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以下简称农业乡镇)占据半壁江山,按照苏仙区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开放苏仙、创新苏仙、生态苏仙、诚信苏仙、幸福苏仙”的宏伟蓝图,加大科技兴农步伐,特别是助推传统农业乡镇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农民快速增收的新途径,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已成为苏仙区“十二五”时期特别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苏仙区农业乡镇农民增收的现状
苏仙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东、南、北三大板块:东部乡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南面乡镇全力发展建材工业,北面乡镇一心打造现代农业。当前苏仙区农业产值占全区GDP的比值还较高,其中北面“三镇一乡”是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种养殖业占总收入的57%,务工收入占32%。近年来,由于政府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许家洞镇的葡萄,马头岭乡的烤烟、林业和蔬菜种植,栖凤渡镇、五里牌镇的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已在全区小有名气,部分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为农民致富起到了较好示范带动作用。但与东面和南面乡镇对比,北面“三镇一乡”农民收入存在不小差距。以2012年为例,北面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0元,比东面乡镇低2060元,比南面乡镇低5438元。目前,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农民人均收入总量增加,但增速趋缓。二是种植业收入仍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种植业收入有所下降,特别是水稻种植收入持续减少,导致“双改单”和“抛荒”现象严重;三是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不断增加;四是随着肉类价格的上涨,生猪、家禽养殖大户增加不少,养殖业收入比重有所增加。2012年,规模养殖户70户,出栏生猪14779头,分别占全区户数的40%,出栏头数的33%。
二、苏仙区农业乡镇农民持续增收难的原因
(一)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吞噬农民收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种植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单位产出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产量和效益难以大幅提高。北面“三镇一乡”是双季稻的主产区,每亩平均产量900公斤左右,而单位耕地面积投入的水电或汽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成本逐年攀升,有时部分化肥、农药价格年上涨率达20—50%,而粮价年均上涨不到3%,再加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民雇人机耕、机收等劳务性支出大幅上涨,目前状况下,每亩平均净收入400—600元。如耕作10亩水稻,净收入不会超过6000元,而外出务工收入按2000元/月计算,年收入是种植10亩水稻的4倍以上。因此,在农民种植水稻的产量、价格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
(二)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30多年,但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模式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近些年来,传统农业乡镇在蔬菜、烤烟、油茶种植、生猪、楠竹、渔业养殖上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的成效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没有很好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更谈不上完整的产业链和高附加值,其经济增长的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如邦尔泰、海华竹木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外地,区内提供的原材料极其有限。因此,全区多数农业乡镇处于“说啥有啥,要啥没啥”的尴尬境地,农民收入不理想。
(三)科技含量不高,市场适应能力差。由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所以生产力水平不高。以种植水稻为例,为了推广全程机械化耕作,国家推行农机购置补贴的惠民政策,可谓煞费苦心。但是全区农村水稻耕作的机械化水平并不太高。许多农民反映:种3—5亩水田,购置成套机械设备不划算,于是只好出钱请人机耕、机收,无形当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农户经营的名优特新品种少生产的盲目性较大,缺乏“订单农业”和对市场的宏观预测,加之流通渠道单一,市场竞争力差,经常为争取客户竞相压价,致使农产品低价甩卖,也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
(四)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抗风险能力弱。2006年的“7·15”、“8·13”洪灾,2007年的“8·19”洪灾,2008年的特大冰雪灾害,2011年的特大旱灾,都对农业乡镇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影响。从洪灾来看:不仅直接冲毁农作物,而且冲毁了大量的水利等基础设施,给农民增收带来持续的影响。从冰灾来看:用材林大部分被冰雪破坏,养殖大户的厂房倒塌,动物、家禽冻死不计其数,农民损失巨大。从抗风险程度来说,农业是最脆弱的产业,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相对较大。
三、苏仙区农业乡镇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一)围绕城市扩容,着力发展近郊型农业。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两城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将郴州城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为此,加快建设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走廊。届时,苏仙区的乡镇将普遍成为郴州城市的近郊。郊区型农村将为城市提供相应的农产品,这也是传统农业乡镇转型发展的重大契机。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今后几年,全区要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化生产的蔬菜、瓜果、养殖等基地。同时,按照市党代会提出建设“森林郴州”的目标,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在服务城市建设中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农产品基地建设在短时间难以达到吹糠见米之效,所以,政府的扶持政策要注重连续性,看准了就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生态休闲型农业。随着城乡之间道路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有车一簇的增多,近郊休闲娱乐已成为一种时尚。从省外来看:成都的“五朵金花”、江苏的徐霞客镇、云南的和顺镇;从市外来看:长沙雅园度假村、浏阳银辉农庄;从区外来看:北湖小埠古村、安仁油菜花、临武杨梅。这些休闲型农庄在双休日、节假日都吸引了大量的都市游客,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此,传统农业乡镇要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型农业,既可以选择一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建设一批高品位的休闲农庄,也可以建设花卉、水果基地,为都市民众提供观赏、休闲、养生的去处;同时,要注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呼应飞天山旅游新城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农村休闲旅游文化精品。要注意吸收民间资金,尤其是城市资本流入农村,还可出台政策鼓励公务员自带资金、技术、人脉到农村创业,兴办农业观光产业园、立体休闲农庄等,推动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农民转型增收和推进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围绕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订单型农业。一要在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包括油茶、竹木、烤烟、水果、蔬菜、生猪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积极拓展销售市场,开辟农产品直销通道。二要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壮大“科技型”农民队伍,走科技强农之路,要在名优、土特、生态、绿色等概念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农产品、水产品的质量和商品转化率。三要鼓励农业机械化耕作,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生产,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四要积极扶持农业企业进行技改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以增加其附加值。五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户组建专业协会,与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形成稳定的“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经营模式,从而促进农民转型增收。
(四)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破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瓶颈,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争资立项的力度,把所争取的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农业乡镇特别是北面“两镇五乡”倾斜,相关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使用,如对农业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一事一议”等项目有效整合,突出投入重点,防止撒胡椒面。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根本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要启动民资。要消除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用好“一事一议”的政策,引导农民筹资建设小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小型的骨干山塘,还可引导农民拿出部分承包资金进行维护和修缮,真正使农民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三是要招商引资。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协议的重要内容,可借助大户和产业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供稿:苏仙区统计局 曹小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