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稳增长、促和谐”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研判,积极应对,郴州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1-9月,郴州市GDP完成1040.9亿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3.9亿元、547.5亿元和35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4.2%和11.9%。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一是农业形势较好。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和农业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1-9月,郴州市农业投资77.5亿元,同比增长41.6%;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3.8亿元,同比增长20.7%。粮食播种面积370.9千公顷,同比增长4.9%,早稻产量59.4万吨,同比增长6.8%,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出栏生猪457.4万头,水产品产量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4%和9.5%。二是工业平稳运行。1-9月,郴州市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稳增长”的主力军作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工业企稳态势明显。全市1082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3.6亿元,同比增长15.8%,与1-8月持平。规模工业企业开工面89.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37个大类行业有31个实现增长;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456.4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2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26.2%。三是服务业持续发展。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286.4亿元和5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7%;累计新增贷款90.6亿元,同比增长34.0%。1-9月,郴州市货运量1.3亿吨、客运量5667.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1.8%和6.3%。邮电业务总量21.4亿元,增长12.6%。旅游人数185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9.5%。
(二)需求支撑协调有力。一是投资持续增长。1-9月,各级各部门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密集调研重大项目并现场办公,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7.4亿元,同比增长36.1%,增幅比1-8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7.5亿元、374.9亿元和335亿元,分别增长41.6%、35.6%和35.4%。其中工业投资340.9亿元,增长36.2%。亿元以上项目262个,增长40.1%,完成投资240.4亿元,增长63.8%。二是消费市场平稳。今年以来,首届青岛啤酒节、第二届中国郴州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商务部门“六大行业”促销以及商品房促销等多项重大节会活动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增长。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1.1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358.2亿元,增长15.3%;926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个体)完成零售额188.4亿元,增长20.2%。三是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其中外贸出口总额6.8亿美元,增长35.8%;加工贸易出口额4.0亿美元,增长188.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是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全市粮食生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累计达47个;桂东、资兴名优茶园种植面积5.8千公顷,已占郴州市的70%;1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联结99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基地56.4千公顷,带动农户25.9万户;城区新增“菜篮子”工程专业蔬菜基地800公顷。二是战略性工业加快发展。1-9月,全市战略性产业中,高技术工业、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2%和37.0%;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6.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9.7%,提高4.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比为87.2%,提高2.1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1.6%,降低0.6个百分点。三是重点行业(项目)投资比重提升。1-9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民生投资、生态环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24.2%、5.9%、4.5%、4.1%,同比分别提高3个、0.9个、1.4个和2.3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比达30.5%,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
(四)产业转移取得成效。一是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加大。1-9月,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82个、建设标准厂房285.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率为85%以上。二是招商引资来势较好。1-9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52个,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4%;签约内资项目658个,实际到位内资206.3亿元,同比增长16.3%。三是外经合作成效明显。1-9月,全市完成外派劳务人数2349人,同比增长41.7%;新签合同额3229万美元,同比增长228.4%;营业额3001万美元,同比增长25%;新批境外投资企业(非金融类)3家,境外机构2家,中方合同投资额94.5万美元。
(五)经济效益总体较好。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1-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9.8亿元,同比增长17.0%,比1-8月回落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0.0亿元,增长29.4%,比1-8月回落11.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利润保持增长。1-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2.6亿元,同比增长4.9%,比1-7月增速下降2.7个百分点。在规模工业35个大类行业中,34个大类行业实现盈利。其中22个大类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三是民生投入持续增加。1-9月,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达46.4亿元,同比增长60.2%。郴州市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96.6亿元,同比增长26.2%。“民生100工程”有51项已提前完成。新开工建设廉租房9394套、公租房12002套,开工改造城市棚户区360户、农村危房12628户。四是城乡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1-9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8978位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5元,同比增长15.4%,比上半年回升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686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五是物价保持小幅上涨。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4%,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
二、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一)内外市场仍然低迷。受美、欧、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仍然缓慢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的负面影响在郴州市已初步显现。一是企业生产不稳。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9月郴州市规模工业停产企业111家,分别比3月、6月多49家和30家。如嘉禾县已有50%的铸锻造企业、80%的冶炼企业停产;桂阳煤炭和石墨企业的生产设备利用率不到50%;永兴县128家冶炼企业有60%的企业没有正常生产;永兴47家煤炭企业没有开足马力生产;安仁县9家规模冶炼企业只有2家企业生产基本正常;苏仙区26家矿山企业只有8家生产较为正常。二是产品价格下跌。据市人民银行9月发布的有色金属指数分析报告,郴州市钨精矿(65%)、铋、钼精矿(45%)、精锑、黄金、白银同比分别下跌30.7%、21.8%、29.1%、10.8%、5.3%和6.7%。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反映当前工业生产仍然面临需求低迷的现实难题。因产品价格下跌,1-9月,资兴市钢材、焦炭、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52.4%、14.7%和28.4%。三是产品库存增加。1-8月,郴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金额达127.6亿元,同比增长24.8%,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8.6个百分点,且年内呈逐月走高态势。这反映出当前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如受海湾煤和蒙古煤的低价竞争和部分发电企业的限产等因素影响,郴州市煤炭大量积压。据调查,目前嘉禾县煤炭积压达10万吨以上,宜章瑶岗仙镇全年计划煤炭销售14万吨,到9月底仅销售4万吨,煤炭积压达5万吨左右。四是企业效益下滑。1-8月,规模工业实现利润增幅同比回落42.5个百分点,其中有色冶炼行业实现利润11.2亿元,同比下降9.1%。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6.9%,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16.2%)高0.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应付工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幅分别为24.0%、16.4%和12.3%。
(二)企业竞争能力不强。一是产品竞争能力不强。成本优势不明显。全市的物流、人工等成本,相对周边地区而言,无明显优势。如郴州市的煤炭开采成本每吨达到500元以上,而内蒙古的煤炭运到郴州市也只有500元/吨,造成郴州市煤炭大量积压或者煤矿限产。技术优势不明显。全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少之又少,一旦遇到市场需求疲软,很难占有市场份额。1-9月郴州市规模工业中,煤炭、有色、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7大行业增加值占比高达75.1%,其他30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只占郴州市的24.9%,其中战略性产业所占比重约为15.8%,比全省低9.1个百分点。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1-9月,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5亿元,占GDP比重为8.1%,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20%以上的水平;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6.3亿元,增长19.5%,增幅比1-8月回落2.9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三是企业适应和拓展市场的能力不强。1-9月,中石油郴州分公司零售额完成22.6亿元,同比仅增长2.8%,增幅同比回落53.5个百分点,与全省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9%形成较大反差;1-8月,郴州卷烟厂卷烟产量同比下降28.8%,与同期全省卷烟产量增长3.1%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导致增加值同比下降31.4%,影响郴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2.1个百分点。
(三)项目建设进度较慢。一是重点项目推进不快。1-9月,郴州市重大建设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964个,完成投资426.4亿元,占计划投资额比重60.7%,永兴、嘉禾、汝城、桂东、安仁5个县没有达到郴州市进度且完成进度低于50%。二是房产投资拉动乏力。264个房地产企业中,有70个停止了房屋开发和商品房销售业务。1-9月,郴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68.7亿元,增长6.4%,增幅同比回落55.2个百分点;占郴州市投资的比重8.7%,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郴州市第八届房产节的房屋交易量不到上年同期的一半,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6%,降幅比1-8月扩大8.5个百分点,销售额52.8亿元,同比下降15.5%。三是民间投资活力不足。1-9月,郴州市民间投资增长28.4%,比全市投资增速低7.7个百分点,比国有投资增速低21.3个百分点,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
(四)产业政策方向不明。一是冶炼企业整合方面。根据湘江流域综合整治的要求和部署,以永兴县为主体的废旧物回收冶炼企业必须整合并搬迁。按照省里要求,永兴县目前的128家冶炼企业整合到30家。但目前永兴县冶炼企业入驻产业园的整体产业规划,还没有通过省环保厅的环评,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出台,导致很多冶炼企业主拿不定主意,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有些企业主有把企业搬迁到市外发展的打算,这势必严重影响“中国银都”这一品牌的地位和郴州市税收的增收。二是鞭炮企业整合方面。宜章县的鞭炮企业今年均需换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产业政策要求,将面临升级、整合和淘汰。宜章县有证烟花炮竹企业共有164家,目前已完成机械化上药改造的只有54家,其余的11月底前可完成改造;今年内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的有66家,目前已完成换证的仅有10家,其余的正在改造,年内可完成。据调查,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无换新证意向的有8-10家,其原因,一是资金筹措难。按新证要求完成改造,基础好的企业需100万元左右,基础差的需150-200万元左右;二是营利能力差。烟花炮竹产业因产能过剩,加上安全投入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压缩。行业优胜劣汰迹象明显,管理不规范、营利能力差的企业面临淘汰,少数企业因无利可图将不再投入。据企业主反映,目前市县两级政府均还没有出台指导产业升级方面的文件,导致很多企业不敢进行技术改造投资和扩大产能投资,一旦国省强行整合升级,将势必造成被动局面。三是煤炭企业整合方面。煤炭企业整合是大势所趋,近两年全市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显著成绩。但据企业主反映,由于目前煤炭企业整合采取分期分批实施的情况,对部分煤炭企业的技改投资和扩大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五)配套服务仍然欠优。一是要素供应紧张。电力供应方面,据部分冶炼企业反映,郴电国际的供电不太正常,存在没有下发通知就停电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并增加生产成本。据宜章县怡鑫矿业公司会计人员粗略测算,该公司停电1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今年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停电次数已超过4次。土地供应方面,如湖南海德威、宜章县奔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一些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在用地方面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致使发展快速受到较大影响;市开发区湘粮粮食产业物流中心、市场服务中心、口岸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因土地手续难办,导致进度缓慢;资兴工业园区用地已严重不足。资金供应方面,步步高商业中心城由于资金短缺,已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二是地方措施不活。郴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很多帮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据永兴部分冶炼企业主反映,以电计税的时限太短,与金银等贵金属行业的产品价格波动大的特点不适应,影响企业效益和生产积极性。相关部门对于超过15年以上的二手房不再进行放贷,也对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力释放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公共服务滞后。近几年,郴州市上下全力建设标准厂房,取得很大成效。但据部分企业主反映,目前少数工业园区的“三通一平”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需要入园企业进行前期投入,这势必增加入园企业的前期资金负担,不利于壮大企业规模。
三、切实强化工作措施
总体来看,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稳增长”政策措施预调微调力度,1-9月,全国全省经济运行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态势明显。全市农业、工业、投资、金融、外资外贸、城乡居民收入等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筑底企稳”的良好势头,“稳增长、促和谐”已取得明显成效。尽管GDP、消费、建筑业和财政收入暂时有所回落,但预计全年经济“筑底企稳回升”的可能性明显增强。下阶段,郴州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和市出台各类“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狠抓企业发展、内需增长、出口稳定、民生保障和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郴州市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一)进一步扩大投资。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下阶段,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根据最近国家和省里加大预调微调政策措施的力度与方向,建议发改、国土、环保、银行、财政、税务等相关单位切实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和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在项目、用地、环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国家政策在我市的实施效果。二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切实加大郴州市重点工程调度力度,一方面要加快相关手续办理,确保年初重大项目全部启动;另一方面要确保在建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力争早投产、早见效。三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着力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郴州市传统上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交通、能源、电信、医疗、体育、文化、教育等经营性和垄断性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投资;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对重点优势产业、产业项目、技改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信贷支持。四是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城乡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分类管理,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满足居民首套房等刚性需求,鼓励发展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和精装修商品住宅。
(二)进一步帮扶企业。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稳定实体经济必须稳定企业增长。一是帮扶企业解决当前困难。要鼓励市内单位优先采购本市煤炭、水泥等产品,积极协调组织拓展国内外市场,有效推进企业的“去库存化”;对出现经营困难的重点企业如中石油、金箭焊料等企业实施“一对一”专门帮扶;积极帮扶永兴冶炼企业向上争取《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合理延长以电计税时限,帮扶宜章县鞭炮企业加快换证步伐。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建议加快出台郴州市冶炼、煤炭、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整合升级的指导性规划、方案或文件,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水平。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先导产业,重点支持现有52户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解决在生产要素供应方面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及早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据投入产出调查资料测算,2011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超过20%,而全国全省分别为18.5%和17.8%,国际平均水平只有10%。因此,要落实好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湘南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优势流通企业,有效降低我市流通环节费用。
(三)进一步稳定农业。一是做好大宗产品收购。做好粮食、烤烟、生猪等农产品收购工作,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完成全年烤烟收购任务,确保郴州国家现代烟草示范区金字招牌地位,实现企业、烟农、政府多方增收。二是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搞好农超对接,降低流通费用,切实保障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三是抓好冬建冬种。一方面要引导农户加大秋冬播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力度;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村劳动力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农民培训。加强农民工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推动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促进消费。消费增长是拉动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入分配政策,解决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逐步增加低收入者补贴以及各种保障支出,适当减少或降低个人税金,逐步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中等收入者比重。二是积极促进消费增长。抓好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搞好大宗商品的促销活动,研究实施更为积极的税收、信用消费刺激政策,促进节能产品、房屋销售和汽车家电建材下乡消费,促进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健身、信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需求增长。三是创造良好消费环境。相关部门要严格市场管理,狠抓产品质量,严厉打击投机、哄抬物价等行为,为消费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进一步保障民生。一是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各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力度,加快建设公租房、学校、医院、公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企业招工留人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医疗、养老、失业、基本教育、保障住房等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提高郴州市居民的社保水平。三是加快扶贫开发进度。认真落实国家全面推进罗霄山集中连片区域开发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精细化管理,抓好一批重大扶贫惠民工程项目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六)进一步强化增收。财政充裕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培植财源保增收。各级财政要加大工业园区特别是新整合规划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为财政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升服务保增收。积极开展帮扶服务,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主动为纳税企业提供信息、管理、政策、市场服务,营造优良公平发展环境。三是强化征管保增收。加强对郴州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税收统计分析,强化目标完成情况通报机制,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力度,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四是严控支出保增收。进一步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完善财政投资评审与绩效评价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保障水平。
(七)进一步转型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着力推动优势产业上下游、跨区域的重组整合,鼓励有色、能源、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等优势行业龙头兼并重组落后和困难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抓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有序引导相关企业整合搬迁发展。三是积极承接优势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45条政策措施,抓好首批21个重大示范项目建设,继续强力推进各类承接转移平台和标准厂房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及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承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资源精深加工等行业的技术资金转移,做好重点企业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力促郴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日光 肖玉忠 李建平 曹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