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掌握农村社会管理情况对加强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实现村民自治制度,村级组织是村民自治机构,是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依靠力量。一直以来,村级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自治、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管理协调农村公共事务、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了解全市农村社会管理状况,我们结合春耕备耕调查,采取点与面、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按每个县市区抽查30%的乡镇(街道)和每个乡镇抽查2个村的原则,共调查66个乡镇(街道)、132个村,重点围绕村级组织运行、村级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村干部、村务公开等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特点
(一)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在抽查的132个行政村中,已全部设立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依据各村的情况,一般配备3-8名村干部,分支书、主任、治保主任、文书(会计)、计生专干等。有的村干部兼职,如宜章县栗源镇大部分村实行村支书与村委主任一肩挑,苏仙区良田镇桥头村因人口较少,主任兼任治保主任。
(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差异明显。在我们走访的村中,均有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但差异较大。一是经费数额差异。有的村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上100万元,如北湖区石盖塘大溪村达到200万,主要用于道路、绿化、引水、环保等方面的开支;有的村只有几万元,如宜章县岩泉镇马头庙村每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仅1.6万元,主要用于办公、环保、卫生等开支。二是来源渠道差异。有的村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仅靠上级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有的村来源渠道多元化,既有上级财政拨款,也有集体收入,还有企业投资等。三是支出方向差异。有的村仅用于村干部工资、办公经费等方面开支,有的村主要用于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开支,有的村用于环保建设、村级规划等开支。
(三)村干部待遇有保障。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重点关注村干部待遇。每个村干部均能获得按月计发的劳动报酬,各县市区均将村干部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不过村干部待遇存在一定差异。一是职务差异。一般是支书工资最高,如桂阳县支书600元/月,主任560元/月,会计与计生专干520元/月。二是地区差异。各县市区村干部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北湖区最高,支书900元/,主任820元/月,会计与计生专干640元/月;桂东县村干部平均为300元/月。
(四)村务公开不断规范。在我们走访的村中,每个村都已推行村务公开。根据各自的村务情况,公开的具体内容不一。如苏仙区栖凤渡镇的丰塘、南香村村务公开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计生、粮食支补等;资兴市龙溪乡下洞村村务公开涵盖财务、民政、国土、计生、新农保、新农合、党务等;临武县香花岭镇木湾村村务公开只有财务和计生的内容,苏仙区良田镇良田村村务公开则是财务、计生、农民建房等方面。
(五)大学生村官是重要力量。随着大学生村官选拔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在职大学生村官数量不断增多,逐渐成为支村两委领导班子重要力量。虽然存在中途借调、经验不足、流动性强等问题,但大学生村官具有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多等优势,且一般非本村人,村民愿意与其接触交谈,在为村民办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经济薄弱。在我们走访的村中,有一定集体经济来源的不多,来源稳定的就更加少,大部分村级组织经济来源靠上级拨款,渠道非常单一,村级组织经济较薄弱。
(二)村干部待遇不高。虽然村干部待遇比以前提高很多且有保障,但不高的工资待遇,再加上工作量大和农村工作的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尤其是一些贫困落后村由于问题突出,导致村干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已成为影响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
(三)村干部素质偏低。由于种田的比较效益差,致使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现任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年龄轻素质高的优秀村干部凤毛麟角。
(四)村务公开表象化。村务公开表现出内容单一、时效不强、更新缓慢、不够透明等问题,有的甚至连村务公开的场所也不固定。村务公开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城乡一体化及各项“三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城乡统筹。二是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弊端逐渐显现。要采取有效举措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扶持农民合作、种粮大户力度,积极探索发展家庭农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势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同时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巩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一是继续推进村级办公中心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部分村均已建立起村级办公中心,但仍有一些村还未建立。因此,要继续推进村级办公中心建设工作,确保全覆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创新机制,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村级组织良好运作。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是壮大村组织经济的关键。为此,必须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招商引资、制定产业政策等方面入手,想法设法壮大村级集体收入,夯实村级经济基础。
(三)提高村干部待遇。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确保村干部收入达到全省最低工资水平。二是增加招录数量。适当增加公务员考试定向招录年轻优秀村干部数量,积极探索村干部直接进入乡镇政府机关、派出所、农技站等基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制,提高村干部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当中的比例,加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力度,让村干部干得有盼头,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探索脱产机制。很多村干部身兼多职,致使没有足够的精力抓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大学生村官是脱产的村干部,但存在很多局限。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村干部脱产机制,使其能够全心全意管理村级事务、谋划村级经济发展。
(四)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培训。通过开会、座谈、培训等形式加大对村干部培训力度,使他们了解法律政策,掌握农业科技,胜任农村工作,提高能力素质。二是注重培养。将培育村级后备干部纳入当地乡镇政府(街道)绩效考核,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完善机制。大学生村官在村级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待遇差、不安心等问题。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完善各种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成为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五)规范村务管理。村务管理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支村两委带领农民致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作用,要从环境、政策、考核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不断激发提高支村两委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农村事务的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继续推进村帐乡代管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内容,注重村务公开及时性,加强村务工作考评考核,推动村务公开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实现村务公开管理的规范化。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邓伶山]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