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助推郴州起飞的强大动力

来源: 时间: 2013-09-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是郴州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能否在郴州“起飞”中担当重任,事关郴州“起飞”的快慢和成败。如何发挥郴州工业经济的优势,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以郴州起飞为目标,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郴州顺利起飞?本文试作粗略分析,供领导参考。

  一、新型工业化助推郴州起飞的有利条件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科学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全市工业经济取得飞跃发展。2012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0:58:32。工业化的比重达到50%以上,正是工业化中期的主导阶段。

  (一)郴州工业处于起飞加速期。近几年,郴州工业经济发展来势较好。一是总量快速进位。2010-1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80.35亿元、737.25亿元和832.67亿元,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位由第6位攀升到第3位,仅次于长沙和岳阳。两年进三位,总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二是工业化考核保持领先。2010年至2012年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在全省的排名分别位居第8、第6和第5;位次呈逐年提升之势,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市州。三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299.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3.8亿元,年均增长29.7%。2012年,启动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43个,完成投资503.8亿元,比2010年增加204.5亿元,同比增长32.2%。启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93个,完成投资257.6亿元,同比增长34.9%。华信有色、桂阳银星、金旺铋业、泓源化工、吉港水泥等92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可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近几年,引进了华润集团、中国五矿、云南锡业、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中国华电等28家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今年,又组织实施了65个投资过亿的工业大会战项目,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尤其是战略性新兴工业项目的加快建设,必将形成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园区成为郴州工业发展的加速器。郴州市成功获批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加大简政放权,把23个市直部门的69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授予省级承接园区,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促进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一是加快建设标准厂房。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突破口和项目落地的首要平台来抓,近三年建成标准厂房900万平方米,出租率95%以上。二是加快园区扩区调规。抓住国家支持园区扩区调规的机遇,全力协调推进全市10个省级园区的扩区调规,全市园区规划面积由扩区调规前的74.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153.4平方公里。三是推动园区晋位升级。基本完成郴州经济开发区与北湖区“区区合一”;郴州有色产业园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全力推动申报国家级园区,有望今年获批,这将填补郴州无国家级园区的空白;安仁省级工业集中区获得省政府批准;桂东县和苏仙区申报省级工业集中区进展顺利;永兴县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园被批准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兴经开区扩区调区工作得到省发改委批复。

  (三)创新正在成为工业加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全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各类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和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二是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机构骨干引领作用。目前,市宇腾化工、金箭焊料、华磊光电等16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8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弥补了郴州人才劣势,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915件增加到2012年的1529件,专利授权量由2010年的457件增加到2012年的748件。三是注重新产业培育。把新产业的培育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战略任务,加快推进速度。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2012年,规模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55.9亿元,同比增长28.0%,高于规模以上高耗能工业增速11.9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8.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三)产业转型正在加紧进行。近几年,郴州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2012年推出产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产业转型加快。一是行业结构逐渐由矿业采选和能源建材等“原”字号向制造加工业转型。2012年,全市采矿业和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3.47亿元和50.02亿元,同比增长10.7%和5.8%,分别比全市平均增速低4.7和9.6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4%和6.0%;分别比上年下降1.0和0.2个百分点;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79.2亿元,同比增长18.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69.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传统矿业对经济的贡献由第一降到第四。二是产业类型逐渐由高能耗型向低消耗和可循环利用转型。2012年全市六大高耗能产业实现增加值421.9亿元,同比增长16.1%,所占比重为50.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下降14.5%。循环经济被提升到重要地位,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资兴经济开发区、桂阳工业园等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三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精深加工转型。通过大力推进矿山资源整合,全市采矿权由2005年底的1295个减少到577个,煤矿由576个减少到165个,非煤矿山由747个减少到125个,19个重点矿区整合基本完成。一大批精深加工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尤其是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新上的金贵、宇腾、华信、银星等一批一步炼铅法项目,减少了二氧化硫排放,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

  通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总量的加速扩张为郴州GDP增长贡献份额达到60%。前三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5.2%,总量增长一倍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5%,总量增长两倍。2012年全市GDP达到15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财政总收入1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9.7亿元,分别增长20.8%和26%。我市在2010年首次突破GDP千亿、财政收入百亿大关。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GDP进入千亿、财政收入进入百亿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工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型工业化助推郴州起飞的制约因素

  工业经济发展为全市经济起飞集聚了巨大能量,但要推动郴州经济真正“飞”起来,仍然存在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集中度低,区域分布不合理等居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工业发展方式粗放。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抛弃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走集约发展之路。目前郴州产业转型成效初显但任务艰巨,仍然没有摆脱靠外延扩张的老路。一是郴州的传统产业仍占绝对优势。工业结构主要以采矿选矿和冶炼为主,传统的产业结构仍然没有大的突破。以资源为依托的采矿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矿业经济增加值463.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2.8%,对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9%。这说明郴州工业发展仍然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郴州工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偏大,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2012年,郴州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7%。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86.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3个百分点,与比重最高的长沙市低43.1个百分点。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高。2012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67.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1%,排全省第5位;比最高的株洲市低2.8个百分点。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在过去几年,强调自主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效不明显。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低。2012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1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5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湘潭市低1.65个百分点。从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看,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仍然很低。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 0.78%,而在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家,这一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二是获得专利项目少。与前几年比,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915件增加到2012年的1529件,专利授权量由2010年的457件增加到2012年的748件,呈逐年增加之势,但与长株潭等市相比差距很大,占全省的份量太少。全市专利申请仅占全省总量的4%,不及长沙的十分之一;专利授权仅占全省总量的3%,只占长沙市的7%。三是创新人才匮乏。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1.9万人,从事创新活动的研发人员5061人,占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2.3%。作为全市创新活动主力军的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共1657人,占全部研发人员的比重为37.9%,占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仅为0.8%。全市战略新兴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其中装备制造业仅有人才1738人,电子信息产业1475人,生物医药145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4.2%、3.6%和0.4%,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产业集中度依然低。工业“散、小、弱”的状况仍没改变。一是大中型企业集中度不高。从工业企业的规模情况看,至2012年底止,全市共有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工业企业1093家,其中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90家、小型企业979家,微型企业13家,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1.0%、8.2%和89.6%和1.2%。2012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4.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1.0%;而小型微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57.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9.0%。2012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全省的5%,大部分企业是“散”、“小”、“差”,不少企业由于达不到合理规模,在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方面产生浪费,整体效益大打折扣。即使在大中型企业中,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很少,2012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2户,过30亿元的企业只有3户,过50亿元的企业仍是空白。因此缺乏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企业产业链延伸的加快,也不利于郴州工业整体效益和规模效应的发挥。二是行业分布分散。从工业行业大类情况看,按照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工业行业大类共有39个,郴州现有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就有36个。有色、能源、电子信息、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是郴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规模最大的有色产业其产值也未超过800亿元,能源、电子信息未超过300亿元,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产业总产值均未突破150亿元,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三是园区集聚度低。我市省级以上园区数量多,但规模小,没有一个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的园区。2012年,全部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1.32%,比长沙(67.56%)、湘潭(52.57%)、株洲(52.28%)和益阳(50.30%)分别低26.24个、11.25个、10.96个和8.98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市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新型工业化助推郴州起飞的对策建议

  郴州要实现快、稳、久、远的起飞,必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了,才能更好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才能有力的推动郴州起飞。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一是推动制度创新。要着力推进工业发展制度环境建设,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促进工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完善政策体系。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健全工业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创新。二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无论是调结构还是转方式,无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必须依靠科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机制。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社会、民间等不同层次采取多渠道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通过开展培训、讲座、论坛全方位培养造就人才。通过培养、引进、留住、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科技创新中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三要推动管理创新。帮助企业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创造利润的有效手段。要引导企业加强设备、工艺、操作、现场、财务、成本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推动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以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二)坚持转型升级发展。根据全市产业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部署和工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努力实现转型发展。一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现实生产力。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低技术含量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二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必定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点。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力量。在我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在七大领域中,突出发展重点,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几个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升其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党的十八大把信息化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及部署,提出“两化”深度融合、“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整合资源,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两化融合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新型工业化体系。

  (三)坚持提升能力发展。新型工业化要助推郴州起飞,首先自身动力要足,能量要强。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要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二要提升集聚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立足顶层规划设计,引导园区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郴资桂区域要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抢抓“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上实现优势优先发展。宜章县要依托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中化蓝天和中国化工集团合作,加快发展氟化工和煤化工产业。嘉禾县要发挥铸锻造传统产业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打造装备制造基地。永兴县要加快金银冶炼产业整合升级,利用全国“城市矿山”和全国再生资源利用试点机遇,着力打造稀贵金属产业基地。三要提升品牌创建能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商标是一个企业、一种产品谋求市场有利地位的重要竞争手段。要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产品,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技术创新产品传递给市场需求方和消费者。要鼓励各类企业加强质量和品牌创建工作,提高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总之,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样才能为郴州起飞提供强大推力。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