步重视对农业科技先进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的典型推介,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农业科技发展氛围,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抓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一要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优秀人才。围绕我市传统农业优势,以产学研对接为平台,加强与国家、省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合作,尽快建立郴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进农业科技优秀人才搭建平台。二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以全市实施“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在种业创新、农艺技术融合等方面培育造就郴州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评价、选拔与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并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三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实用人才水平。继续开展系列农业科技活动,切实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开展乡镇(街道)联姻和人才、科技共建活动,为基层培养大批实用性的“专家”和“秀才”。
(三)抓投入,抓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二要拓宽社会筹资渠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投资农业科技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让社会筹资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有效补充,实现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三要探索市场运行模式。农业科研单位要改变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拿钱搞科研的做法,充分利用政府对科技成果、新产品和农业技术服务等政策,根据技术市场的需求确定科研课题,寻求投资主体。要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合攻关,放大科学技术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来源,使科研单位的科技投入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促进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四)抓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要整合资源。依托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整合种业公司资源,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加强部门合作,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市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二要培育主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出台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三要加快结合。继续推进市政府与国省有关部委(厅局)合作机制,加快与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程,鼓励农业企业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事宜。
(五)抓改革,切实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按照多途径、多条腿走路的思路,建立适应我市农业生产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一要完善推广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二要加快基层改革步伐。要进一步明确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责,落实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改革步伐;要拓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与,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加强农技推广宣传。要积极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平台,通过电视、网络、宣传单等手段强化农业科技实施效果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中来,切实激发社会各界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动力,全面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雷银菊 李诗军 邓伶山]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