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

来源: 时间: 2013-08-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既是国家“四化同步”的战略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我们通过对部分乡镇村组调研,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供参考。

  一、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全市农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长足进展,主要特点如下: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全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市已实现通电话的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乡镇和行政村接入宽带全覆盖、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点全覆盖。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已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基本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新建农村3G站100个,新增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40个。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底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2.2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5.5部。

  (二)服务体系日臻健全。一是服务机构逐渐健全。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农业信息中心,安排1-2名农业信息服务员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全市50%以上的乡镇设立农业信息服务站,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农业信息服务网点。二是服务平台逐渐增多。目前,全市已建立农业部门门户网站、农情调度系统、“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农信通”平台等5大特色服务平台。此外,郴州农经网、郴州科技网、郴州红星视频网等平台紧贴三农服务,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服务机制逐渐完善。自2008年实行科技特派员试点以来,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员1432名,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变化起到强力推动作用。同时,阳光培训、科技下乡、移民培训等机制逐渐完善,农民素质和科技意识得到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三)要素投入不断增多。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投入农业部门农业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达300万元,其中市本级近60万元。二是加大设备添置及平台建设投入。目前,全市农业部门拥有电脑设备400余台,建成12个单位局域网,打造农业部门门户网站、农情调度系统、“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农信通”平台等特色服务平台。三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市十分注重农民培训工作,先后开展阳光工程、冬春农业科技、农村实用人才、科教兴村富民、农民创业等培训活动,年均完成农民培训人次近80万,有效提高了农民素质,有利于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社会各界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高,有不少同志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也缺乏基本了解,重视程度还不够。此外,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不多,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二)保障措施不够多。由于投入机制不完善,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据调查了解,全市农情信息工作经费紧张,有的地方基层农情信息员调度用的电话费都不能按时支付。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目前全市农业部门没有一名信息化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大部分县市区信息员身兼数职。乡镇开展农业信息工作主要是依托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三)信息共享不够畅。目前全市各涉农部门都开展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没有一个操作性强的、统一的发展规划,难以互联互动、信息共享。农业信息化资源分布散乱,已有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窗口少、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等。

  三、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良好的氛围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催化剂。要创新方式,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深化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认识,提高农民素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网络等加大发展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宣传,大力宣传农业信息化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会、召开现场会、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同时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牢固树立运用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理念。

  (二)强化保障措施。资金和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注重加大投入。要完善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要为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支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要调动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局面。二是注重培养人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员队伍,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要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强村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继续从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农村信息员,尝试引入市场化机制,增强乡镇信息服务站活力和农村信息员创业热情。

  (三)强化资源共享。要立足郴州实际,整合各涉农部门资源,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处理好“九龙治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四)强化基础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石。一要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建设。要针对偏远地区,加强相应设施建设,确保通讯畅通。进一步推进“宽带下乡”,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通讯设备制造商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一体机、基于3G网络的无线接入设备,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装备各类农业生产者。二要加强公益性服务部门的信息基础建设。加大各涉农部门统筹协调力度,形成部门合力,着眼长远,大力实施基础支撑类和生产应有类信息化项目。比如建设好市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农产品生产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设施园艺、养殖业智能化管理等。当前要加强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完善硬件设施,使之成为我市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的重要平台。三要加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大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及村服务点建设力度,探索设置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农业综合信息员岗位,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信息站点建设,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

  (五)强化开发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助推器。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数字郴州建设步伐,坚持以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是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二是积极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殖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预测预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同时,建立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四是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能力的建设。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诗军  邓伶山]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