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我国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目前,国内正处于扩大内需、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上正处于全球经济格局、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时期,促进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极有必要。郴州原材料种类丰富,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带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郴州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S)、内部劣势(W)、外部机遇(O)、外部威胁(T)的一种战略分析框架。通过SWOT分析框架,从内部到外部、从宏观到中观透视郴州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参考。
(一)郴州装备制造业优势分析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装备制造业包括7大类,即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郴州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体系。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装备制造业企业 145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13.3%;实现工业增加值75.9亿元,比重为9.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4亿元,比重为12.3%;实现利润总额20.6亿元,比重为11.7%;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3.3万人,比重为15.1%。
1.规模扩大,增长较快。全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7个大类,25个中类,近百种产品。初步形成了锻铸造、普通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几大具有突出特色的基础产业。近几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5亿元;工业增加值从7.3亿元增加到75.9亿元;利润总额从2.6亿元增加到11.1亿元,年增幅均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分布集中,优势突出。近年来,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分布也明显集中。随着嘉禾坦塘工业园、安仁三一重工产业园、富士(郴州)生态产业园、奥美森(郴州)自动化工业制造专业园区等一批承载产业发展的基地建设,带动广东珠三角地区电器、重工企业为主的产业转移入驻园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12年,园区装备制造企业90家,占全部园区企业的2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3.9亿元,利润12.9亿元,分别占全部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的20.2%和21.5%,占比同比分别提高2.1个和6.3个百分点。
3.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全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的产业和产品正迅速成长,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如高斯贝尔的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结构由单纯的数码家电发展到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接收、微波介质陶瓷、安防监控、手机等领域,拥有10多个产品链、几十项单项产品。新投建的奥美森(郴州)工业园是广东中山市奥美森工业有限公司与泰国、新加坡、三菱电机强强联手投资建设的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28亿元,占地面积1000多亩,主导产业为机械设备制造。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3亿元,年创利税2.3亿元。桂阳县、临武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风力发电新能源装备业,吸引了众多战略合作伙伴,一大批项目相继开工。此外,新材料、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中低压管件等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区位独特,资源丰富。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资源丰富,素有“煤炭基地”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美称,是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之一。全市已发现矿产112种,探明有储量的矿种46种,钨、铋、萤石、微晶石墨储量为全国第一;钨、锡、钼、铋、铅等1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一位;煤、水泥用泥岩、饰面大理岩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二位;锌、硫铁矿、水泥用配料粘土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三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郴州装备制造业劣势分析
郴州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大企业和龙头企业少,配套能力差。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企业户均总资产为7523.5万元,户均增加值 5234.5万元,户均利润总额1418.0万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116.9万元、3968.1万元和901.1万元。全市装备制造业缺少实力雄厚、能够支撑和带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和大集团,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还处于空档,超过10亿元的只有2家,即台达电子(郴州)有限公司和郴州华录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8.0亿元和13.7亿元。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均仅占全省的2.7%、3.4%、3.0%和3.7%。
2.产业技术水平低,关联度不高。全市装备制造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整体层次不高,低端化特征明显。大部分企业产品的生产自动化水平低,以一般机械装备、零部件等中低档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专特产品、成套产品较少,特别是重大装备产品少。在结构分布上,除嘉禾县锻铸造产业比较集中外,其他装备制造企业在不同园区内分散交错布点,没有形成专业化协作的配套群。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附近地域的产业联系较少,专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缺少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3.自主创新能力差,竞争力不强。郴州市装备制造业缺少高水平的研发平台,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3%;实现新产品产值6.2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0%,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投入比例。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在工艺技术、基础材料、产业组织、经营管理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突破技术瓶颈,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强,在竞争和发展中受制于人。
4.企业人才缺失,发展资金不足。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的高级技工仅占工人的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35%-40%。另一方面,一些近20年工龄、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人,由于没有参加升级考试,不具备高级技工职称,也不能在高级技工的岗位上工作。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满足不了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贷款难度也逐渐增大,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设资金难以筹措。据统计,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研发人员1759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8%;专业技术人员3781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15.8%;流动资产38.6亿元,占全部流动资产的10.2%,与发达城市差距较大。
(三)郴州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1.承接产业转移浪潮带来的新机遇。武广高铁开通和延伸,沪昆高铁建设,34条先行先试政策,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都将进一步提速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而深入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加快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区域战略合作框架体系的搭建,都将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
2.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金融危机在给郴州装备制造业带来外部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首先,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而非洲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正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其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很多装备需要进口,这就给全市的制造业创造了机会。其次,外部经济不景气使海外并购以及引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成本降低,而这些是解决全市装备制造业技术落后的捷径。最后,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结构调整,落后产能在竞争中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对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其转型升级。
3.政策支撑带来的新机遇。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湖南随后出台了相关政策配套文件,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了实施八大工程的战略举措,明确了九大方面的政策支持。可见在“十二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将被委以重任,“十二五”时期也已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业把握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4.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目前,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对先进装备产生了新需求,作为工业母机的装备制造业为各工业行业提供生产技术装备,随着各工业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其对装备制造业不断产生新需求。在农业方面,我国农业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将对大型的农业机电设备产生大量需求,再加上我国近些年不断推出新的区域政策,如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中部崛起等,这些政策都会推动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又密切相关。
(四)郴州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威胁
1.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装备制造业因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而受到越来越多地方的青睐,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将装备制造产业列入了未来10年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未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从郴州装备制造业现有的制度与技术环境来看,竞争结果并不乐观,从区位商分析郴州在全省的竞争力就不理想(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产值占该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与上一级经济区域该部门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比率。当区位商大于1时,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具备较强竞争力;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
2.高端项目和高级人才竞争加剧。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各地相继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环境下,如何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向郴州转移、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郴州尤为重要。未来产业竞争不仅是高端项目的竞争,也是高级人才的竞争,产业基础优势并不突出的郴州,如何做好“筑巢引凤”这篇文章,确保更多的高端项目和高级人才落地入户,是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3.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装备制造业污染较大,特别是大量的电子垃圾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日趋严格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使实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成为装备制造业必需严格遵守的准则,装备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必需具有安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用的特征。
4.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度高,需要电子、材料和零部件等相关产业的支撑;先进的装备又是微电子、信息、自动化、材料、管理等现代高新技术向传统装备及制造技术领域交叉渗透的产物,而这些相关行业的领域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局部相对滞后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牵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工艺材料、检测控制手段和基础零部件等的开发、生产与配套供应水平也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落后的成因
(一)产品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有所加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对装备制造产品需求的高速增长态势将受到抑制,产业发展面临压力。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对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全市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面临来自同行和消费者更大的压力。
(二)成本要素供给的优势面临挑战。近年来,劳动力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和中国产品外运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制造越来越昂贵,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经显著萎缩。按照人社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中国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将保持13%以上的增长幅度。据全球商业咨询机构AlixPartners LLP 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经过洗牌,墨西哥成为成本最低的地区,其后是越南、印度、俄罗斯和中国。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今后国内制造业的成本将与美国相当。
(三)关键零部件支撑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对基础技术研究和关键零部件研发重视不足,全市装备工业的基础机械、基础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供应能力薄弱,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在机床、仪器仪表等基础机械产品领域,全市企业中低档产品居多,性能质量不高。而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往往比较重视对重大技术装备的整机引进,而对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引进消化吸收重视不够,使得这些领域发展滞后,多数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
(四)产业政策有待逐步完善。目前,我国部分装备制造业领域依然存在一定的所有制歧视,在经营领域的准入等方面,民营企业所受限制颇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通常有创新发展的实力,却因为激励机制缺陷而缺乏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具有开拓创新的压力却往往由于政策或资本限制而缺乏创新的能力。
三、郴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策略
(一)盘活用好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首先,出台产业发展的各项规章。要借助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的契机,制定全市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立法形式确保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尽早出台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规章。
其次,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落实新购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免税等财税扶持政策;理顺财政分成体制,减少装备制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政府收费行为。
最后,政府要转变职能创造环境。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需要彻底转变职能。要效仿发达国家实行的“专项计划”,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开发某一类或几类产品,以尽可能提高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规模效益,从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形成优势。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创新人才的福利报酬,吸引创新人才服务全市装备制造业。政府一方面要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重大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以使研发投入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水平。
其次,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构建合作研发平台,共同完成符合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由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科技攻关或项目开发,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个优势互补并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的过程。
最后,要突破核心技术。在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计划方面,设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建设方面,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积极引进技术专利和先进装备,鼓励并购国内外技术源头性企业,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开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要积极把握和遵循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形成有利于企业、项目落地生根的“绿色通道”和成长机制。在采购先进技术和装备、促进产业转移方面,努力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适应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全球商务人士往来增多的现实,向社会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商务和生活环境,提高与全球化经济进程相适应的公共行政管理水平。
其次,充分吸收珠三角先进技术。珠三角地区聚集了国内最顶尖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科技精英,是中国最主要的科学技术基地和辐射源。郴州发展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应将自身融入珠三角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吸纳一切有利因素。应当借助广东地区技术服务和技术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到内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之际,吸引这些企业到郴州安家落户;借助大批中央和部属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急需建立产业化基地之际,充分发挥郴州的区位优势,积极做好配套服务,使郴州成为先进技术和尖端科研成果转化的首选之地。在土地使用、行政审批、税收政策等方面提早规划,开出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力促跨国公司在郴州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最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接纳产业转移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应当认真甄别、按需选择。应重视争取国内外先进技术与产品的转移,重视重大装备相关软件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及配套产品的转移。应当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主机、轻配套,重引进、轻消化的弊端,逐步实现郴州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同时,有实力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还应主动走出去,或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投标竞争,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地位。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李巨辉 欧阳丽]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