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比较的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时间: 2014-05-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郴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郴州的攻坚时期。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3.9亿元,已完成规划目标的70.9%。本文将通过区域指标对比分析产业发展,挖掘优势并发现短板,供参考。

  一、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郴州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增长的强劲源动力。据统计,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3.9亿元,同比增长4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其中,郴州高新区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占全市43.5%,同比增长45.3%,居省内主要高新区第1位。另外,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均好于全省各类城市群平均水平,分别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圈和湘南地区22.2个、21.8个和23个百分点。同时,随着产业政策不断推进和市场环境形势趋暖,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效应越发明显。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8%,分别高于2011年和2012年7.1个和4.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从全省范围来看,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情况靠前,仅低于长沙、株洲和湘潭,排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总要求,近年来郴州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发展形势较为喜人。但从全省范围来看,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省内其他市州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高速增长形势与较低工业比重之间的矛盾。自“十二五”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有185家,比2011年增加46家。高新技术实现增加值283.9亿元,是2011年2.2倍,年均增长47.7%。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也在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17.7%提高到2013年的29.5%。但近年来由于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成效不明显,从全省范围来看,郴州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落后于省内其他市州,2013年分别比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娄底、邵阳低40.6、16.7、22.9、3.3、9.8、1.1和5.9个百分点,仅排全省第8位,较低的工业占比与产业高速增长的发展形势不匹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二)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导致研发水平常年落后。一是研发企业不多。目前,郴州研发活动均集中在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2013年全市共有研发项目222项,其中有4个以上项目企业的11家,共计研发项目66个,占全市总数29.7%,但这些企业项目经费内部支出3.9亿元,占全市总额达42.4%。由于企业研发投入在占用大量资金、时间的同时,还要承担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在追求稳妥的经营理念下,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研发不够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二是研发技术不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应用的源泉和核心,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但由于该领域研究无直接的商用目的,也不能迅速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因而不可避免会受到忽视,一直以来,郴州缺乏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全市研发常年空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也非常少,2013年,全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项目数比例为0:6.6:93.4 ,与全省0.52:8.88:90.6的发展比例相比明显存在差距。三是研发投入不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2%,而郴州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仍然没有突破1%,仅为0.83%。从全省来看,与长株潭差距较大,分别低1.21、1.23和1.67个百分点,并低于岳阳(1.61%)、常德(1.38%)、娄底(1.56%)、衡阳(0.91%)排全省第8位,从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来看在全省长期处于落后地位。

  (三)单一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存在要素制约。一直以来,郴州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新材料这一传统优势产业。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前10位的企业中,有9家企业属于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23家企业中就有14家都属于这个领域,企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额49.1%。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以消化矿产资源为主,对资源的依赖性高。自“十二五”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有所优化,涉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但总体看来,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环境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例如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该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53.7%急速下滑到2010年的14.8%,特别是2009年增长速度仅为9.3%,很多企业无法抵御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因素的风险,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省内长沙高新技术产业所涉行业不断延伸,其高新技术产业涉及国民经济172个行业小类,比郴州多74个,其中属于规模以上工业的企业只占全部企业个数的55.2%,其第三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10.5%;衡阳的高新技术产业所涉及的行业也由制造业扩大到建筑业和服务业。

  (四)产业区域规划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按照统一规划,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等6个县市区(含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郴州经济开发区)全部纳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统筹规划布局,实施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等联动发展机制,2013年这6个县市区高新技术总产值明显高于其他5个县,其中苏仙区、桂阳县、永兴县、资兴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百亿,特别是苏仙区已经突破300亿元,资兴市也即将达到200亿元,但相比之下,北湖区和宜章县分别只有70.6和34.6亿元,另外宜章县和桂阳县高新技术企业均为17家,但桂阳县总产值是宜章县2.9倍。从企业平均产值来看,资兴市高新技术企业效益最好达7.8亿元,其次是苏仙区(6.8亿元)、永兴县(6.5亿元)、桂阳县(6亿元)、北湖区(3.4亿元),最低的宜章县仅为2亿元,并低于嘉禾县和临武县,表明该地区缺乏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支撑,产业规模有待扩大。

  三、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创新转型是关键。目前长沙高新区正大手笔培育未来的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绿色建筑产业集群、智能电力产业集群、节能与环保产业集群,并出台专项方案,推动成立光伏产业技术联盟、电力智能控制产业联盟、绿色建筑产业技术联盟。株洲高新区将充分发挥工业基础优势,以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形成以轨道交通产业为引擎,通用航空、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努力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二)平台搭建是基础。岳阳市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70家,397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近5年累计引进“两院”院士12名,引进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等高端人才560名,培育省级领军人才1名;承载实施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419个,为企业争取研发经费2.63亿元;攻克关键性技术312项,175项成果被鉴定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省科技进步奖66项。益阳市已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2家,其中有9家已培育升级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培育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成功申报一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全市民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零”突破。

  (三)政府帮扶是保障。株洲出台办法扶持中小企业成为跳得高、跑得快的“瞪羚企业”,企业可获得“株洲高新区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进入科技银行便捷贷款审批通道,获得贷款;获得高新区高科发创智能制造装备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获得企业上市指导,并享受企业上市补贴政策。岳阳成立中小企业信用协会、火炬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和银行贷款协调和监督领导小组的“一会三台”模式融资平台先后20多批次累计为近40家中小微企业贷款139笔共计6.7亿元。

  四、对加快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着力培育中小型企业。一方面积极发挥各县市区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认识,把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壮大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同时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选拔扶持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创业指导、中介服务等方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后备梯队。另一方面及时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入统。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16.4%,比2006年下降1.6个百分点,但从全市企业科技活动来看,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有科技活动企业311个,同比增长25.9%。由此可见产业申报入统的空间和潜力大。各县市区统计与科技部门要及时对接,密切配合,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认真做好当年高新技术领域新增企业申报服务并及时入统。

  (二)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一是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对研发的投入。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发挥政府导向和杠杆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在科技投入中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财税政策支持的力度,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落实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四是不断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扩充担保本金,创新担保方式,提高运转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三)扩大科技类项目招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型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调整招商思路,实现由“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在引进项目过程中,突出以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项目为主,努力实现科技招商新突破。一是要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开展产业招商,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要围绕有色、化工、电力、建材和旅游等产业,着力引进大型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新兴制造业基地。

  (四)实现产业区域平衡发展。一是积极发挥各县市区特别是产业发展较落后地区积极性,切实提高对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现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多途径多方式深入挖掘,依托地区优势大力引进大型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并将发展情况与招商引资考核、工业经济考核及综合考评挂钩,不断缩小同类型区域产业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肖雅琴]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