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科学研判,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全市经济总体保持生产平稳、需求上升、质量较好、转型加快的较好运行态势,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必须进一步统筹兼顾,积极化解,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发展。
一、总体趋稳,亮点较多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2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11.5%和11.1%左右。经济运行的主要亮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今年来,全市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政策机遇。一是批复规划。今年1月省政府正式批复了《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规划纲要及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和《湖南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2011-2020)》,其中罗霄山片区规划项目达636个,总投资达到1192.7亿元;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列入《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 2012-2020)》。二是纳入扶持。郴州市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资兴市、永兴县列入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兴市纳入国家重点流域和水资源生态补偿试点;永兴县入选湖南省首批特色产业县域经济重点县,省财政将滚动扶持3年,每年资金支持不低于1亿元,相关配套扶持建设资金达20亿元以上。三是签订协议。今年来,市政府先后签订多个战略合作协议,如中国五矿、中国华录、中国普天、中国铝业、中油中泰、华润集团等15家央企与我市签约协议投资469亿元;建行湖南省分行在3年内为郴州提供不低于200亿元的信贷支持,2013年计划投放65亿元等。四是税收支持。全市新一轮有色废旧回收冶炼企业“征5返5”税收政策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将有力推动我市有色支柱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一是春夏收粮食丰收。市春夏粮食播种面积232.2千公顷,烟叶种植面积26.1千公顷,夏粮、烤烟丰收已成定局;油菜籽产量7.7万吨,同比增长6.8%;蔬菜种植面积50.5千公顷,产量突破100万吨。二是 “森林郴州”推进迅猛。全市完成荒山荒地及迹地造林整地面积达43.5千公顷,完成“绿城攻坚”目标任务的157%。全市超过246万人以各种方式参加义务植树,完成植树89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7%。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加大。全市177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由1.05提高到1.22。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07家,比年初增加328家。仅桂东、资兴名优茶园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全市70%。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达2107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5.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是重点企业和产品提质提价拉动有力。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2-5月增速分别为12.4%、12.3%、12.0%和11.8%),其中郴州卷烟厂产品结构提质升级,实现增加值25亿元,增长1.3倍,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幅2.7个百分点。华润电力电价每度调高1分1,而煤炭价格下降近30个百分点,极大地拓展了企业利润空间,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今年来开足马力发电,1-5月上交国税、地税同比分别增长4.5倍和80.4%,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倍。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上半年,全市179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实现销售收入315.9亿元,同比增长23.2%。规模工业中,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4.7%,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9个和2.9个百分点。六是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85个,建设标准厂房18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率达90%以上。七是服务行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156.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9%;水运客货运周转量1.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6.3%;邮政业务量1.4亿元,同比增长18.3%;电信业务总量12.6亿元,同比增长7.4%;接待旅游人数1320.3万,实现旅游收入8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和22.7%。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39.8亿元,同比增长15.6%;各项贷款余额629.8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新增贷款61.6亿元。
(三)三大需求稳步增长。一是投资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加快。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24.5亿元,同比增长34.7%(2-5 月分别增长29.8%、37.3%、37.5%和37%)。其中,5000万元以上重大建设项目923个,完成投资365.6亿元,同比增长54.0%,294个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占比重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9%、23.9%和48.9%。全市内涵效益型投资占比重43.4%,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7.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7.6%,增幅比全市快2.9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市场回升,房地产销售火爆。上半年,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同比增幅较快的商品有金银珠宝类(48.7%)、汽车类(23.9%)、服装类(47.1%)、日用品类(28.2%)和食品类(26.2%)。全市房地产投资53.5亿元,同比增长38.7%,增幅同比提高31.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3.3%(同期下降31.0%)。三是外向型经济来势较好。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5%。其中外贸出口总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58.0%;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同比增长84.5%。实际利用外商投资5.1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实际利用内资166.6亿元,增长同比增长12.8%。
(四)各类主体稳定增收。一是财政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20.0%,比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23.1%。二是企业增利。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8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烟草行业实现5.1亿元,增长2.3倍;电力生产行业实现利润6.4亿元,增长2.7倍。三是居民增收。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劳动就业4.1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就业3.4万人;预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二、困难突出,形势严峻
(一)国内外大环境走势对郴州不利局面有所加强。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今年来,全球经济放缓,美元强势崛起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下挫,拉动我市主要大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导致企业生产减缓和效益下滑。从有色价格看,人民银行7月5日发布有色金属综合价格调查指数同比下降达17.3%,调查的9种有色金属除钨同比上涨21.5%外,其余铋、钼、锑、白银、黄金、铅、锌、锡等同比分别下降19.5%、22.2%、13.1%、34%、21.8%、7.5%、2%和6.7%。从煤炭价格看,目前平均每吨煤综合销售价格不到500元,同比平均下跌200元,跌幅超过30%。从建材价格看,据调查,水泥和铁矿石市场价格平均下跌超过20%。价格下跌导致相关行业企业停产、库存剧增、生产减缓、效益下滑。6月末,全市57户企业停产;煤炭、有色采选、有色冶炼增加值分别增长7.1%、7.0%和10.7%,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1个、9.2个和8.1个百分点。煤炭、冶炼企业库存急增,产品销售困难,实现税收大幅下滑。1-5月,全市煤炭、冶炼行业实现税收同比分别下降35.8%和25.6%。与此同时,相当部分企业或项目反映当前企业用工、用水、用电、用油及产品运输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1-5月,规模工业应付工资同比增长19.8%,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比分别增长24.1%、16.6%和21.9%。全市有色采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0.9%,而煤炭、建材行业实现利润同比虽然增长3.7%和2.7%,但增幅同比回落9个和11.6个百分点。二是国内厉行节约等新政推出,高端餐饮、娱乐消费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郴州毗邻粤港澳,又是矿业经济重点市,高端消费在全部消费中历来占比较高。厉行节约等新政推出后,政府的节俭行为逐步传导到企业和外商,郴州高端消费严重下滑。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0个和3.6个百分点。石化企业零售额下降17.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2.4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
(二)配套政策服务仍欠稳定和灵活。一是以电计税不活。据永兴部分冶炼企业主反映,以电计税的时限太短,与金银等贵金属行业的产品价格波动大的特点不适应,影响企业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二是放贷规定较紧。据调查,相关部门对于超过15年以上的二手房不再进行放贷,对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力释放造成一定影响。三是产业政策不稳。国家对煤炭、有色等采选行业的长远规划要求与郴州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三)要素保障仍然趋紧。一是电力供应不稳。据汝城、宜章部分企业反映,电力供电不太正常,存在没有下发通知就停电的现象,而每停电1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的数千元,多的数万元,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并增加生产成本。特别是汝城,该县企业强烈要求引入国家电网,以保障企业用电。二是资金总体趋紧。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长18.1%,比投资增幅少16.6个百分点。据调查,全市有半数企业和三成在建项目均不同程度面临资金紧张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1-5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和产成品合计达120.6亿元,占流动资产比重达34.2%,同比扩大8.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5.27次,同比放慢0.23次;5月末企业存货151.4亿元,同比增长37.2%。与此同时,有的金融部门的相关服务不够到位,据汝城县三鑫电化有限公司反映,该企业用出口信用证质押贷款500万元,正常情况下应在一个月左右拿到贷款,但该企业运作半年也无法拿到贷款,而此间该企业所在行业的主导产品的国际价格上涨10%,该企业因拿不到贷款只能停工而扼腕长叹。三是土地指标难拿。据国土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市批准建设用地624.3公顷,同比下降2.6%。多数开发园区和部分有扩大产能要求的企业普遍反映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四是用工矛盾突出。据工业企业景气调查,当前企业用工缺口达到15.2%,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和稳工难现象突出。如郴州高新区台达电子、华录数码、格瑞普、炬神电子,资兴慧华电子、三辉电子,临武有君婚纱、舜华鸭业、高新电子、创业电子等企业,严重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四)转型升级步伐较慢。一是工业转型升级不快。上半年,全市38个大类行业中,煤炭、有色、化工、建材、钢铁和电力等传统资源型行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高达67.7%,其中高耗能工业占到50.8%;而其他3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只占全市的32.3%。同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仍只有24.8%和15%左右,分别比全省低14个和9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行业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产业调整变化的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今年这一特点尤为凸显,说明工业转型升级仍然不快。二是高耗能行业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85.1亿元,增长49.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6%。投资仍主要投向传统高耗能行业,不利于全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三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7%,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2.9和7.3个百分点,比永州、衡阳分别低5.6个和8.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五)部分指标增长乏力。一是部分县市区指标差距扩大。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增幅最低的县市区比最高的分别低4.6个、2.4个、2.1个百分点。二是部分相关评估指标增长不快。上半年,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联的评估指标中,工业用电量增长6.0%,增幅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1-5月全市工业增值税(含烟厂)增长14.7%,增幅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对我市在全省工业数据评估中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三是GDP支撑指标回落较多。上半年,全市26项GDP支撑指标有15项增幅同比回落,有11项增幅低于一季度。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增幅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14.9%,增幅同比回落6.9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4.7%,增幅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6.7%,增幅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4.8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9.9%,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
三、积极应对,稳中求进
当前国际形势虽然复杂多变,但多数国际组织预测,在全球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今年上半年回落、下半年回升、明年全面复苏的可能性较大。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5%,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经济仍运行在适度较快的合理区间,说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格局没有改变。最近,省政府发布《湖南经济展望(2013)》蓝皮书,预测2013年湖南经济有望实现低开高走,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因此,下阶段,各级各部门务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破解难题,努力确保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稳中求进的总目标。
(一)主动争取,增强政策的支撑力。市委市政府要严格督促全市各经济管理部门全面梳理一遍省委、省政府以上各级各部门对郴州经济发展的各种帮扶政策、优惠政策、控制政策,并按轻重缓急、利弊得失等原则进行分门别类排队,找出有利于促进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政策;在找出各类有利重点政策后,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上级各类政策的持续有力。一是突出“两烟”。烤烟收购方面,今年的烤烟种植面积多、收成好。初步预计,全市烤烟产量将达115万担,但国家给我市的合同收购量只有101.5万担,因此如果超出的13.5万担烤烟不能及时收购,将影响我市税收约3700万元,影响农民收入1.7亿元。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提前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计划外烤烟收购调拨指标,确保今年全市烤烟应收尽收,确保不出现压级压价,确保烟农增收,财政增税。卷烟生产方面,要在确保烟厂今年下半年生产指标落实到位的同时,提前运筹谋划并积极争取明年的生产计划指标,确保全市这一最大经济增长点的持续有力。二是突出“两税”。不仅要重点突出涉及面广的废旧物资综合冶炼回收行业税收“征5返5”政策的落实到位,而且要确保该政策在明后两年的继续执行,以确保我市这一最大行业的生产稳定;要稳步实施“营改增”,在确保税收稳定增长的同时,不因税收影响广大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确保消费市场繁荣稳定。三是突出“两贷”。贷款总额方面,人民银行要牵头各专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切实落实各专业银行与各类企业、各级政府所签署的各类战略性合作协议的有效落实,确保贷款总量稳步增加;贷款用途方面,银监局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新增贷款用途符合中央的宏观决策要求,确保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的效能得到切实发挥。
(二)突破难点,增强内需的驱动力。当前,总体来讲,国内外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还是需求不足,但就当前郴州的形势而言,难点是消费需求不够旺盛。为此,要强化组织领导,改善施工环境,落实建设资金,确保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提升消费对经济的驱动力。一是进一步拓展市场。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本市市场和拓展外地市场的奖励约束政策,促进本土企业在巩固提高本地市场的同时,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持之以恒地向省内、国内和国际市场推进。当前要强力推进全市煤炭、水泥、有色等企业的“去库存化”。二是进一步培育消费热点。我市限上零售额增长过于依赖石油、汽车和煤炭等商品,受行业波动影响在,必须着力培育和引导健康文明、大众普惠和智能绿色的热点消费。首先要进一步加快现有六大城市综合体配套设施建设,如城东新区、爱莲湖商区的学校、市场、超市、医院等,以进一步聚集人气,形成消费增长极;其次要进一步支持文体、教育、卫生、旅游、会展、休闲、餐饮等新兴消费热点发展,不断挖掘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三是加快引导住餐企业和房产企业转型发展。要加快组织和引导各类高端餐饮企业主动适应节俭、节约、节省的消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构建老少咸宜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市场,吸引更多的居民消费。要加强商品房源供给环节监管,通过采取控制用地、落实户型、加大供给等措施,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着力帮扶,增强管理的聚合力。实践证明,宏观经济不景气大背景下,在中观管理上实施“抱团取暖”,在微观管理上实施减负增效,是确保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法宝。为此,一是抓好生产要素的协调供给,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各级各部门要用好用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对煤电油运、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各类要素的综合管理和统一调度,大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当前,全市已进入高温酷暑天气,各级电力部门要加强电力调度,充分保障好企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确保顺利“迎峰度夏”;此外,技能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当前人市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用工难和稳工难的主要掣肘,必须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训的管理和调度,加大金属冶炼、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急需工种“订单式培训”,多方开展技师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储备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劳资双方需求,有效促进企业、劳动者实现双赢。二是抓好市场的有效利用,确保本地市场对经济拉动的最大化。市委、市政府要督促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对本地产品(服务)的质量、市场占有率等实施全面评估,确定重点推介一览表,实施市区产销对接合作等各种措施,建立有利于本地人消费本地产品的社会氛围、经济机制等,使本地消费市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达到最大化。三是抓好企业经营管理,确保风险和成本最小化。在当前煤炭、有色等企业生产艰难、效益下滑的背景下,除各级各部门加大帮扶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指导企业主动加强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产品质量、成本管控、人才引进、环境协调、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紧密配合各级政府产业政策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到当前煤炭、有色、烟花爆竹等行业整合上来,通过组建相关企业集团,合理配置资源、市场要素,淘汰落后产能、拉长经济链条,才能将企业的生存发展风险降到最低点,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优化环境,增强“三外”的带动力。总体上看,近些年来,郴州的“三外”(外贸、外资、外企)经济能取得巨大发展,关键是郴州有建立在资源、区位两大优势基础之上的比较成本优势,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发挥郴州的比较成本优势,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推动全市“三外”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关键。为此,一是要尽力降低“三外”企业的土地成本。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城乡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对“三外”企业要在尽量减免部分收费的基础上,帮助和引导企业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投资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益,降低单位产品(服务)的土地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二是要尽力降低物流成本。要在继续坚持治超限载力度不减的前提下,完善和优化全市往返粤港澳各类重点市场的运输网络,构筑覆盖全市各类运输主客体的信息网络,尽快开通铁海联运,使郴州的物流成本水平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18%左右)。三是降低人工成本。要充分挖掘郴州中心城区相对较小,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较高等特点给企业灵活用工带来方便的优势,鼓励企业在遵守国家劳动法的前提下因企施策,开发弹性工时制、季节工时制,做到既能确保稳定用工、保障用工,又不浪费用工、闲置用工;既能让工人在照顾好个人生活的同时兼顾生活成本和工厂需要,又能让企业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实施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使企业的人工成本、员工的生活成本均能降至较低水平,既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又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
(五)狠抓清查,增强统计的反映力。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晴雨表”、“路线图”、“风向标”。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要如实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关键是要找准各行各业发展的亮点,而各行各业发展的亮点又重点体现在由“四下”企业升为“四上”企业。为此,必须常态推进“四上”企业清查申报工作。一是统一思想。“四上”企业清查申报是准确反映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由量变到质变”(由规下变规上,由限下变限上,由资质等级以下变为资质等级以上,由一般企业变为重点企业)的重要手段。按现行制度规定,凡纳入“四上”的企业,实行全面统计制度,而未入的“四下”企业,则实行抽样调查制度。就现实统计手段和水平看,全面统计比抽样调查的准确性更高。因此,做好全市“四上”企业清查申报工作直接关系到郴州发展成果能否真实反映,发展速度能否持续增长,发展指标能否圆满完成和发展定位能否顺利实现,必须切实抓好工作调度,常态推进清查申报。二是强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本系统(行业)符合清查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的摸底和申报认定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经济工作考核内容,强力推进工作抓落实。三是确保质量。申报质量是通过率的保证。今年1-5月,全市共申报企业85家,通过国家统计局审核认定83家,通过率达97.6%。因此,必须全面摸底,认真核实,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对达不到规模(限额)标准和资料不全的,一律不得上报,确保申报工作依法有序推进,准确真实反映。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日光 肖玉忠 曹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