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换句话说,“人口红利”就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此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社会负担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本文就郴州“人口红利”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粗浅分析。
一、郴州“人口红利”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总抚养比上升预示“人口红利”进入微利时期。为便于分析,国际上通常使用总抚养比(0-14岁少儿人口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59岁劳动力人口)小于50%为“人口红利”期,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为“人口负债”期。根据郴州市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从2000至2012年,郴州总抚养比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2年底全市总抚养比达52.56%,其间 2010年全市总抚养比达50.7%,表明郴州“人口红利”进入微利时期(总抚养比大于50%且小于53%)。据测算,2012年全市劳动力人口303.67万人,比2000年增加14.8万人,年均增长0.42%。少儿人口由2000年99.31万人增加到2012年103.59万人,年均增长0.35%,少儿抚养比缓慢上升。老年人口由2000年44.3万人增加到2012年56.01万人,年均增速达2.05%,比少儿人口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可见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少儿抚养系数明显大于老年抚养系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包括长株潭在内的7个市州还处于“人口红利”期,郴州人口总抚养比排全省第八位。从人口结构来看,随着郴州老龄人口持续增长,全市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重由2000年10.24%上升至2012年12.09%。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那么这个国家(地区)就属于老龄化了,由此郴州从2000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外,相比省内其他市州,郴州少儿抚养比较高,排全省第二位,高出老年抚养比15.34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抚养压力远远大于老年人口抚养压力。
(三)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全市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66.79%下降到2012年65.55%,减少1.24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12年,全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2.09%,比2000年增加1.85个百分点。此外,在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数量在2012年首次出现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0.69万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适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状态,郴州“人口红利”由此受到不利影响。
二、郴州“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一)带来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对郴州经济增长特别是对工业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在此引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 = A(t)LαKβμ,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劳动力数,K是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是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30.33亿元增加至2012年832.67亿元,增长26.5倍;12年来,全市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保持在65%以上,到2012年全市劳动人口为303.6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5.5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9.91万人,比2000年减少45.36万人,下降29.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5.56万人,比2000年增长1.3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58.21万人增长到2012年115.4万人,增长98.2%。
2000年以来全市经济和从业人员都有较大增长,但随着2010年抚养比超过50%为拐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速度发生了转变。第二、三产业2010年至2012年年均增速分别为7.2%、5.1%,比2000至2010年年均增速分别下降1.5和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也低于2010年前的“人口红利”时期水平,由31.8%下降到31.6%,下降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从业人员数量对全市经济特别是工业行业有着一定影响。
(二)带来较高的储蓄率。在“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相比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的压力较小,潜在储蓄能力较强。另外,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仍然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这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生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哈罗德-多马模型G=s/v(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V表示资本—产出比率)可以看出,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储蓄是资本积累和投资的重要来源。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14.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9亿元,占总存款69%,比2000年增长6.7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2538元增长至2012年18974元,增长6.5倍。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98.4亿元,比2000年增长17.6倍。
(三)带来较高的劳动配置率。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会提高,产出就会增加。随着郴州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全社会劳动力分布来看,郴州“人口红利”大头聚集在农村,2012年全社会从业人员310.87万人,其中农村社会劳动者238.77万人,比重为76.8%,比2000年减少5个百分点,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全市就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劳动配置率的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郴州“人口红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不断降低。郴州市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由2000年91.9%下降到2010年73.9%,下降18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3.4%上升至2010年3.91%,到2012年上升至3.94%。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改革、企业改制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 40—50 岁的低技能工人和妇女;二是高校扩招以后,年轻人接受教育时间延长,开始工作的时间推迟;三是资本升值让一部分人通过享受这种禀赋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如依靠房租和拆迁补贴为生的城郊村、城中村农民;四是面临经济波动,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自然选择返乡。
(二)本地青壮年优质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从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2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达92.1万人,其中转移到外省市就业人员为68.8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74.7%,且多为21岁至40岁区间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该年龄阶段的转移就业人数达5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的55.9%。未来随着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用工巨量需求与青壮年优质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三)阻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依然存在。据托达罗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显示,只有迁移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农民会迁移到城市。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收益并没有比想象高,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薪资待遇较低,难以满足家庭人口现实生活需求。二是用工模式单一,难以满足90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三是企业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基本生活需求。四是住房、户籍、子女就业、医疗等政策落实不力,难以满足农民工长期生活需求。再加上国家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导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通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配置率的提高,也影响了“人口红利”的兑现。
四、延长郴州“人口红利”的途径探讨
(一)大力发展教育,增加劳动力质量投资。一是依靠财政支出,提高偏远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缩小农村和城市教学成果的差别,提高资金转移过程中的效率,保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划拨到地方的资金渠道畅通。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将一部分人才转移到农村地区,丰富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二是依靠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各方面工作能力。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农业劳动力在进入非农产业就业之前就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训练。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一是要加强项目产业创新,全面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市的先进经验,用产业引导来支撑我市城镇化建设,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改变纯粹依靠行政力量推动、试图短期消除农民身份的做法。在引进工业企业项目、大力发展三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有了产业支撑的城镇,就业机会必将大幅增加,对劳动人口的吸附能力必然增强。二是要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步伐,满足新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在统筹城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确保各类公共资源真正惠及新进人口、尤其是惠及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使他们能够在城镇真正“落地生根”。在住房方面,要保证让新市民有房可住,让有买房意愿的人进得来、买得起,还要住得下;在教育方面,进城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完全同等的待遇;在医疗方面,把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在养老方面,切实保证进入城镇的“新市民”和“三无农民”都能享受养老保险。
(三)实现健康老龄化,发挥老年人群“余热”作用。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使老年人口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从而扩大人力资源的供给,也可延长“人口红利”。一是要制定政策。落实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纳入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制定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和老年人才就业劳动保障政策,为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铺路架桥,保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二是要创新服务。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创新服务、组织安排,凝聚老年人才力量,挖掘其潜在能力,发挥老年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发展产业。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利用离退休人员丰富的经验,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肖雅琴]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