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更加坚实 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来源: 时间: 2012-11-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郴州市强农惠农力度最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十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坚实,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1、农业产值成倍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48.10亿元,比2002年100.21亿元增长1.48倍;农业增加值150.21亿元,比2002年64.30亿元增长1.3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2-2011年,郴州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

  2、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全市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其他农产品则稍有节余。2002-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0-190万吨。2011年,全市稻谷产量150.4万吨、玉米17.9万吨、大豆2.69万吨,与2002年比稻谷、大豆产量略有下降,玉米增长20.78%。经济作物快速增长。2011年,油料产量9.69万吨,比2002年4.54万吨增长113%;茶叶0.35万吨,比2002年0.18万吨增长91%;园林水果产量38.1万吨,比2002年12.47万吨增长206%;蔬菜226.89万吨,比2002年141.18万吨增长60.71%;烤烟产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达6.23万吨。

  3、林业逐渐恢复发展。为消除2008年冰灾对郴州森林毁灭性影响,林业得到空前重视。2009年-2011年全市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超过50亿元,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50万亩,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他所有年份的总和。2011年全市森林面积105.77万公顷,比2002年97.9万公顷增长8.04%;森林面积活林木蓄积量4301.97万立方米,比2002年3134万立方米增长37.27%;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60.5%提高到64.05%,提升3.45个百分点,接近2007年65.28%的水平。

  4、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45.85万吨,比2002年41.58万吨,增长10.26%。其中猪肉产量为38.51万吨,比2002年35.71万吨增长7.87%;牛肉产量为1.3万吨,比2002年1.18万吨,增长9.75%;羊肉产量为0.64万吨,比2002年0.54万吨,增长17.20%;禽肉产量5.21万吨,比2002年4.09万吨,增长27.45%。2011年,全市禽蛋产量为2.77万吨,比2002年2.34万吨增长18.26%。

  5、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为9.17万吨,比2002年7.46万吨,增长23.15%。其中捕捞产量为0.37万吨,比2002年0.299万吨,增长22.77%;人工养殖产量8.82万吨,比2002年7.16万吨,增长23.16 %。养殖单产能力大幅提高,2011年全市养殖面积为40.10万亩,每亩产量439.88斤;2002年养殖面积为51.75万亩,每亩产量276.75斤,单产提高58.95%。

  二、农业生产条件日臻好转,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

  1、农业设施投入加大。十六大以来,郴州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73.3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134.60千公顷,分别占本年度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77.65%、60.30%。10年来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97.86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75座,解决115.3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2011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涵盖11个县市区240个乡镇3011个行政村,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23.12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260.63万亩,共为农业节本增收46883万元。

  2、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20家,比2007年的56家增加764家,年均增长95.6%,带动农户70万户。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郴州市积极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发布农村土地流转网络信息,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3个,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到2011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38.43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2%,涉及农户26.64万户。一事一议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郴州市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着力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不断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到2011年底,全市累计安排财政奖补资金4.7亿元,共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75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9亿元,惠泽全市249个乡镇、2798个行政村、254万人。

  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十六大以来,郴州市通过着力改进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23%,比2008年34.64%提高了20.6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368.12万千瓦,比2002年194.26万千瓦增长89.50%。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9583台,比2002年的1640台增长3.8倍;小型拖拉机19831台,比2002年15936台增长24.45%,耕整机114832台,比2002年37071台增长2.05倍。

  4、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种养殖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建成了410万亩优质稻、70万亩鱼、150万亩楠竹、165万亩蔬菜、100万亩水果、50万亩烤烟、10万亩药材、20万亩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猪场192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9.2%。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2011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60家,其中有3家国家级和2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拥有省著名商标8件、省名牌产品6项、中国名牌产品1项、中国驰名商标2件。全市已建成东江罗围、北湖石盖塘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苏仙、桂阳、宜章、临武、汝城、嘉禾等农产品加工园也正在规划或建设中。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1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预计1.1:1。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户(包括农家乐)超过万家,达10071家,其中被评为省级以上星级农庄37家,省级三星级18家、四星级8家、五星级9家,创建国家四星级1家,全国示范点1家。

  5、农业科技作用日益彰显。十六大以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确立支柱、突出特色”的思路,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科研创新,狠抓成果推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我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1、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全市认真贯彻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9元,比2002年2531元增长1.46倍,年均递增10.52%。

  2、农村交通更加通畅。据统计,2011年末全市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1068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1445公里,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00%,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市建制村总数的100%;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00%,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市建制村总数的91%。全市已实现100%的村通电通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有99.7%的村通汽车,99.86%的村通电话。

  3、农村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自2003年我市桂阳县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县率先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来,2007年全市实现新农合全面覆盖,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1年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为364.07万,参合率100%;推行门诊统筹,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面扩大,农村五保户在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全免。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末,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58个,其中乡镇卫生院250个,比2002年224个增长11.61%;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430张,比2002年2423张增长124.40%;乡镇卫生院编制人数为6136人,比2002年4289人增长43.06%;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分别为1.47张和1.67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113.04%和36.89%;2011年全市村卫生室3412个,每个行政村均拥有1.16个村卫生室。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逐渐扩大。2011年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06123户,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888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86385人,比2002年1974人增长93.4倍;农村老年福利机构239个,比2002年95个增长1.52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自2009年我市北湖区纳入湖南省首批新农保试点以来,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各县市区全面铺开。截至2011年末审核确认参保人数为1319252 人,其中16-59岁参保人数1023950人。2011年年末征收养老保险费11748万元,有292645名60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共发放基础养老金12841万元。2011年7月北湖区、苏仙区、临武县、资兴市、桂阳县、宜章县、桂东县和安仁县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末登记参保人数为60783人,发放60岁及以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 26802人,发放基础养老金897万元。

  5、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自2005年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以创建600个新农村示范村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600个新农村创建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6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530元,年均递增18.2%,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301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快。截至2011年,全市600个新农村示范村主要产业占村总产值比重70%以上的有180个,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的村393个,占全市新农村示范村65.5%。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三清六改一化”工程,截止2011年,全市600个新农村创建示范村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347.31公里,改水13.87万户,改电21.4万户;清路障1.31万处,清理废旧房屋29503间;建垃圾池4160个,建沼气池1.41万个,农网改造14220户,农村电话到村普及率和移动通讯、广播电视覆盖率有较大提高,信息宽带网入乡、入村、入户率分别达到100%、47%、4%。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600个示范村低保率达到96%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计划生育率达到96.4%以上,新建文化室582个。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李诗军 邓伶山]
[审稿:陈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