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14-03-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在区域大发展的背景下,面临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和各地激烈竞争,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将成为郴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2013年,郴州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郴政办发〔2013〕1号),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本文将结合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其未来发展作粗浅分析。
  一、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近来,全市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以科技项目建设为主体,着力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促使整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从企业个数来看,201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8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3家,其中内资企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共161家,占企业总数87%。从企业的生产规模来看,全年全市生产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过亿元的有131家,同比增加23家,其中总产值过10亿有2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家,宇腾化工、台达电子和华信有色等龙头企业发展比较稳定,总产值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0%以上。从企业产出效益来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3.9亿元,同比增长4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达16.8%,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二)产业内部结构逐渐突破单一化。自“十一五”末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由新材料技术为主的单一型产业结构调整为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共同发展的多样化产业结构。2013年,新材料技术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62.2%,比2010年下降15.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形势迅猛,该领域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5.49亿元,比2010年增长6.6倍,占全市产业比重提高8.9个百分点。另外,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一定发展,占比由2010年的1.1%提高到2013年的7%。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2013年,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549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01件,发明专利授权321件,同比分别增长34.6%、48.3%和32.6%。2011至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30个,省级45个,市级27个,获得专利182项,新增销售额71.91亿元,新增利润9.7亿元,缴税5.95亿元。其中强旺公司承担的《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制备及连续挤压成型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列入2013年省科技重大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专项,华磊光电承担的《阵列式集成LED芯片技术的研究》项目列入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舜华鸭业公司入选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申报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四)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郴州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12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和高新企业减免所得税额分别为1.39亿元和0.95亿元,同比增加14.38%和23.63%。
  二、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附加值持续走低。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所以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可以判断该产业是在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并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靠更多的投入、更大的消耗维持产业高速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持续走低,从一季度的35%下降到二季度的34.9%,再下降到三季度的32.7%,最后下降到四季度的32.5%,形势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产业出口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了外贸出口主要份额,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142.2亿美元,同比增长46.8。所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中,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领域出口收入比重最大,分别为57.4%和40.4%,相对而言,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大领域仅占2%不到,而总产值占整个产业7%的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企业全年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总体产业结构内部对于出口的反应差距较大,除了与产业自身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目标客户群、市场风险差异大有关,出口领域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
  (三)产业经营效率不乐观。从利润率的变动情况来看,近年来,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效率没有显著改善,产业利润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和平均值分别为943.3亿元和5.1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6倍和1.2倍,但产业利润率仅有4.7%,比“十一五”末降低2.9个百分点。产业规模扩大与经营效率不佳之间的突出矛盾,直接导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难以维持稳定的投资,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增长动力。
  (四)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一是企业自身科技投入不足。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2%,低于研发费用最低行业标准1个百分点。申请及保护专利的意识较弱,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的措施不得力。二是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不足。自筹资金是企业成果转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有的新兴技术含量高企业,还没有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2013年上半年财政资金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1.78%,2012年也只占2.16%。三是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渠道不畅。受产权质押等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机制尚不健全,造成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
  三、推进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当前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制约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发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开放式的研究网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机构。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拓展高新技术名牌产品,积极培植具有高竞争力的企业。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资金瓶颈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专项支持,为企业尽快建立创新平台,建立减轻企业负担的服务平台,提供风险投资咨询、科技咨询、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服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格局。一是拓宽网罗人才渠道,增强人才吸引力。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省内重点院校的师资培养新生力量,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增设学科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打通海外人才回流通道,建立海内外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专家库。二是走人才培养本土化道路。企业通过观察孵化期内的运作情况,可以尽早发现高端人才、高水平团队,采取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等方式,形成多层次、多领域、阶梯状人才队伍格局。三是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利用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采用“人才双轨制”留住人才,即专业人士和管理性人才在专业技术轨道与经营管理轨道,享受同等的待遇、同等的地位、同等的晋升。在分配和激励机制上,尊重市场规律,尝试年薪制、期股(权)等多种分配方式,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文化,以职业发展和企业本身的价值留住人才。
  (三)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机制。建立基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政府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评价、科技立项、政府采购等角度全面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快速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贷款担保、无息或低息贷款、降低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加大贷款和税收的倾斜力度,努力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积极申请专利,规避知识产权纠纷。切实将各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解决政策多、落实难的问题,制定可操作的运行细则。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解决政策导向目标分散,各部门互相牵制的问题,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行业,在资金方面需要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要想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化融资瓶颈问题,就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民间集资、企业自筹、国际资助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融资体系。政府要发挥投融资媒介的作用,为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推介高新项目,提供必要担保,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通过激活民间资本、草根金融扶持实体向民间集资。增强企业自身科技产业化能力,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直接投入资本,进入下一步运作。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上市交易,促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投资和产权转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肖雅琴]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