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14-05-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倍增”和“两个同步”:即国内生产总值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率提高同步。近年来,宜章县经济发展迅速,但受地域因素、产业结构和城乡二元格局等诸多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全县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从研究宜章县居民收入状况着手,深入剖析影响居民收入的根源,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富民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一、宜章县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从近5年宜章县居民收入状况看,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居民收入总水平不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滞后。2013年,宜章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2元,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6663元、3122元、1342元,比北湖区、桂阳县、苏仙区、资兴市分别低3341元、2587元、2562元、2293元,总量排全省第55位、全市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7元,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3029元、2505元、3825元,仅比桂东高94元,总量排全省第77位、全市第10位。从体现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宜章县2013年为9729元,比全市低4638元,排全市第8位,处于全市中下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宜章县居民收入总水平不高,城镇居民收入处于全省及全市中等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发展步伐放缓。近年来,宜章城乡居民收入发展加快。与2009年比,宜章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7054元和3390元,年均分别增长10.9%、19.4%,比全市年均增速分别快3.8个、6.2个百分点。经过2010-2012年连续三年两位数的高增长后,2013年,宜章县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速度放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9%,增幅比全省、全市分别低0.9个、1.4个百分点,仅比临武、安仁高0.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89位、全市第9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5%,增幅比全市低0.6个百分点,仅比汝城、桂东分别高0.6个、0.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5位、全市第9位。

  (三)城乡收入比收窄,收入绝对差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收入比越大,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2013年,宜章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5.3:1缩小到3.5:1,总体呈收窄趋势。但从横向看,2013年,宜章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于全国(3:1)、全省(2.8:1)、全市(2.2:1)水平。按全市城乡收入比从低到高排序,宜章县排全市第11位。从城乡收入绝对差看,2013年,宜章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4425元,比2009年增加4793元,年均增加959元,比全市城乡收入差多2483元,排全市第11位。这说明宜章县城乡收入发展很不平衡,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大,且城乡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拉大之势。

  (四)城镇经营净收入增长加快,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宜章县城镇居民从经营和财产取得的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通过创业和务工取得的收入明显改善,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享受的待遇明显提高。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大构成看,2013年,宜章县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5161元、13313元、980元、838元,与2009年比,经营净收入增长8.6倍,财产性收入增长4.9倍。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大构成看,2013年,宜章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888元、1426元、47元、506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为66.3%、24.3%、0.8%、8.6%,与2009年比,工资性收入增长220%,占比提高17.1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增长30%,转移性收入增长10.8倍。

  二、宜章县居民收入低的因素分析

  当前,宜章县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象仍将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思想观念是影响居民增收的根源因素。当前,宜章县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够,开放意识不强,视野不开阔,观念还比较守旧。体现在发展思路上,不敢闯,不敢干,存在小富则安的求稳心理,致富路子不宽,致富办法不多。特别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科技素质整体较低,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认识粗浅,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影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科技生产力的转换,限制了农村科技致富的步伐,影响了农民增收。多数农民由于缺乏现代生产技能,无法满足现代管理企业的用工要求,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务工收入不高。

  (二)地域条件是影响居民增收的客观因素。宜章县地处湘南边陲,人多地少,属山区县。2013年,全县年末总人口62.48万人,耕地面积42.2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宜章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产业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不高,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县居民收入增长。通常一产业占比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2013年,宜章县一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0%;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41%,比全国、全市占比分别高1.4个、1.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只有39.56%,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低14.17个、7.14个、5.9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7位。。2013年,全县人均GDP(2000年不变价)1559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54元,排全市第7位。

  (三)产业结构是影响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从三次产业内部看,宜章县产业结构不优,一产业占比高贡献小。2013年,宜章县一产业占比超过一成,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5%,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低0.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仅与零售业拉动经济增长持平。从行业构成看,宜章县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资源型企业51家,占29.3%,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9.2%。另一方面,宜章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7家,高新技术增加值9.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10.5%。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宜章县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产品质量不高,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初级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优影响了全县居民增收。

  三、提高宜章县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新宜章、建成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努力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群体,使宜章居民收入的总体格局由金字塔型转为更为合理的橄榄型,进一步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提高全县居民收入提以下建议。

  (一)研判发展大势,放大政策优势谋增收。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全县经济正加快转型发展。宜章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化期,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加快发展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放大,城乡居民倍增计划已经明晰。宜章要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机制,做好做活城乡居民增收这篇文章。

  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增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几年来,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释放力度加大,政策支持的方向和重点更为明确,出台了一系列重点支持“三农”、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经济政策。特别是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宜章县获批国家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县,这些政策措施使宜章县面临的扶持力度加大。从当前形势看,宜章县已进入了优势释放和政策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时期。宜章县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推进精细化、精准化扶贫,持续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户”,大力开发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产业项目,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速度,促进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二是城镇建设加快增收。从新一届中央政府释放的信号来看,城镇化不仅被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更被看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宜章县经济发展也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迈上了高位增长的平台,进入了持续增长的通道。县委、县政府提出牢牢把握“稳中求快、又好又快、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以“三步走”战略构想为目标,以“三量齐升”为总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抓手,继续实施“园区大发展、城区大建设、山区大变化、民生大改善”四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开放开发,致力转型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做好做实“宜”字文章,全面建成郴州“大十字”城镇群新的增长极。这标志着宜章县全面吹响了“建设新宜章,建成增长极”的集结号,将改变全县的经济格局、开放格局和城乡格局,为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倍增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三是完善机制保障增收。一方面完善城乡保障体系。尽快推进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各类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相应的社保范围;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构建城乡统筹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特困户、失地户等特殊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创业就业机制。加大创业基地建设,打破约束民营投资的“藩篱”,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鼓励扶持政策,如享受小额贷款贴息、生产经营设施补助、经营场地租金补贴等,为居民投资创业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拓宽家庭经营收入渠道。

  (二)做活土地文章,实现规模经营抓增收。近年来,宜章县委、县政府坚持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尽管通过土地流转有力促进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但真正要做活“土地”这篇文章还有很大的空间。

  一是布好田园局。针对人多地少,而且山区多、平地少,土地细碎化特征突出,家庭承包土地零星分散,部分村组耕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的县情,着力构建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政府拨付一定的奖补资金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经济能人、种植大户参与,对农村土地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和开发,形成规模经营。里田、赤石、黄沙等乡镇的烤烟,白石渡的蔬菜,平和的水稻制种及红薯,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发展模式值得在全县推广。充分发挥了主导产业带动优势,当地群众受益匪浅。农民在农忙时节不出家门就能月入几千元,一年下来,比自己耕种田土收入要多近万元。

  二是念好“山字经”。宜章县林地面积达203.15万亩,农民发展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念好“山字经”。依托退耕还林、珠江源头治理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吸引大户、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改写过去“靠山吃山”观念,做大做长油茶、脐橙、茶叶、桉树、养殖等产业链,打造林间有飞的,树上有挂的,林中有跑的,林下有种的立体特色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和休闲农业,提升休闲服务产业价值,探索农旅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打好资源牌。充分利用宜章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优势,将红色旅游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入大莽山核心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红、绿、古、蓝”四色旅游交相辉映的大旅游格局。目前,五岭苗木花圃,黄沙蓝莓基地,一六、太平里温泉综合开发,栏莽公路沿线樱花长廊初具雏形。同时,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的城乡公园、广场、绿地、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但提升了城乡品位,更拓宽了当地居民收入渠道。

  (三)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促增收。积极抢抓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机遇,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抓一产特色。宜章县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还很大,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这些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要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打破宜章县农产品加工薄弱和营销水平低的“瓶颈”。与此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把更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户能够从产业化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是要着力推进规模化发展。重点要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做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产品规模上下功夫、做文章,因地制宜搞好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布局。积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完善和落实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并通过国有单位、民营企业反租、倒包等形式,促进和带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三是要着力推进精细化加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按照“精、深、优”的要求,搞好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精细化加工,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更多的农产品能够进超市、进宾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农业收入。

  2.抓二产延伸。宜章县存在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工业多、加工型工业少,高耗能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三多三少”的突出问题,特别像烟花爆竹、煤炭化工、有色冶金等主导产业多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因此,要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一是要改造提升老的。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政策机遇,扶持煤炭化工、皮革造纸、烟花爆竹等企业搞好整合重组,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与创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深做精传统支柱产业,力争形成产业集群。二是要培育发展新的。着力培育和发展以伯朗电梯、通达挂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阳普医疗为主的生物制约业,以湖南永吉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氟化铝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立敏达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传统支柱产业相配套,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三是要扶持壮大小的。坚持“抓大不放小”原则,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并切实搞好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抓三产转型。近年来,宜章服务业整体发展比较快,以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税收的主要来源和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一是要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充分发挥民生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便于群众消费的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宜章县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抓好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利群众的商业网点。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为方便群众生活消费创造条件。二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发展辐射湘粤赣的区域性大市场,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对现有物流市场进行全面优化整合,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真正把宜章县打造成湘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态的新型服务业。以县城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联结带,以中心镇为节点,依托良好的区位、资源、交通条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庄园经济、园区农业、特色产业、人文景观、农家乐等多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构建“一绿一红,二园三带”产业格局。即:绿色莽山、红色宜章旅游,范家园旅游生态园、华山红林科技示范园,玉溪、梅田、迎春种植(脐橙、杨梅、特色蔬菜水果)带,一六、太平里温泉带,白石渡丹霞地貌带。力争在5年内,全县建成2个以上省级五星级农庄、10个新农村体验区、1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不断增加休闲观光收入,切实充实城乡居民的钱袋子。

  

  [供稿:宜章县统计局 黄华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