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目前,郴州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走好两条路、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及评价指标
(一)互动关系。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工业总量将不断增加,从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使得农村的人口流向城镇,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发展和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将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工业化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所创造的财富有利于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软硬件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人才和科技资源等其他要素的集聚,促使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优化生产力要素,重构产业链,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实现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
(二)评价指标。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手工操作被机器制造业代替的过程以及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过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多方面衡量。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GDP进行衡量;产业结构用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比例衡量;工业结构通常用制造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衡量;而空间结构一般通过城镇化率指标来衡量。本文所探讨的工业化率采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一般采用人口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考虑到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应考虑一个地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水平,如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整体素质的不断增强等。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判断
在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时,有两种判断方法,一是用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计算的标准值法;二是钱纳里标准法。标准值法中的标准合理值为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本文采用钱纳里标准法判断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工业化率用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IR表示;非农化率用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NR表示;城市化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用UR表示。
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大于0.5,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大于1.2,则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没有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小于0.5,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小于1.2,则表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而在城镇又无就业岗位可供这些农业人口就业,就会导致无工业化基础的城镇化超前发展现象。
二、郴州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及互动关系分析
2012年,全市工业化率54.0%,比2000年提高24.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5.3%,比2000年提高20.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8.7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十一五”以来,郴州工业总体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经济规模总量逐年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可比价)748.3亿元,总量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18.6%,年均增幅比同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2.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0%,比2006年提高8.4个百分点;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9%。“十一五”以来,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2%,增幅比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快7.6个和 9.8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1、产业结构调整有新变化。作为湖南对接粤港澳的“南大门”,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年来,郴州工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高增长态势,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有新进展。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得到积极扶持。2012年,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167.1亿元,占GDP比重为11.0%,增加值增幅为26.2%,同比分别提高1.8个和1.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5.9亿元,增长36.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中的煤炭、有色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6%,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在政府产业政策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市场投入的推动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成效显著。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2.4%,比重比2006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2012年,全市六大高能耗企业实现增加值421.9亿元,同比增长16.1%,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7%,比2006年下降2.0个百分点。
2、发展方式与内涵有新转变。2006年以来,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全市工业开始步入新一轮的加速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发展时期。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用于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由最初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2亿元,比2010年增加近1亿元,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之大仅次于长沙。各县市区分别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2012年合计5.7亿元,创历史最高,支持力度空前。2012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8.4亿元,是2006年的4.1倍,年均增长26.6%,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3.8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8%。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2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81%,比2006年提高0.76个百分点;全市专利授权量748项,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29.7%;全市规模工业专业技术人员2.4万人,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10.9%,占比逐年提高。三是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2.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为0.12%;全市有11.1%的规模工业企业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3、园区集聚发展有新突破。近年来,全市建成标准厂房90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00亿元,出租率95%以上。引进了华润集团、中国五矿、云南锡业、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中国华电等28家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促进优势资源向战略投资者集中,2012年央企对接到位资金105.1亿元。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610.5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3.8亿元,同比增长40.4%;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缴税金32.8亿元,同比增长49.4%;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9年的15.8%提升到41.3%,提高25.5个百分点。完成郴州经济开发区与北湖区“区区合一”;安仁省级工业集中区获得省政府批准;永兴县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园被授予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兴经开区扩区调规工作得到省发改委批复;嘉禾县经开区被中国铸协授予“江南铸都”称号;郴州有色产业园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
(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口逐步往城市和城镇集中,城镇化呈加速发展趋势。截止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下同)463.3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209.8万人,比2006增加30.1万人,年均增长2.7%。全市城市化水平为45.3%,比2006提高6.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约有20万人实现就业的非农化。2012年,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达72.0平方公里,比2006年扩大34.9平方公里;全市工业用地面积88.4平方公里,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4.6%,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145.0平方公里。
2、城镇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郴州以“三创”为抓手,推进城市管理提质,建成数字郴州地理空间框架和数字城管平台,市辖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空气质量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2012年,市辖区人均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0.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比2006年分别增加6.1平方米和11.0平方米;市辖区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为69.0%和67.2%,比2006年分别提高29.4个和 32.9个百分点。市辖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由2006年的6.4辆上升到2012年的8.0辆。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9个,其中市辖区80个。
3、人居环境更加优美。2012年,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66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593公顷,分别比2006年增长80.2%和14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平方米;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00%,比2006年提高3.2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1.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目前全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三)互动关系分析。按照标准值法计算的全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指标,根据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为合理标准值的研判方法,从郴州整体来看,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6,大于0.5;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4,其值明显大于1.2。根据标准值法判断,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大于0.5,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大于1.2,则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没有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
三、郴州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和载体。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全市工业化率居全省第3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7和12.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居全省第6位,落后工业化率8.7个百分点,而全省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5.4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0.8,居全省第13位,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全市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城市集聚效应不够强,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城镇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城镇化发展仍较低。2000年,全市城镇化率比全省低4.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 9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3个百分点,与全国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县市区来看,城镇化水平也极不平衡。城镇化率最高的北湖区达80.2%,全市除了北湖区、苏仙区和资兴市城市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他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市化率最低的汝城县仅为29.3%,与最高的北湖区相差50.9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从全市三次产业演变特征来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其变动趋势与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规律是吻合的,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幅度却产生了明显差异。通过二元对比系数(产业比重/就业比重)分析,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3,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2.1,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8。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二元对比系数最高,这一方面反映第二产业用较少的人力资源创造了较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出第二产业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平衡。因此,全市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的特征比较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
(四)工业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全市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除了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化加速发展外,也导致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一是工业发展不够“两型”。一方面是资源不够节约。2012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421.9亿元,同比增长16.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以上情况表明,郴州工业增长过分依赖高耗能行业,节能环保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是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2012 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 10.3:58.0:31.7,第二产业比重虽然较高,但工业化率只有54.0%,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是长沙的36.3%。二是骨干企业规模不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百亿企业没有,过30亿企业只有4家,过10 亿企业22家。三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 自主品牌、知名品牌不多,许多企业至今仍处在“有品无牌”境地,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四是工业区域布局不活。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2012年,郴资桂郴永宜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7.3%,其他5个县总量只占12.7%,这也相应加大了地区差距,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五)工业化成果的惠及面不够广。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把全市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但就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民生问题仍然突出。2012 年,全市11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北湖区达到232.1 亿元,最低的桂东县只有19.6亿元,高低相差11.9倍。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资兴市达到23.3亿元,最低桂东县2.0亿元,相差11.7倍,比2007年扩大了3.0倍。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城乡绝对差距过万元。
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政府在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是搞好规划。各级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本着可持续发展和以人文本的思想,从实际出发,进行产业布局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注重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防止盲目建设,一哄而起。二是优化环境。通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要抓好重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改善和优化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基础条件。抓好公共行政管理,规范经济和社会秩序,为经济活动提供有效服务。三是保障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就业制度的完善等。通过此举,消除制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政策或制度性障碍。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郴州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加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要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加大产业的投资力度。其次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培育和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和工业园,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在食品、医药、环保等行业的技术融合和渗透,大幅度提高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三是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新型化、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和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加快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坚持互动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从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角度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吸引要素向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交通便捷的中心城镇集聚与产品在产业与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二是大力推动生产要素流动。从城乡间的流动看,要加大城镇和非农产业对生产要素和企业、人口的拉力,畅通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产品的流通渠道。要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金融、技术、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城乡相互依托,互为市场,各种要素交流和组合,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提供多维取向。三是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建房管理,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着力加快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因地制宜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大力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应该尊重规律,走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要合理布局。要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合理布局,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轻的城镇格局。以城市群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样化协调发展,大小并重,着力打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市各级城镇的发展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设施网络节点为城市开发重点,控制产业区无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要突出特色。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群,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重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推动以郴资桂和郴永宜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其规模效应,强化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巨辉 欧阳丽 谢志惠]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