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郴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为总揽,按照“一化、两城、三创、四大”的战略部署,继续深入实施“十二五”投资和项目建设“836计划”,持续推进交通大建设、产业大转型、城市大提质。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在助推全市经济起飞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更加注重重点项目,投资总量不断扩大。1-5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0.1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下同)1982个,同比增加136个,完成投资430.1亿元,同比增长36.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39%,增幅同比提高33.1个百分点。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建设项目860个,完成投资267亿元,同比增长72.7%,亿元以上项目280个,同比增加71个,完成投资154.1亿元,同比增长64.3 %,高于全部增速25.3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32.8%,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重大项目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为全市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增长活力逐步增强
1、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趋缓,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趋于协调。1-5月,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5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0.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0.7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7%,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98.6亿元,同比增长34.5%,占二产业投资的90%;工业技改完成投资114.7,同比增长56.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0.9亿元,同比增长50.3%,同比提高25.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2.7%,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1.1:49.9:39转变为今年的10.3:47:42.7。(图略)
2、从投资主体分析,国有经济控股投资稳步增长,民间投资活跃。1-5月,全市国有经济控股投资153.1亿元,同比增长35.2%;非国有经济投资317亿元,同比增长37.9%,高于国有投资增速2.7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1-5月,全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9.1亿元,同比增长37.4%,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0.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1.5%。民间投资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6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2.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加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从地区结构分析,“大十字”区域完成投资快于全市,园区投资继续加快。1-5月,全市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8亿元,同比增长36.9%,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7.4%;郴资桂区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50.2%;郴永宜区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同比增长37.2%,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48.9%;全市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区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7亿元,增长37.3%,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71.8%。1-5月,全市园区完成投资150.1亿元,增长39.3%,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
(三)更加注重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高速增长。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成长环境。1—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89.7亿元,同比增长77.7%,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40.7个百分点,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今年以来,全市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制造,形成以创新增效益、以效益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投资增长速度快的行业有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及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01.6%、97%、62.2%、55.6%和37.7%。投资占比高的行业有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文化及创意产业,占比分别为53.4%、22.7%和12.8%。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民生投资稳步增长。1-5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18.6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总量的25.2%,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全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5月完成民生投资25.9亿元,同比增长29.9%。X090线、南岭大道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以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一大批惠及民生的亿元重点项目开工,确保了全市民生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
(五)更加注重城市扩容,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增长。1-5月,全市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共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39%,同比加快33.1个百分点。从工程用途构成来看,商品住宅投资完成3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3%;其他投资完成5.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9%。分别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为77.5%、8.5%、13.5%。
1-5月,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2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7%。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00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9%;商业营业房施工面积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6%。新开工面积27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9%。
二、上半年投资运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外延型投资占比仍然偏高。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性质分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属外延扩张型投资,改建和技术改造属内涵效益型投资。 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以改建为主的内涵效益型完成投资158.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7%;以新建和扩建为主的外延扩张型投资完成投资263.5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6.1%,全市投资的外延型扩张特点表现仍然突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客观要求投资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而以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投资在全市仍占有相当比重,内涵效益型投资力量的减弱会对下一阶段的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今年以来,由于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金紧张等因素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造成工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二产业投资增幅、占比随之下降。1-5月,全市二产业完成投资220.7亿元,增长29%,同比回落21.7个百分点,占全市完成投资的46.9%,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98.6亿元,增长34.5%,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占全市完成投资的42.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三)高耗能投资增长持续。目前,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仍以有色、煤炭和非金属矿采选等传统工业为主,占全部技改投资的比重偏高。1-5月全市工业技术改造项目455个,完成投资114.7亿元,同比增长56.8%,其中有色、煤炭和水泥行业技改完成投资46.7亿元,占技改投资的比重达40.7%。1-5月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68.9亿元,增长36.4%。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加大全市节能降耗的压力。
(四)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宽。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537.4亿元,增长19.4%,比完成投资增幅少10.6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到位44.8亿元,增长35.3%;国内贷款26.8亿元,增长50.1%;利用外资13.8亿元,下降26.9%;自筹资金397.4亿元,增长16.2%;其他资金来源46.1亿元,增长33.6%。自筹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3.9%,而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占全部到位资金分别仅为8%、5%、3%,以自筹资金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对上半年投资走势的预测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加快发展的热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013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大量审批并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有利于投资持续增长;从财政政策来看,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仅为1.5%左右,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仍然较大,有利于投资实现平稳增长;从资金渠道来源看,落实“新非公36条”细则的政策效应将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看,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
从全市“十二五”投资规划和项目建设“836计划”推进情况看,近年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全市经济增长继续朝着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型。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的积极推进有力助推投资稳定增长,投资拉动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按年初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全年计划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405亿元,同比增长28%。若在资金保障、项目审批和工程进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上半年全市投资有望达到以往年度的进度和水平。
四、几点建议
(一)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强投资拉动力。投资结构是决定经济结构的基础和关键。一要继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要进一步集中项目资金,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精深加工以及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做好上下游产业链扩大投资建设的文章,重点储备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二要继续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投资力度。全市目前仍处在一种资源型、矿产型、高耗能型、高排放型投资占比偏高的结构状态。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全市的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产业,切实把握科技进步趋势,提高开发层次,提升加工水平,加大延长产业链项目投资力度,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三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要围绕把郴州建设成省际交通枢纽城市,统筹规划好公路、水运、铁路乃至航空运输网络。四要继续加大民生改善投资力度。重点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提高人民群众出行、就业、就医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一要要继续优化投资立项环境。继续把争取中省项目投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项目储备库,继续储备包装一批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储备工作的持续滚动良性发展。二要继续优化土地供给环境。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规范和紧缩,产业投资的土地供给要素也将变得紧缺和紧俏。必须制定优先保证优质产业项目投资的土地供给政策,控制土地流向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确保优质产业项目不受土地供给影响。三要继续优化融资环境。建设资金来源顺畅与否,直接影响投资进度。必须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要积极争取国债、预算内专项资金和其它各类专项资金,并加快中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配套资金拨付到位进度。要积极落实“新36条”的配套实施细则,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民资实行开放,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更多行业和领域。四要继续优化项目投资施工环境。要优化产业投资项目施工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大整顿,继续推进服务型、高效型政府建设。要优化产业投资项目的周边环境,维护正常施工秩序,对扰乱项目施工秩序、破坏项目投资施工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
(三)协调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投资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是指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其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投资环境和区域竞争力研究是区域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区域投资环境不仅相互竞争外商投资,而且还对人力资源、技术、市场、资源等生产力要素形成推拉效应。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迅速发展倒逼各县市区、各地州市乃至各省各国都在谋划和思考如何在区域竞争中领先,如何在前期投入上超前。一要整合全市资源,合理规划总体投资布局。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各产业园区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二要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应,合理规划总体投资布局。积极利用当前有利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全市作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的地理、资源和政策优势,兼顾衡阳、永州以及红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全市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协调领导机制,合理规划产业投资,实现优势更优、资源共享和争取主动。三要对接全省、全国乃至的全球投资发展规划,超前规划总体投资布局。要避免建设完工即成为过剩产业的滞后规划和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超前、有效互补、和去同质化的投资发展规划,使区域经济减少盲目投资和提高经济效益,彰显全市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