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能力提升 现代农业进程加快

来源: 时间: 2013-04-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2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战胜不利农业发展各种困难,确保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进程加快。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57.1亿元,同比增长4.4%。

  一、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一是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1.2千公顷,实现粮食产量186.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1%、1.7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54.65千公顷,产量15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64%、1.36%。二是经济作物增幅较大。受政策、市场影响,2012年,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为67.65千公顷,产油10.5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7%、6%。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55.69千公顷,产量7.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7%、7.8%。三是烤烟产量略有下降。2012年,全市烤烟种植面积25.88千公顷,同比增长8.5%,但受强对流天气等不利天气影响,烤烟产量5.8万吨,同比下降6.8%。四是蔬菜生产平稳。蔬菜种植面积92.72千公顷,产量237.6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4.7%。其中城区新增“菜篮子”工程专业蔬菜基地667公顷。五是果茶种植面积扩大。全市年末果园面积为54.71千公顷,同比增长3.3%。水果产量为66.7万吨,同比增长3.3%。年末茶园面积6.71千公顷,当年采摘4.24千公顷,同比分别增长2.6%、4.2%;茶叶产量3648.8吨,同比增长5.7%。

  (二)畜牧水产稳步发展。一是生猪规模养殖不断发展。2012年全市共出栏肉猪554.31万头,同比增长4.3%;猪肉产量39.9万吨,同比增长4.3%。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7126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2107个,较上年增加187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0%。二是草食动物养殖稳定。全市出栏肉用牛13.35万头,肉用羊40.62只,同比分别增长3.7%、2.3%。全市建有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规模场10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羊规模场338个,同比基本持平。三是家禽养殖发展迅速。家禽出笼3240万羽,同比增长4.4%,其中鸡出笼2071万羽,同比增长6.3%。全年出栏5000羽以上肉鸡规模场153个、年存栏3000羽以上蛋鸡规模场27个、年出栏3000羽以上鸭规模场107个、年出栏1000羽以上鹅规模场28个。四是渔业形势发展喜人。因雨水充足,水产品价格较好,养殖户积极性较高,放养水面有所增长。全年淡水养殖29.43千公顷,同比增长2.5%,水产品9.9万吨,同比增长7.8%。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一是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12年新增投资2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40个,投资总额37亿元。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7家、过5亿元的2家。二是农产品加工园初具规模。全市已建成东江罗围、北湖石盖塘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苏仙五里牌、临武城东、汝城三星、嘉禾盘江、宜章清水等农产品加工园正在规划建设中。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20亿元,同比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2:1。三是农业名牌不断涌现。2012年我市农业品牌“济草堂”、“永兴冰糖橙”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农业企业中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被认定为湖南名牌产品14个、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19个。四是休闲农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市新增投资100万元以上休闲农庄140家,农庄总数340家,吸纳就业人员近3万人。目前全市有省级三星级农庄18家、四星级8家、五星级9家,国家四星级4家,全国示范点1家。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21.6亿元,投入劳动工日5811万个,移动土石方7485余万方。完成2011年度烟基建设项目7090个,完成投资3.53亿元,争取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达1.32亿元。粮油“百亿产业”项目和“新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试运行。全市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53亿元,完成荒山造林绿化面积70.4万亩,通道绿化2333.6公里,河流水渠绿化537.4公里,水库四周绿化1.37万亩。

  (五)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410元,同比增长18.9%,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收高5.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GDP增幅高6.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年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9年的3.04∶1下降到2.76∶1。其中工资性收入3567元,同比增长32.8%;家庭经营纯收入3323元,同比增长6.4%;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94元和324元,同比分别增长32.9%和18.9%。

  (六)农村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各县市区按照既定改革方案完成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等改革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2012年,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56个,同比增长33.17%,并在全省率先组建3家市级联合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202个乡镇(街道)实行农村公共资产资源公开交易,完成集中交易项目398个,交易金额8971.8万元。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49个,财政奖补资金达6993.25万元。完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33个,流转农村土地445.45万亩,占农业土地面积的17.72%,其中耕地流转72.7万亩。

  二、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虽然实现健康平稳运行,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来,全市抢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政策,除险加固一批病险水库、新修硬化一批水渠、新建大量农田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因年久失修,新修的水利工程配套不够完善以及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薄弱,抗风险能力仍然不强,局部地方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总产值构成之比为52.1:6.4:36.3:3.7:1.5,种植业占据半壁江山,达52.1%。而在种植业内部,蔬菜虽超过粮食成为比重最大产业,但粮食比重仍达36%。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局面仍未打破,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现代农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是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全市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5.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46%。然而,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太少、农业科技推广不快等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市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瓶颈。

  四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据湖南省物价局测算,2012年每种植50公斤早晚籼稻分别亏损8.24元和4.17元,按亩产500公斤算,农民每种植一亩早晚稻分别亏损82.4元、41.7元。郴州地形以丘陵为主,农业生产成本更高,亏损更大。此外,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粮食收购价不高,外出务工收入不菲,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较大冲击,农村青壮年田弃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种田现象较普遍,谁来种田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展望及建议

  201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4.4%增长,占GDP比重10.3%。2013年是“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关键之年,排除特大自然灾害等因素,2013年全市农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将进一步推进,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加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增速4%左右,占GDP比重将继续下降。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坚持依靠政策、科技、投入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创新服务机制,想法设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为全市经济起飞奠定坚实基础。

  (一)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发展,首推政策。党的十八大对农业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2013年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严格落实以2013年一号文件为核心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快推进郴州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扎实开展“水利攻坚年”活动,夯实农业物质基础。抓好桃源水库新建、沤菜水库续建、文明水库及渡口水闸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不断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抓好灌溉水渠新建维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农田机耕道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农业布局调整。推进“两带一圈”现代农业规划的组织实施,突出抓好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二是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扶持发展粮油、烟草、畜禽、果蔬、竹木等五大“百亿产业”,大力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东江罗围、北湖石盖塘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质、扩容,加快苏仙五里牌、临武城东、汝城三星、嘉禾盘江、宜章清水等农产品加工园的规划建设。出台免税、贴息等措施,鼓励支持农业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壮大农业企业。培育一批国家级星级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和全国魅力乡村,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放大“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品牌效应。

  (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是农业发展关键,我们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宣传。通过新闻媒介、网站、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加大对农业科技先进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的推介力度,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农业科技发展氛围。二是完善基层农业科技网络体系。要巩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成果,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三是注重农民培训。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继续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四是加大农业科技财力投入。加大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要着力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筹资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有效补充,实现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同时探索农业科技市场运行模式。

  (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在坚持稳定农业基本政策基础上,探索适合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模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合作社。合作社是带领农民闯市场主要载体,要继续鼓励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出台合作社免税措施,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引领能力。二是扶持种粮大户。种粮大户科技推广快、机械化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要在政策、资金、农资、技术等方面给以重点倾斜。三是探索家庭农场。2013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市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但已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许多条件,要积极探索发展家庭农场。四是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负担,要鼓励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激发农村土地生产要素潜力,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种粮大户省心,不断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六)不断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受地形、观念等因素影响,我市农业集约化程度还不高,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十分有必要。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力度,加大对种粮大户宣传力度,提高科技含量,想法设法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民就近就业,实现种田务工两不误。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邓伶山]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